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科阴虚湿热证是指脏腑阴虚与湿热之邪共存所引起的眼内外障证。本证也往往是某些反复发作、慢性的眼科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证阴虚与湿热矛盾并存,虚实夹杂,临床辨治较为困难,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对眼病的阴虚湿热证治疗关键在于谨察病机,分清主次。用药如能配合得宜,滋阴药可防化湿热药苦燥耗液之虑;化湿药可制滋阴药腻滞留湿之弊,又能醒运脾胃,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例因机体素有湿热内蕴,加之外感湿热,湿热下注,致经络阻塞,气血凝结,结聚成结节,瘀滞不通,瘀久化势,故局部红斑疼痛。用薛氏胜湿熄风方清热祛湿,疏通经脉,同时加入凉血活血之药,效果良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湿热"与"阴虚"同病在临床常见。在病机演化上,不仅湿热可化燥伤阴,阴虚火动也可蒸动湿热。辨证、确认证属湿热阴虚同病后,治疗上以"祛湿热"与"养阴液"并行为总则。滋阴药宜选用清润之品,以避免滋阴而助湿生热;祛湿热药宜选用甘淡之味,以避免苦燥而伤阴助热。  相似文献   

4.
雷中华 《陕西中医》2006,27(6):739-740
龙胆泻肝汤为李东垣创制,方中,泻中有补,清中有养,既具泻肝火,清湿热之功,又有养阴血之功.我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儿科疾病,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清化湿热柔肝养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清化湿热、柔肝养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 2例 ,总有效率为 86 36%。提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乃虚实夹杂之证 ,治以清化湿热兼柔肝养阴法方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湿热痢主用苦寒,亦不废温药,这是因为湿热痢乃感受湿热病雅所致,湿为阴邪,与热相合,虽存化热的一面,也有:“伤脾胃之阳者”,其次,湿热痢用药多系苦寒,且须相对守方,连续服用,然数用寒凉,未有不损及阳气者,因此,湿热痢虽有脓血大便,里急后重,若兼见面色苍白,呕吐清涎,汗出溲清,舌淡四大主证,提示阳气已形不足,应及早投温药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7.
言土茯苓皆谓其"治杨梅毒疮",然近代名家提出土茯苓为治头痛之要药.本文通过土茯苓的中医药性记载、古今医家们重剂土茯苓治疗头痛的临床应用、现代药物学研究及头痛的病因病机,对其进行探讨,验证了重用土茯苓疗湿热头痛的有效性.临证时,凡遇湿热所致之头痛,重剂用之,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清代医家陈士铎认为,湿热是痢疾发生的根本原因,善于从肝肾论治痢疾,在《辨证录》一书中基于五行和脏腑生克的理论体系首次提出“痢之来始于肝,痢之成本于肾”的观点,揭示了痢疾与肝木肾水的密切联系。辨证时,陈士铎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辨痢疾之阴阳盛衰,辨痢疾之寒热真假,并提出治痢六法:从肝肾论治、升清降浊、补阴护阳、因势利导、下其瘀血、通中有塞。其治痢用药特色:喜用顺气之药,重用白芍为君,多伍养阴之药。  相似文献   

