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需行股静脉PICC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取从股静脉加一针式皮下隧道置入PICC;对照组:直接从股静脉置入PICC。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性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头端感染率、血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导管错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0.05)。结论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置管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对于肿瘤患者是值得应用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颈外静脉穿刺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两种方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输液和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4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需要且同意置管的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PICC组)75例,对照组(CVC组)79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时照组平均穿刺置管时间(5.00±0.56min)显著少于观察组(16.00±2.0min);观察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78.44%);平均留置时间(199.0±29.3d)明显长于对照组(28.0士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满足了中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及营养支持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为肿瘤患者选择静脉输液治疗通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6例需中心静脉置管给药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2组:PICC组106例采用直视穿刺和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入PICC导管,CVC组100例在麻醉师会诊后按操作规程置入CVC导管。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满意度。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96.2%比86.0%,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VC组(6.6%比16.0%, P〈0.01);导管留置时间PICC 组为(140±9)d,CVC 组为(30±11)d,PICC 组较 CVC 组显著延长(P<0.01)。置管满意度PICC组为96.2%,CVC组为85.0%,PICC组较CVC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PICC导管与CVC导管比较并发症少,更安全,留置时间更长,是肿瘤患者化疗和支持治疗较满意的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梗阻的肿瘤患者经股静脉置入PICC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328例,均准备接受化疗而行PICC置管,将其中置管途径为上臂贵要静脉的患者256例设为对照组;其他因上腔静脉梗阻置管途径改为股静脉的7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置管操作情况、导管留置时间与置管并发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8.61%)高于对照组(79.69%),出血量评分观察(2.48±0.68)分低于对照组(3.12±0.72)分(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93.34±47.32)d,对照组为(185.33±52.42)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72%)与对照组(1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安全可行,适用于上腔静脉梗阻患者。  相似文献   

5.
ICU患者不同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比较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与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发生导管源性感染的情况。方法 将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Ⅰ组)、经股静脉穿刺组(Ⅱ组)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组(Ⅲ组)。每组各57例,观察3组患者局部感染和导管源性感染情况。结果 Ⅰ组、Ⅱ组均较Ⅲ组的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局部感染率高(P<0.01)。结论 PICC操作方法简单,导管源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照观察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用于手术患者的输液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择80例需行手术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2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滑脱或堵塞以及导瞥性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留管时间(63.2±18.4)d,对照组留管时间(33.6±20.1)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脱出的发生率低(P<0.05);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2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置管用于手术患者可以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显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与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发生感染情况,为老年患者选择适合的、感染几率小的静脉置管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3月-2008年10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老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情况,分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组(Ⅰ组)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组(Ⅱ组),每组各129例,统计两组患者局部感染、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源性菌血症、导管留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Ⅰ组较Ⅱ组的局部感染率、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源性菌血症高(P<0.01),Ⅰ组较Ⅱ组的导管留置时间短(P<0.01),Ⅰ组较Ⅱ组的相关并发症发生多.结论 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ICC是适合老年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术,比较2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痛发生情况、置管时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操作痛评分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渗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和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隧道式PICC,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为双上肢PICC置管受限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至中心静脉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经锁骨下静脉置人CVC导管至中心静脉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穿刺置管一般情况,院内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ICC导管一般可以保留1年,但大部分患者移植术后要求不再留用。观察组患者院内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留置耐高压型双腔PICC导管安全性高,不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并在移植中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PICC与CVC置管在烧伤患者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碧秀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306-1308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经锁骨下、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两种方法在烧伤患者输液和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烧伤科住院的60例患者,需要且同意置管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PICC组30例)和对照组(CVC组30例),比较两组置管方法的留置时间的长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留置时间平均为52.50±31.53d,对照组为28.83±16.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中实验组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导管脱落3例;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导管异常发生率低,满足了烧伤患者需长期输液和营养支持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对气管造口危重患者的防止导管性感染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 12 0例需行气管造口的危重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 (n =6 0 )和对照组 (n =6 0 ) ,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 ,对照组采取直接经皮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 ,观察两组在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性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差异具有显著性。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而两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对气管造口危重患者可以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比较PICC导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结果 PICC组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1),但穿刺成功后把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以及总成功率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穿刺置管平均操作时间(11min)明显少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5min);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和38.3%,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d和42d,差异显著(P<0.05);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 PICC导管插管快捷方便、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留时间长,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不会发生微血栓。但鉴于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在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与锁骨下静脉导管互补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PICC置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导管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措施,观察2组导管留置时间和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3.65±83.89)d,长于对照组的(85.57±55.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静脉炎和导管阻塞发生率分别为3.33%(2/60)和1.67%(1/60),低于对照组的18.33%(11/60)和15.00%(9/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延续性护理小组护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降低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1例肿瘤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作静脉化疗。结果19例1次置管成功,2例经2次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31~198 d,平均88 d,经日常导管维护,无1例因置管并发症而拔管。结论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是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较为理想的静脉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下隧道静脉置管与直接静脉置管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危重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取直接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导管性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能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置入中心导管(CVC)在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2013年10月—2017年4月入住ICU的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并使用PICC或CVC进行静脉输液的病人共1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带ECMO并使用PICC的病人设为PICC组,共10例,带ECMO并使用CVC的病人设为CVC组,共7例,并分别比较PICC组和CVC组在ECMO留置期间、ECMO拔除后导管使用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导管留置期间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峰值为炎症指标,比较PICC组和CVC组降钙素原峰值和峰值距导管穿刺时间。[结果]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9.9±5.0)d长于CVC组(5.1±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3,P0.05);ECMO管路拔除后导管延续使用时间PICC组(1.5±2.5)d和CVC组(1.3±1.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3,P0.05);导管留置期间PICC组并发症发生2例,CVC组为0;降钙素原峰值PICC组(11.6±13.2)ng/mL和CVC组(30.7±42.9)ng/mL;降钙素原峰值距导管穿刺时间PICC组(4.0±3.5)d和CVC组(1.9±1.8)d。[结论]对使用体外膜肺氧合病人,ECMO留置期间PICC和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以降钙素原为炎症指标,PICC组和CVC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急性白血病病人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方法]选择64例急性白血病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组采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日常维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252.44d±46.38d)长于对照组(80.72d±30.15d),日常维护时间(8.02min±1.47min)短于对照组(12.96min±1.43min),一次置管成功率(100.00%)高于对照组(75.00%),导管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40.63%),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应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皮下隧道静脉置管与直接静脉置管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危重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取直接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导管性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 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能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