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莲 《东南亚纵横》2009,(12):107-110
产品内分工理论集中且准确体现了目前国际分工贸易的新特点,填补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产业间视角的明显不足。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产品内国际分工研究,并探讨了分工与加工贸易之间的关系。其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内涵与特点。并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现状进行考察,找出存在的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地缘政治解读之所以长期受制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框架,问题在于研究忽视了对地理逻辑的演进,造成对分工及其地理内涵的忽视.而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的发展使地表不仅是相对.静态的自然特征的集合,同时还被层层叠加的社会生产关系包裹.产品内分工阶段,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取用与改造,推动了新的地表动态变化过程.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中,通过国际区域合作参与到分工经济对地理的改造中,实现了国家对空间的再生产,控制空间生产资料功能的获得,决定未来分工发展空间形态,推动不平衡发展的再现.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介入分工经济"地理—经济"过程的创新方式,其本质是一项为推动分工发展而团结海陆国家以创造新地理基础的计划.它凭借解决分工经济两难冲突的新方案、立足正确地理观的空间设计以及对空间矛盾的精准定位和有效修正,超越以往国际区域合作框架,形成了一个能够促进分工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生产地理优化更新,并促使两者良性循环的崭新空间.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是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它指出各个国家应该充分利用本国现有的资源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 ,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进而获取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利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或者某种商品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者地位。它基本上反映出该国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资源禀赋情况。印尼作为东盟成员国中最大的经济体 ,拥有2.15亿人口 ,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其对外贸易的结构反映了印尼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资源禀赋情况 ,而且对外贸易 ①在印尼…  相似文献   

4.
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 ,中韩两国进入了直接贸易阶段。此后 ,两国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 ,远远超过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十多年来 ,中韩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 ,但两国的国际分工关系仍具有明显的垂直型分工特点。中韩贸易关系中 ,也存在着贸易不平衡、韩国对中国产品歧视性限制较多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西南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又译为行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交易行为,它不同于基于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禀赋而产生的产业间贸易.  相似文献   

6.
区域劳动分工是有效发挥经济职能的最重要原则.各地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上的差别,以及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各种各样和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是进行区域劳动分工的依据.由于各地区建立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的封闭生产和对该地区初级产品加工业务的增加,使生产过程在特定地区内相对独立.随着区域劳动分工的发展,各区之间以及各区域内的集中生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加强,今后区域劳动分工将决定生产力区域组织的特殊形式的建立.这种组织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区域生产综合体.科洛索夫斯基为区域生产综合体下了极为精辟的定义.按此定义,区域生产综合体“是一些在经济上相互制约的结合,这种  相似文献   

7.
非洲国家的资源贸易与收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国家的商品出口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有很大关联.非洲国家的资源型贸易结构在客观上迎合了国际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也在特定意义上决定了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以进口资源型产品为主的商品贸易结构.在需求旺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条件下,一些非洲国家资源贸易收益的增加并未有效促进这些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贸易收益管理存在问题、收入与发展脱节,由此形成"高收入、低发展"的局面.贸易收益管理问题反映了制约相关非洲国家发展的多种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体应当是非洲国家自身.非洲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从外部促使非洲国家尽快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提高非洲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正逐步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状况作实证性分析 ,并揭示其发生的原因。一、产业内贸易及其形式因为精确定义“产业”比较困难 ,所以产业内贸易的界定也比较含糊。对产业定义和划分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它们共同的特点 ,就是承认产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产业是一种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同一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目前 ,一般认为 ,产业是指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 ,至少前3位数字相同的产品生产企业组成的集合。产业内贸…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全球分工体系深刻重构,金砖国家在以不同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共同面临国际分工地位相对下降的发展困境.金砖国家间的密切联系及共同发展处境决定,推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具有坚实基础和深远意义,"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促合作"是金砖国家必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实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国际分工和价值链开放布局的转型升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互补性是产业链分工优化的基础,中间品贸易是这种制造业产业链国际分工的纽带,以我国制造业产业的中间品贸易特征来定位产业链国际化布局的区位布局,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制造业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变化反映了"一带一路"区域分工的基础,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间品贸易网络特征则揭示了产业链分工的区位选择方向。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增强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创新产能合作和产业转移的模式,把控产业链分工国际化的节奏,平衡发展,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避免我国经济出现产业空洞化。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由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波动与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区域间货物、服务及要素交换所产生的外部作用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推动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阶段展开对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分析,无疑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与中国的FTA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增杰 《东北亚论坛》2013,(2):90-98,130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进一步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采取多维灵活的FTA战略,积极稳妥渐进地开展自由贸易区工作,逐步形成全球自由贸易区合作网络,在地区双边和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nfrastructure on trade in Central Asia based on the data of three countries: Kazakhstan, Kyrgyzstan, and Tajikistan. Empirical estimations are based on panel data for the period 2010–2018. Infrastructure is measured by quality and quantity indicators. Trade flows are measured by the export and import volumes of each of these countries with their main trade partner coun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infrastructure in Central Asia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rade flows. However, the positive impact of infrastructure over trade demonstrates a diminishing trend. Given the general remot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 regional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is important and that policy toward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sh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 government policy that facili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相似文献   

14.
Since the late 1990s, many developed states and customs territorieshave been seeking out preferential trade deals. This articleexamines this trend, which has been especially evident in theAsia-Pacific, and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Australia as a leadingexponent of preferentialism in the region. The article has twodistinct aims. First, to shed light on the thinking behind Australia'sforeign economic policy and, specifically, to examine the motivationsfor moving away from multilateral and non-discriminatory meansof advancing its free trade agenda in the region. Second, itaims to examine the developing dynamics of regional economic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given the stasis of existinginstitutional effort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brief examinationof the regional context and Australia's approach to trade policy.It then considers the nature of Australia's preferential bilateralismand its aims and motivations. The article shows that Australianpolicy-makers believe that preferential agreements can providetrade creation through market access, as well as broader benefitswhich derive from market expansion. Australia is motivated topursue preferentialism by concern about existing institutions,by the technical appeal of bilateral agreements, and by thebroader trend toward preferentialism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as well as shifts in its own domestic politics. The paper concludeswith a short examination of the character of regionalism inthe Asia-Pacific in the light of burgeoning regional bilateralism.  相似文献   

15.
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剑 《东北亚论坛》2004,13(5):8-12
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趋势的国际大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合作已经形成了联动发展的趋势。东北振兴为东北亚搭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广阔平台;东北亚合作为东北振兴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科学而合理的制度供给是东北振兴与东北亚联动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跨行政区的东北振兴协调机制或组织,加快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促进东北振兴和东北亚合作联动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地区间经济贸易往来日益紧密,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实现对接的一种基本趋势。本文在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参与多区域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参与多区域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其缔约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其经济发展、贸易交往的频繁,其商贸争端也增多。仲裁作为一种解决商贸纠纷的手段,对区域内经济和谐稳定增长、商贸关系发展良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商贸争端的仲裁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东亚地区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和互为影响的关系愈益显现。本文从区域产业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流动、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区域贸易安排的视角分析东亚经济周期同步性发展的现实条件,并认为东亚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一、对国际货运需求的理解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已于2004年11月3日至6日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计划以后每年举办一次.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其对国际货运的需求也必将增大.为了应对这种增长情势,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E)下的国际货运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将有助于加强双方经贸的紧密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