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基底样和非基底样2种表型,其中基底样表型预后差.文中探讨基底样标记物细胞角蛋白5/6(CK5/6)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 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0例三阴性及25例非三阴性浸润性乳腺癌中CK5/6和EGFR蛋白的表达,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2例EGFR免疫组化可疑阳性者EGFR基因扩增情况. 结果: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具有推进式的边缘,周围伴淋巴细胞浸润.瘤细胞呈合体细胞样,通常见坏死.所有病例显示为高级别癌,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示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的表达率分别为72.5%和4.0%(P<0.05),EGFR表达率分别为61.3%和28.0%(P<0.05).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与EGFR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2例经FISH检测见EGFR基因扩增. 结论:大多数(>60%)三阴性乳腺癌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同时表达EGFR.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工作中偶尔遇到乳腺癌ER、PR、HER2三联阴性病例,笔者查阅文献复习了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s),为了重新认识该型乳腺癌,回顾本科室12例乳腺癌三联阴性病例,总结BLBCs特点,便于今后工作中紧密联系临床更好为患者估计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EGFR,P.ERK的表达,探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与ERK/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K5/6,EGFR,P.ERK在70例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70例)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与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48/70),57.1%(40/70),共筛出基底细胞样乳腺癌53例.在三阴性乳腺癌中p-ERK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与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2%(42/53),47.1%(8/1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5/6与EGFR、P-ERK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表达中具有正相关性(r=0.471;0.389,P<0.05).结论 CK5/6.EGFR是诊断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重要分子标记物;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ERK/MAPK信号传导通路被异常激活有关;CK5/6与EGFR、P.ERK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表达中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具有或不具有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Ki67、P53表达等发面的差异。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60例乳腺浸润癌中CK5/6、CK14、EGFR、Ki67及P53蛋白的表达,研究该组乳腺癌中表达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和Ki67、P53表达的关系。结果:35例(58.33%)表达CK5/6、CK14、EGFR中1项或几项标志物,具有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其中CK14没有单独表达;25例(41.67%)均不表达CK5/6、CK14、EGFR。具有与不具有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的乳腺癌比较,核分级及Ki67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应用形态学改变及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K5/6、EGFR及Ki67,对诊断该类病变和判断预后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方法:观察20例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0例均为女性,年龄25-71,平均年龄45岁;镜下形态学特征主要包括推挤样边缘,地图样坏死,高级别核及核分裂易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ER、PR、CerbB2均阴性表达,CK5/6有15例明显表达,占75%,5例弱表达,占25%,EGFR在7例病例中有表达,占35%。结论: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独立亚型,应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瞿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2,(36):112-114
目的观察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breast carcinoma,BLBC)的病理形态特征,探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免疫表型特点并与之分子检测的相关性。