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等辐骨虫(Acantharia)是原生动物肉足虫纲放射虫目的一类独特代表,身体除骨骼外,其柔软部分包括中央囊、胶膜、肌原纤维和共生虫黄藻等,它的细胞结构是解释原生动物形态的好材料,有关其全形标本的制片方法,国内外尚无报道,作者就历年来所摸索的方法作一简要叙述。 固定液以Bouin 氏液较好,这种固定液渗透力强,能完整地保存等辐骨虫的身体柔软部分,而且虫体的骨针完全可避免溶解,以此液保存的标本甚至历时20年尚可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1958年3、4月间作者之一(A.A.斯特列尔科夫)参加了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海南岛南部沿岸三亚地区用77号(按旧的编号为25号)网孔微细的Nansen氏浮游生物网进行了表层浮游生物的采集;并收集了群体泡沫放射虫(Spumellaria)的材料。在船上当时就用放大镜进行了标本的活体观察,并逐个地挑出群体来,然后用4%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内加了一些饱和苦味酸溶液)1)固定。此外,还在岛西部离岸二哩的外海上在摩托艇及小风船上进行了采集。 在下列地区——由外海分出的细窄海峡——位于新村(海南岛东南沿岸地区)港;新盈(西北沿岸地区——北部湾,亦名东京湾);以及在海口(北部沿岸地区)等处也进行了同样的采集工作,但并未发现群体的泡沫放射虫。 从海南岛采集的材料经过整理后发表于次,关于群体泡沫放射虫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首次报导。此外,在沿岸地区进行放射虫的采集一般说来还是很少。为了比较起见,我们观察了在1955年“勇士号”第22次航行于太平洋西部地区所收集的尚未发表的群体泡沫放射虫的材料。经过同样的比较后发现在海南岛地区大部分群体泡沫放射虫的种类和“勇士号”采到的种类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群体放射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已有不少学者对群体放射虫进行过专门研究报道。这类动物的每个群体虽然系由成百上千个单体放射虫联合组成,但在许多方面却起着独立有机体的作用。它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且一些行为习性相当于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群体放射虫的形状多种多样,其大小变化也很大,群体的长度可由数毫米达数十厘米,甚至超过一米;新近 Swanberg (1979)曾找到长达三米的群体,并且常与大型的浮游动物一起存在。据以往报道,群体放射虫多半居于海洋表层,是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成员之一,它们以原生动物或小型的甲壳类、海鞘、软体动物的幼虫等为食,同时又是被食者。但作为海洋食物链的构成者,这类原生动物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它的研究也很少。 我国西沙群岛的群体放射虫过去尚无报道。1974和197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进行西沙群岛浮游生物调査采集,本文据该两次调查所获资料进行整理鉴定,对以往中国沿海未记录过的种类加以描述,并对其分布作一初步探讨。 调査范围见图1。标本制片按以往方法。  相似文献   

4.
名词解释     
放射虫:属原生动物门肉足纲的一个目,是海洋浮游生物中的一个大类群。本类动物的许多种类的骨骼和伪足呈辐射状排列,故被称为放射虫。其身体构造可分为软硬两部分。软部分包括中央囊、细胞内质、细胞外质、细胞  相似文献   

5.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放射虫是海洋浮游原生动物.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门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对放射虫的分类、生态、演化、地理及地史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进展.化石放射虫的研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学的恢复和地层的划分及对比.因而,放射虫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日趋重要.我国放射虫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六十年代初,张作人、谭智源等对东海水域中的浮游放射虫作过一些工作.东海沉积物中的化石放射虫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到专门报导.近年来,我所和同济大学,在研究东海有孔虫时,曾对东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作过零星的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简介根据美国著名原生动物学家Corliss[1]的原生生物新系统 ,放射虫隶属原生动物界放射虫门 ,包括两个亚门:等辐骨虫亚门 (AcanthariaHaeckel,1881)和放射虫亚门 (RadiolariaJ.Muller,1858,狭义 ) ,其中放射虫亚门又包括多孔虫纲(PolycystineaEhrenberg,1838)和稀孔虫纲 (PhaeodaereaHaeckel,1879)。放射虫是单细胞浮游原生动物 ,由于其死亡后大量的遗骸沉积在世界海底 (仅次于有孔虫 ) ,因此成为海洋微体古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 ,是微体古生物中多样性最好、个体发育最丰富的类群。据统计 ,现代和新生代的放射虫有7700多种 ,在中国近…  相似文献   

