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西2004~2005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分布和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广西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及去死因寿命表等统计指标分析广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三间分布特征和去死因寿命表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对居民生命的影响。结果 2004~2005年广西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05.40/10万(标化率88.62/10万),占全死因的18.45%,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1.79/10万(标化率105.97/10万)和87.34/10万(标化率69.98/10万),男性高于女性(χ2=232.58,P﹤0.00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77.14/10万(标化率63.89/10万),占全死因的13.5%,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6.86/10万(标化率66.02/10万)和77.46/10万(标化率61.47/10万),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因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而减少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23岁和3.48岁。结论心脑血管疾病为广西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群的寿命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2.
何道容  陈德友  施银淑 《职业与健康》2012,28(5):593-594,597
目的了解四川省汉源县居民死因的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汉源县居民2010年死因监测资料通过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率)等指标对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汉源县2010年报告死亡人数1 958人,死亡率为608.63/10万,标化死亡率569.98/10万。男性死亡率为712.47/10万,女性死亡率为500.3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占全死因的88.15%;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是造成汉源县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2010年汉源县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3.
郑婉辉  林辉 《职业与健康》2014,(15):2099-2102
目的了解福州市城区居民慢性病死因分布,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户调查的方法,按ICD一10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死因分类,对福州市2005--2012年城区居民慢性病死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果2005--2012年福州市城区居民慢性病平均死亡率为377.19/10万(标化死亡率261.9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结论慢性病是威胁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5—2008年射阳县居民死因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5—2008年射阳县居民主要死因。方法利用射阳县2005—2008年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数据和公安局提供的人口资料,对射阳县居民的主要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8年该县平均粗死亡率为621.38/10万,标化死亡率为464.06/10万,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85.44%,处于死因前5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222.15/10万)、脑血管疾病(129.31/10万)、呼吸系统疾病(82.23/10万)、心脏病(61.61/10万)、损伤与中毒(60.60/10万)。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该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恶性肿瘤处于首位,应加强其综合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老年居民主要死因分布,为老年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按ICD-10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死因分类,对城区2005-2010年60岁以上老年居民死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2005-2010年福州市60岁以上老年居民年均死亡率为2 279.93/10万,标化死亡率1 779.10/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结论当前危害福州市老年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根据不同性别人群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居民死亡水平、死因分布特点和疾病负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ICD-10编码对淞南镇居民2005—2014年死亡监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及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淞南镇2005—2014年粗死亡率为953.2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50.13/10万。前5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前5位死因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3.68%。2005—2014年PYLL男性均大于女性,期望寿命男性均小于女性。结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是淞南镇居民的主要死因。淞南镇居民期望寿命与上海市平均水平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7.
陈世海  李萍 《职业与健康》2010,26(19):2222-2224
目的分析南宁市城区居民2005—2008年的死因构成及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等,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05—2008年南宁市市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结果 2005—2008年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2.32‰、2.36‰、2.61‰、3.05‰,男性高于女性。按照死因构成比排序,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损伤和中毒的平均减寿年数最高。结论要针对不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死亡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会区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慢性病规范管理及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导出2010—2012年新会区户籍居民死亡数据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 2010—2012年新会区居民粗死亡率725.41/10万,标化死亡率397.68/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导致居民死亡前5种疾病主要有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伤害,占全死因的73.5%;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9.0岁;寿命损失居前5位为恶性肿瘤、伤害、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宁市兴宁区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当地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导出2008~2010年南宁市兴宁区死亡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2008~2010年当地居民年粗死亡率分别为459.14/10万、482.04/10万和587.63/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2.99/10万、465.26/10万和562.75/10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导致居民死亡前5种因素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4种,占全死因构成的78%,主要病种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谷城县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为今后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死因归类,用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对2013年谷城县居民死亡及人口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谷城县人群粗死亡率为712.0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1.11/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893.52/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29.27/10万,男女死亡比为1.70:1。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183.19/10万)、恶性肿瘤(179.04/10万)、心脏病(148.67/10万)、呼吸系统疾病(3.77/10万)、伤害(70.56/10万)。结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等慢性病成了谷城县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损伤与中毒在减寿年数中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11.
