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Zhang S  Li DX 《病毒学报》2011,27(3):315-318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以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可感染人,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其中以登革热最常见,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  相似文献   

2.
登革2型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4个不同的血清型(DENV- 1,2,3,4),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1,2].  相似文献   

3.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4个不同的血清型(DENV-1,2,3,4),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生命科学研究》2017,(5):429-432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Ⅰ、Ⅱ、Ⅲ和Ⅳ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抗体依赖增强感染(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是自限性的登革热以及危及生命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或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e,DSS)等重症的主要原因。采用不同稀释度的Ⅱ型登革病毒prM前膜抗体与分离自云南西双版纳重症病人的Ⅲ型登革病毒复合感染THP-1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亚中和浓度prM前膜抗体诱发THP-1细胞液中更高浓度的病毒载量。在THP-1细胞系上的研究可为后续研究登革病毒ADE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病原体.根据包膜蛋白的抗原性的不同,DENV可分为4个血清型,即DENV1~4.由于血清型比较复杂,目前关于病毒受体仍未得出明确一致的结论.但近几年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比如研究发现甘露糖受体(MR)、CLEC5A等作为DENV的受体,可能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就近几年关于DENV受体以及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福建省登革热(Dengue fever,DF)输入性病例持续存在,且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全省内广泛分布,为了解福建省福州市登革热的媒介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状况,2017年10月7日在福州市台江区元一花园小区内开展伊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捕获255只白纹伊蚊蚊体研磨液上清提取核酸后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DENV特异性核酸,将检测阳性的蚊体研磨液上清接种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成功分离到1株DENV病毒株mosquito13/Fujian/2017;经实时荧光RT-PCR法鉴定所分离病毒株的血清型为I型;利用型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病毒E基因并测序进行分子遗传特性分析;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该毒株与2017年10月17日同小区本地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得到的登革毒株E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与越南2014年分离株KT825033/Vietnam/2014核苷酸(99.7%)和氨基酸(99.8%)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所分离登革病毒毒株的基因型为I型,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进化关系相近,可能输入来源于东南亚国家。本研究证实了登革热外潜伏期的存在以及白纹伊蚊在登革热疫情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提示在登革热的防控工作中媒介登革病毒监测、检测的重要性,也提示福建省需要加强输入来源监测,特别是东南亚入境人员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4个不同的血清型(DENV-1,2,3,4),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疾病[1,2]。E蛋白是位于DENV表面的结构蛋白,由495个氨基酸组成,它既含有黄病毒亚群特异的和登革病毒血清型特异的抗原表位,又有与中和,血凝抑制作用有关的抗原表位,是病毒颗粒的主要包膜蛋白[3]。Modis等研究表明,DENV-2型E蛋白以延伸的二聚体形式平铺在病毒表面,折叠成3个不…  相似文献   

8.
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是由登革病毒所致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DHF/DSS以高热、出血、休克、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迅速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70多种病毒,分为几种抗原复合组,大多数黄病毒为节肢动物传播的,其中40%以上的病毒对人有致病性,最重要的疾病有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EN/DHF),日本脑炎(乙型脑炎,JE),黄热(YF),西尼罗热(WNF)和璧虱传播脑炎(森林脑炎,TBE)等。登革热每年约有数千万至1亿病人,数十万人发生严重的登革出血热。乙脑每年约发生4~5万病例,病死率25%,45%  相似文献   

10.
<正>登革病毒的迅速传播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威胁,居住在超过100个国家,约占全球40%的人口面临着登革病毒传播的风险,其中包括美国。2010年,全球共报告登革病毒感染案例3.9亿,其中0.96亿出现了感染症状。感染登革病毒会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与其他疾病无明显差别的轻微发热、典型登革热或者重症登革热。重症登革热的特征是出血和/或血浆渗漏(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  相似文献   