方法对177例BLBC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EGFR、CK5/6检测,再从中挑选10例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BLBC是一组组织形态上呈巢片状排列、无腺管形成、大多为推进性边缘、地图样坏死、核分裂象活跃的、组织学几乎均为Ⅲ级、免疫表型ER、PR及C—erbB-2阴性、EGFR和/或CK5/6阳性的乳腺癌;有EGFR基因扩增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结论BLBC是近年来比较热点的一种新的乳腺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深度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中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的表达情况,探讨具有或不具有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的三阴性乳腺癌在临床病理特征和Ki67、P53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2例三阴性乳腺浸润癌中CK5/6、CK14、EGFR、Ki67及P53蛋白的表达,研究该组乳腺癌中表达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和Ki67、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24例(57.1%)表达CK5/6、CK14、EGFR中1项或几项标志物,具有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其中CK14没有单独表达;18例(42.9%)均不表达CK5/6、CK14、EGFR.24例表达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的乳腺癌中癌细胞核级别Ⅲ级22例,Ⅱ级2例,且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24例中有Ki67表达22例;18例不表达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的乳腺癌中癌细胞核级别Ⅲ级3例,Ⅰ~Ⅱ级15例,18例中有Ki67表达8例.具有与不具有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的三阴性乳腺癌比较,核级别及Ki67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具有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的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的乳腺癌.临床工作中依靠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及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K5/6、EGFR及Ki67,对诊断该类病变和判断顸后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基底细胞样癌(Basal like breast carcinoma BL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乳腺基底细胞样癌7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ER、PR及Her2等。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51.4岁。7例乳腺基底细胞样癌均为组织学Ⅲ级。肿瘤表现为无腺管的富于细胞的实性结构,周围有较少的纤维结缔组织问隔;大多数表现为推进式生长方式,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排列呈实性巢状、片状、团块状及粗大带状结构伴有地图样坏死,肿瘤中央可出现无细胞结构的纤维瘢痕。肿瘤细胞胞质少,呈合体状,胞核胞质比例高,核分裂活跃。7例乳腺基底细胞样癌的免疫表型均为ER、PR及Her2阴性,而CK5/6阳性。结论乳腺基底细胞样癌是一种新的乳腺癌类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分子分型的HR(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随机从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期间收治HR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研讨对象,根据基底细胞标记、HER2、EGFR(上皮生长因子受体)、CK14(细胞角蛋白14)分为HER2过表达性(包括基底细保样-HER2过表达型和单纯性HER2过表达型)、裸型、基底细胞样型,分析不同分子间乳腺癌的病理特征。结果:HR阴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晚,且病理分级高,发病年龄接近绝经期,各分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细胞样型的远处转移率低于基底细胞样-HER2过表达型。结论:临床应通过分析不同分值分型HR阴性乳腺癌病理特征,根据此结果进行个体化化疗,从而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毛母细胞瘤(TB)的病理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 TB 临床病理特点、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以及与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另选择5例基底细胞癌行免疫表型检测并重点与 TB 相鉴别诊断。结果镜下可见,3例中肿瘤均位于皮下,不与表皮相连,单一的基底样细胞构成肿瘤主体,肿瘤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例1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及色素沉积,诊断为色素性 TB;例2可见原始毛乳头样结构,诊断为 TB;例3肿瘤中的基底样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形成波纹状结构,诊断为波纹状 TB。3例雄激素受体(AR)及2例 B 淋巴细胞2(Bcl-2)阴性表达,1例细胞角蛋白(CK)20散在阳性,3例 CD10间质及毛乳头样结构阳性;5例基底细胞癌周边栅栏状排列的肿瘤细胞 CD10阳性,4例 AR 阳性,3例 Bcl-2阳性,5例CK20阴性。结论 TB 是来源于毛囊生发上皮的良性肿瘤,完整切除预后良好,需重点与基底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形态特点,探讨基底细胞/肌上皮标记物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84例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的乳腺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分为5组:A组(ER /C-erbB-2-),B组(ER /C-erbB-2 ),C组(ER-/C-erbB-2 ),D组[ER-/C-erbB-2-且表达至少一种基底细胞和(或)肌上皮标记物],E组(ER-/C-erbB-2-且不表达基底细胞和肌上皮标记物)。对比观察D组与其它4组形态学差异,同时观察A、B、C3组基底细胞标记阳性与阴性病例间形态上的差异。结果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形态学表现:癌细胞弥漫分布,可被纤维分隔,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中央常见大片瘢痕状无细胞区。细胞异型性明显,胞核大且多呈空泡样,有大核仁。结论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形态学表现异型性明显。  相似文献   

12.