9.
王明强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292-2293
金元四大家对湿热为病的认识各有特点。刘完素、张从正重在外感湿热,在治疗上刘完素多用宣上通下之法,而张从正则以吐、下之法以泄湿热;李东垣则详于内而略于外,强调脾胃元气虚损是其病理基础,治疗上以益气升阳、健脾化湿为主,用药多以"清燥之剂","寒药以救之";而朱丹溪则提倡三焦分治湿热。这些对如今湿热病的治疗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田琳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26-1727
咳嗽之湿热证为该病的常见证型之一,但观现代中医教材,对此证的辨证施治多有忽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此证并非少见,且具有其病程长、症状难以缓解之特点.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与热相蒸,壅滞上焦,阻遏肺气,则形成湿热咳嗽,现总结该病的用药宜忌如下. 1 选药宜轻平 湿热证的治疗以燥湿、化湿及淡渗为常法、定法,常用方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泻心汤类及平胃散等.但此治法对病位在上焦的湿热咳嗽证疗效不佳.笔者阅读文献发现是因药过病所,或化湿、淡渗药过多所致.盖陈皮、半夏、苍术、厚朴、藿香等祛湿药皆味辛而散,多归中焦,上焦肺病用之,药过病所,反伤正气,正伤则湿邪难化,故选药宜平正、轻灵,具宣透之性者为佳,如大豆黄卷、淡豆豉、紫苏叶、荷叶、芦根、栀子等,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否则病轻药重,药过病所,反致无效,前贤用药皆以"平正、轻灵"著称.  相似文献   

11.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姚实林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6,24(4):672-673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小球疾病阴虚湿热证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湿热贯穿于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始终,且随着病程迁延或病变加重,湿热久恋又会进一步耗伤肝肾之阴,形成阴虚湿热证。笔者对本证的辨治略有体会,现总结如下。阴虚湿热证的形成有一个矛盾着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可以概括为4点:其一,慢性肾小球疾病长时期蛋白和血细胞等精微物质从尿中直接流失,导致肾精不足,且湿浊之邪稽留下焦,肝肾精血暗耗,湿壅生热,形成阴虚夹湿热证。其二,素体肝肾阴虚或房事不节,致肾中相火妄动,与湿热依附为症。其三,过用清利药物或过用辛温燥烈的药物,耗津伤阴。其四,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及免疫抑制剂,助热劫津,导致机体的真阴亏损。且在诸多情况下,这些病理因素又相互影响。阴虚湿热证,根据阴虚与湿热的孰轻孰重,临床可表现为3种证型:肝肾阴虚湿热型,主要见于慢性  相似文献   

14.
热性痛经的分型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普法 《江苏中医》1996,17(8):19-20
西文班次地热性痛经分为血热内火、湿热瘀结、阴虚内热三大类型,分别予以清热泻火、佐以疏滞,清热利瘀止痛,滋肾柔肝、养阴清热之法治之。并分别列举验案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湿热病机再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认为湿热体质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发病基础,并以清热化湿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良好疗效为佐证,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认为湿热内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其主要病理环节,清热化湿消瘀法理应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治则,不可拘泥血瘀证的框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二妙散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妙散为治疗湿热痹阻之名方。作者用本方加味治疗湿热蕴结所引起的多种病证,如湿热泄泻、湿热腰痛、风湿热痹、脱肛、湿热带下、湿热阴痒等证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热性痛经分为血热内火、湿热瘀结、阴虚内热三大类型,分别予以清热泻火、佐以疏滞,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滋肾柔肝、养阴清热之法治之。并分别列举验案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8.
二妙散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妙散为治疗湿热痹阻之名方。作者用本方加味治疗湿热蕴结所引起的多种病证 ,如湿热泄泻、湿热腰痛、风湿热痹、脱肛、湿热带下、湿热阴痒等证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阴虚湿热证的病因病机,探讨阴虚湿热证的证型、治法及用药,并分享2则临床病案。阎艳丽教授认为临床辨治阴虚湿热证时应权衡湿热与阴虚孰轻孰重,确立治则,均衡选择养阴药和清湿热药,适当佐以养血和血之剂,固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始终,灵活辨治。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2014,(1)
目的观察两种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辩证分型选择使用中成药。方法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湿热瘀结证)共180例,治疗方法:花红片5片/次,每日3次;妇科千金片6片/次,每日3次。共21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等变化。结果花红组总愈显率为41.11%,总有效率为92.22%;妇科千金组总愈显率为20.00%,总有效率为85.5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医证候、局部体征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两种中成药均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阻证)的有效药,花红片适于湿热瘀阻而偏重于实证者,妇科千金片适于湿热瘀阻兼气虚而偏重于虚证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