11.
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重要的蚊媒病毒病。近2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登革出血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急剧上升,但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着重介绍目前已经或正在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四价登革减毒活疫苗,以及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登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病毒可导致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准确快速的早期诊断对其预后非常关键,因此登革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在此,我们简要综述目前的登革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发生了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登革热暴发,共报告病例113例。为查明病因,从分子水平分析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对疑似患者血清测定了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C6/36和BHK-21细胞分离登革病毒。同时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E基因和NS1基因后又分别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毒株进行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及登革I型病毒核酸;从18份疑似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0株登革I型病毒;浙江登革I型分离株(ZJ/07/04)与登革I型夏威夷株、广东株和泰国株的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3%、98.8%和99.2%,而与登革Ⅱ、Ⅲ、Ⅳ型毒株相同区域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8.3%、77.5%和62.8%。基因进化树显示浙江省登革病毒分离株与泰国株亲缘关系最近,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证实该次疫情的病因为由泰国输入的登革I型病毒。  相似文献   

14.
登革热是由黄病毒科的登革病毒引起,并影响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城镇的地方性病毒流行病。近年来,登革热及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已成为分布更广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点流行病。登革病毒有4个不同血清型,初次感染后,对同型登革病毒可导致终身保护性免疫,而对再次感染其他3型登革病毒,  相似文献   

15.
虫媒黄病毒嵌合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永新 《中国病毒学》2004,19(4):413-417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70多种病毒,分为几种抗原复合组,大多数黄病毒为节肢动物传播的,其中40%以上的病毒对人有致病性,最重要的疾病有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EN/DHF),日本脑炎(乙型脑炎,JE),黄热(YF),西尼罗热(WNF)和璧虱传播脑炎(森林脑炎,TBE)等.登革热每年约有数千万至1亿病人,数十万人发生严重的登革出血热.乙脑每年约发生4~5万病例,病死率25%,45%的患者发生神经学或生理学上的后遗症.当前对黄热病已有减毒活疫苗,对登革热还没有疫苗,对乙脑已有鼠脑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对璧虱脑炎已有灭活疫苗,但各种疫苗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1985年9月儋县发生一次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爆发流行,至1986年10月疫情已由儋县波及本岛十县二市。根据记载,国外登革热流行期间,常伴多个型别登革病毒同时传播。为掌握本岛此次登革热流行时除Ⅱ型病毒外,是否尚有其他型别流行,于1986年1月至10月登革热流行期间,取十县二市278例急性期病人血清,接种C6/36白纹伊蚊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共获得125株病毒。均用抗登革  相似文献   

17.
在乙脑病毒SA14-14-2株复制子载体pPartial△prM/E中克隆入DV2(Dengue virus serotype 2)的prM/E基因,构建乙脑/登革2型嵌合体克隆。将嵌合体克隆线性化后体外转录,获得的RNA转染BHK-21细胞,5~7d可观察到CPE。收获病毒上清液分别感染BHK-21细胞及C6/36细胞。接种于C6/36细胞中的嵌合病毒可使细胞出现CPE,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获得的嵌合病毒具有预期嵌合性核酸并能表达DV2的包膜蛋白,但不能在BHK-21细胞中传代培养。成功构建的乙脑/登革2型感染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登革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属,可通过蚊虫传播,感染人体后可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从轻微发热到严重的并发症,称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过去50年,全球登革热感染病例增加了约30倍。目前,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约占世界2/5的人口存在感染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疫苗研究已成为登革热疾病防控的重心。然而,由于缺乏对病毒致病机理及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深入的了解,候选疫苗的研发受到阻碍。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疫苗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正在研究的登革病毒疫苗依托各种技术平台,种类多样,对正处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阶段的不同类型疫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黄病毒科病毒包括三个属,即黄病毒属(Flavivirus),瘟病毒属(Pestivirus)和丙型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这些病毒均能引起人和动物患严重疾病。黄病毒属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能引起发烧、出血,患者死亡率极高,瘟病毒属牛腹泻病  相似文献   

20.
正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的迅速传播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威胁,居住在超过100个国家,约占全球40%的人口面临着登革病毒传播的风险,其中包括美国。2010年,全球共报告登革病毒感染案例3.9亿,其中0.96亿出现了感染症状。感染登革病毒会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与其他疾病无明显差别的轻微发热、典型登革热或者重症登革热。重症登革热的特征是出血和/或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