陈娜萦  黄佟  黄颖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1):4158-4159
[目的]通过分析广西疾病监测点伤害死亡情况,了解伤害的变化趋势和特点。[方法]对2001~2005年疾病监测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伤害死亡在全死因顺位中排第4位,死亡水平从2001~2004年呈缓慢下降趋势,但2005年又有所回升。农村伤害死亡率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前3位死因基本上包括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药物的毒性效应、意外坠落、自杀和溺水。农村人群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高于城市,吸毒者死亡在农村呈上升趋势。5岁以下和60岁以上年龄组为死亡高发年龄组。[结论]伤害已成为危害广西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7-2010年长沙市城区居民死亡水平与死因构成,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录入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软件DeathReg2005,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年累计监测人口数为1 580 453人,居民因各种因素共死亡8 555人,平均死亡率为541.30/10万,平均标化死亡率为431.36/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22.70/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458.08/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73,P=0.000)。占总死亡率94.47%的前七位死因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是长沙市城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徐州市城乡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死因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徐州城乡居民1997-2006年慢性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6年徐州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为324.91/10万~350.19/10万,年均340.48/10万,占同期总死亡人数的57.85%~65.81%。主要慢性病年均死亡率(/10万),城市为341.34,农村为339.89(P〉0.05);男性为381.80,女性为295.86(P〈0.01);0~34岁为13.57,35~54岁为191.17,55~74岁为1290.05,75岁以上为6209.60。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年均标化死亡率(/10万)分别为150.25、9.48、77.99、95.67;标化减寿率城市居民分别为11.95‰、0.80‰、4.93‰、4.10‰,农村居民分别为14.99‰、0.33‰、2.86‰、2.84‰。[结论]慢性病严重危害徐州市城乡居民的生命和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居民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为制定重点疾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永定县2004~2005年居民死亡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4~2005年永定县居民年均死亡率为560.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0.00/10万。年均死亡率(/10万),呼吸系统病为142.56,恶性肿瘤为106.54,脑血管病为103.73,损伤和中毒为74.85,心脏病为57.65。[结论]死亡水平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心脏病是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居民死因顺位、减寿顺位居前列的死亡原因在城乡、性别的分布差异。方法利用2010年成都市死因监测资料,和成都市公安局公布的同期户籍人口数,编制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采用直接标化法计算城乡、性别标化死亡率后,比较其差异。结果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减寿前5位、去死因期望寿命增加最多前5位疾病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以肺癌、肝癌、胃癌为首,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肺癌死亡率城市高于农村,肝癌、胃癌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死亡率都是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心脏病死亡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损伤和中毒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在顺位和构成上农村和城市、男性和女性有差异。结论成都市居民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损伤和中毒,不同地区和性别人群应对不同的重点疾病采取的措施,降低死亡率,提高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6.
郑婉辉  林辉  郑萍 《职业与健康》2008,24(3):234-236
目的了解福州市居民主要死因分布,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按ICD-10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死因分类,对福州市2004年城区居民死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果2004年该市居民总死亡率为4.09‰,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结论当前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张家港市2011年居民死亡资料,为相关部门制定卫生工作决策和评价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防治效果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DeathReg 2005《死亡医学登记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居民的粗死亡率、分性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等统计指标。利用SPSS 13.0软件计算不同性别间死亡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结果 2011年张家港市居民粗死亡率为693.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311.69/10万,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婴儿死亡率为3.68‰,新生儿死亡率为2.39‰;平均期望寿命为81.34岁;前10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其他疾病、精神障碍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共占全部死因的95.85%,其中男性前3位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女性前3位死因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损伤和中毒。结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损伤和中毒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将以上因素的预防控制措施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湘潭市居民2011年死亡原因。方法利用2011年湘潭市居民死亡原因监测资料,用死亡率、死因顺位、居民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评价该市居民健康状况。结果 2011年湘潭市居民死亡率为5.88‰,城区为5.67‰,乡村为5.98‰,男性为6.85‰,女性为4.88‰;前5位死因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和损伤与中毒,传染病位居第9位,且死亡率仅为0.4‰。居民期望寿命为78.07岁,城区为77.12岁,乡村为78.38岁,男性为75.8岁,女性为80.59岁。去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病后,居民寿命有0.05~8.93岁的增长,减寿年数为16 401.36~21 800.50年。结论传染病危害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与中毒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