7.
1940年Frenguelli报导了南美洲第三纪硅质鞭毛虫类化石的一新种,命名为三孔根网虫Rhizoplecta trithyris。 1953年Deflandre在Grassé主编的动物学专著中讨论到化石放射虫的罩笼虫目(Nassellaria)时提到了它,并且附有原作者绘的图;又在附注中指出Prenguelli所建立的Rhizoplecta属分类地位尚有问题,它好象是由三轴骨针演化而来的,可能属于放射虫的网形虫科(Plectoidae)。由于原始描述根据的材料是化石,故只能看到一部分残存的骨骼,而全部相胞体的柔软部分不可能保存下来,故难以详细了解它的结构,但从Frenguelli的图上仍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它的底面一边的详细构造,诚如Deflandre所讲:骨针很显然是三轴的。 我们自1958年以来,在我国东海采到一种标本,数量相当多,而且可以看到各个发育时期,经仔细观察研究之后,了解到它底部骨骼的结构与Frenguelli的Rhizoplecta trithyris化石图形十分相似(图5),我们认为系同一个种,并进而肯定了Deflandre的意见是正确的,即证明了Rhizoplecta trithyris并非鞭毛虫而确系放射虫,根据骨骼的形态和中央囊的存在,有力地证明它是第三纪以来尚未灭绝的种类,其分类地位系属于网形虫科(Plectoidae)。  相似文献   

8.
放射虫是海洋浮游动物中重要类群之一,在海洋原生动物中其数量仅次于有孔虫。特别分布在热带和各大洋流区域最为集中,并且有它独特的生态特点。例如,它有单一极分布、两极分布和赤道沉降等现象,其水层分布有广深性和狭深性,一些狭深性种类,严格栖息于某一深度水层内;又放射虫分布和水团有密切联系,某些种类仅为某水团所特有,因此,在海洋学上,放射虫可被利用作为水层深度和水团的指示种。又因放射虫海底沉积物覆盖于洋底,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和惊人的厚度(可达数千米),其化石几乎在地売各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中均可找到,某些海区(尤其是深海),仅有放射虫沉积物而绝少其他生物,因此,放射虫与有孔虫一样,又历来为研究地层的地质学者所关注。近年来,放射虫在地层学上的应用已愈益广泛。例如,日本中世古幸次郎利用放射虫对里日本油田第三系作分带;在厄瓜多尔(Ecuador),已经采用根据放射虫来鉴定岩层的方法。此外也有利用罩笼虫类作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年代指标或用以解释第四纪地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放射虫的研究正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发展起来. 在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大力开发我国沿海大陆架的天然资源,进行海洋综合调查,为促使海洋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开发石油和海底矿床的勘探方面。必须收集大量有关的基础资料,用以分析地层,进行地层对比划带,从而准确鉴定海底地层。因此,必须把对放射虫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与开发资源和生产实践需要密切连系起来。 据目前了解,放射虫的分布面不够广泛,对它的深人研究还不如有孔虫,例如在地层学的意义方面还不如有孔虫来得显著,但是“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特别是放射虫在深海的沉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分类和地层位的资料对深海的地层分析划带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设想,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射虫的研究将愈来愈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菲律宾海放射虫的区域分布特色,利用同样的样品处理方法,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样中的放射虫进行对比分析,鉴定统计了500个属种,物种多样性较高.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菲律宾海更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环境或沉积环境;南海北部放射虫丰度非常高且罩笼虫目占据较大优势,表明...  相似文献   

10.
前言 本文涉及的内容,是对中太平洋北部15个表层样品及一个柱状样品放射虫分析结果(见图1)。图1调查区位置图 在海洋的不同深度里,孕育着不同的生物群,适应大洋微体生物放射虫生存的最佳条件是表层O一200米的水体内,但由于大洋中温度、盐度、水深、表层环流、营养物质等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加之放射虫各属种自身适应能力的不同,致使它在海洋的不同区域又各具特色。对于死亡后沉入海底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壳体来说,环境条件对于它的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反映出环境的更变,以及这种更变所造成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中太平洋北部沉积物中放…  相似文献   

11.
悬浮颗粒物中生物硅测定方法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硅是河流和海洋中非常重要的营养盐,硅藻、放射虫、硅质海绵、硅鞭毛虫的生长和骨骼形成都离不开硅[1].硅在河流和沿岸海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季节,由于硅藻的大量繁殖,使活性硅酸盐含量急剧下降,甚至使硅藻的生长繁殖受到限制.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充足的硅又将成为发生硅藻赤潮的物质基础[2].生物硅是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无定形硅的含量[3],称为生物蛋白石或简称蛋白石,是地球化学、古海洋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参数[4].根据世界部分河流生物硅和溶解硅的平均值计算,河流输送入海的硅中有16%的是生物硅,因此河流输送的生物硅的量是全球海洋硅收支中不可忽略的部分[5].  相似文献   

12.
冲绳海槽柱状样中放射虫的地层和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斌 《海洋学报》1986,8(2):190-196
本文研究了冲绳海槽四个站位柱状岩芯中的放射虫。所有样品均为本所近几年来进行东海沉积调查时所取。站位的水深为602—1900米,柱状样长1.7—2.4米(取样站位见图1)。其中笔者对两个柱子(7015,补7)的放射虫作了全群定量分析。在另外两个柱子中,则仅对某些有环境和地层意义的特定分类单位进行了定量分析。共鉴定放射虫149属,238种。根据这些放射虫的分布规律,特别是通过对“放射虫气候指数”(即Tr值)的计算,探讨了冲绳海槽约15万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和沉积层序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镰形棒矛虫在东海西部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镰形棒矛虫(Sticholonche zanclea Hertwig)为独特的一种放射虫,在分类位置上尚未十分确定,在生态习性方面也有别于其他的放射虫;过去,对它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则是根据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部分海区采集的标本资料(调查区及所用标本资料与“东海放射虫的研究”一文相同)进行整理,初步叙述了它在东海西部的数量分布。根据1959年全年的调查统计,镰形棒矛虫在调查区数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是十分显著的,从12个月的分布图(图1)看来,1月份分布在31°N 以南,稀疏分散,寥寥无几,各调查站出现数量均在500个/米~3以下,总个数平均值不到2个/米~3;2月份出现的范围更  相似文献   

14.
对冲绳海槽北部80个表层沉积样品中放射虫进行的定量研究表明,其丰度和分异度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从西北陆架到东南海槽放射虫分布可分为陆架低值区,海槽边缘中值区和中央高值区,放射虫的组成以泡沫虫目占绝对优势,总体面貌为热带大洋暖水动物群,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与现代表层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一致,但与营养盐和实级生产力的分布呈负相关关系;同时,放射虫的分布又与研究区的海流和水团有密切关系,其中黑潮对其有控制性影响,沉积物类型极大地影响着放射虫的分布,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明显地随粒度的增大和陆源物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此外,放射虫的分岂有此理也显示了与沉积物中火山物质含量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渤海东侧海岸带黄土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海岸带黄土中放射虫的种类及组合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 初步认为:放射虫最初是在间冰期高海面时被黄海暖流带入渤海的,后来在冰期低 海面时,裸露的海底受强大的西北向低空气流作用,致使一些放射虫壳体伴随沙尘 而沉降到附近海岸黄土之中。  相似文献   

16.
渤海东侧海岸带黄土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海岸带黄土中放射虫的种类及组合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放射虫最初是在间冰期高海面时被黄海暖流带入的渤海的,后来在冰期低海面时,裸露的海底受强大的西产向低空气流作用,致使一些放射虫壳体伴随沙尘而沉降到附近海岸黄土之中。  相似文献   

17.
铁锰沉积物和火山碎屑沉积物,是南海大陆坡和中央盆地沉积物的重要组分,它们和有孔虫或放射虫构成粗粒沉积物(粒径大于0.063毫米)。研究它们的特征、分布规律,可籍拟探讨其成因、沉积环境、物质来源,对于阐明南海沉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我所1973—1982年于南海中部和东北部海域进行调查时,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笔者对其中的铁锰沉积物和火山碎屑沉积物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研究的样品共95个。  相似文献   

18.
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沙海区上层水体中的现代放射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2002和2004年两个春季航次的28个浮游拖网站位,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沙海区上层水体中的现代放射虫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南沙海区春季两个航次放射虫属种组成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为主要优势种,但在主要属种组成及其丰度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上层水体中放射虫丰度以及主要属种相对丰度在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分布变化也非常明显,表明南海上层水体中放射虫对夏季风爆发有响应;在夏季风爆发后放射虫总丰度明显增高,推测夏季风爆发后的海洋环境变化可能更有利于放射虫群的发育繁盛。但对造成放射虫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分布差异特征的直接环境因素或其形成机制还有待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证实了T.octacantha和S.glacialis可以作为热带上升流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19.
笔者分析、鉴定了100多个南海表层沉积样品中的大量放射虫标本,本文仅报道其中的1个新属和12个新种,作为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 本文是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现仅报道1新属12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等边浅蛤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活的等边浅蛤鳃组织为材料,在Ringers液中浸泡后,进行秋水仙素处理,低渗作用后,利用卡诺固定液进行固定,采用滴片法制片,并尝试使用Photoshop软件建立贝类染色体核型图及核型模式图的方法,对等边浅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得出等边蛤染色体数目为2n=36,n=18,核型公式为2n=36=16m+20sm,未发现随体及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