祝三娟  马阳阳 《现代实用医学》2013,(9):1038-1039,F0004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心脏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例儿童原发性心脏纤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结果 2例送检肿瘤组织均为单个,灰白色,无明显包膜,不光滑,基底不平,切面灰白色,质地偏硬.镜检:梭形细胞呈束状或交叉状排列,例1肿瘤细胞排列致密,例2肿瘤细胞排列稀疏并且细胞周围可见丰富的胶原纤维,2例均可见灶性炎症细胞浸润,并可见肿瘤细胞向心肌组织内生长,例2部分区还可见散在的钙化.免疫组化:Vimentin(+)、SMA(+)、S-100(-)及CD34(-).结论 儿童原发性心脏纤维瘤较少见,具有典型的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作用和准确度。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50例为恶性组和乳腺良性增生患者50例为良性组,其中乳腺癌或良性增生患者标本组织中所带的正常乳腺组织者50例为对照组。三组均接受乳腺穿刺活检或外科手术切除,采集乳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组织标本进行染色处理,分析乳腺癌的巨检、镜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分析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比较三组CK5/6、CK34βE12、EGFR、HER-2、P16、P63、Ki67、PTEN检测结果,分析不同免疫组化检测指标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巨检可见肿瘤切面为灰黄色或灰白色,存在边界不清晰的实性区,部分切面可见黄色坏死物;镜检可见乳腺癌细胞呈不规则分布,细胞形态多样,细胞质较少,细胞核级别低,极少核分裂现象,细胞周围可见胶原化或成纤维母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50例乳腺癌患者中,CK5/6(+)、CK34βE12(+)、EGFR(+)、HER-2(+)、P16(+)、P63(+)、Ki67(+)、PTEN(-)分别为48、41、45、44、39、40、42、17例,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82%、90%、88%、78%、80%、84%、34%;恶性组CK5/6、CK34βE12、EGFR、HER-2、P16、P63、Ki67阳性率均高于良性组、对照组,PTEN阴性率均低于良性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组与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指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CK5/6、CK34βE12、EGFR、HER-2、P16、P63、Ki67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呈正相关(P0.001),而PTEN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呈负相关(P0.001)。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对不同乳腺病变予以准确鉴别区分,可将免疫组化指标CK5/6、CK34βE12、EGFR、HER-2、P16、P63、Ki67、PTEN等作为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辅助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81岁,左鼻孔下方反复溃疡5 a,加重1 a。皮肤科情况:左鼻孔下方可见约3.0 cm×2.5 cm×0.6 cm的不规则溃疡,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皮损组织病理诊断:真皮中上部可见基底样细胞组成的癌巢,基底样癌巢中央及周边可见鳞状细胞癌成分,癌巢中央可见角珠及鳞状涡。诊断: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按软组织肿瘤WHO(2002年)分类标准收集2例上皮样肉瘤,应用光镜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远端型(即经典型)和近端型上皮样肉瘤各1例.远端型患者为女性,28岁,部位为左小腿;组织结构为典型的假性肉芽肿形成,肿瘤细胞呈上皮细胞样,中心有坏死.近端型患者为女性,36岁,部位为宫颈;组织结构可见结节形成,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样,但坏死范围更大.免疫组化染色:两例肿瘤细胞阳性表达Vimentin、EMA、CK,阴性表达Desmin、NSE、S-100;前者还阳性表达低分子CK、CD34,后者还阴性表达Actin(横纹肌)、SMA、HMB-45.结论: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必需结合临床、组织结构及免疫表型特征才能作出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这组病例ER、PR、Her-2、EMA、E-Cadherin、CD31、p53、Ki-67的表达。结果:11例IMPC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或腺样排列,细胞呈里面朝外(inside-out)的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团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形成主间质分离。印片细胞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为桑葚体样细胞球表面细胞质呈微绒毛样改变。11例中7例有血管淋巴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率63.64%。免疫组化EMA线状表达于微乳头和腺样结构的外侧缘;E-Cadherin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强表达,而间质面的细胞膜表达减弱。Ki-67表达率平均30.3%。ER阳性率81.81%,PR阳性率72.73%。Her-2阳性率(+++)18.18%。结论:IMPC为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特征性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E-Cadherin、EMA等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囊性附属器癌的病理学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微囊性附属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特征综合分析.结果 2例患者皮损位于上唇及面部,病史为50余年及10余年,临床行肿瘤切除术.光镜下肿瘤位于真皮,向皮下浸润性生长.瘤细胞由基底样细胞及鳞状细胞呈条索状、小巢状或腺管样排列;肿瘤浅层见大量角质囊肿形成.肿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浆略嗜酸,细胞核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肿瘤细胞表达CK5/6,CK7、EMA及CEA在有腺体特征的区域阳性表达,腺管周围细胞P63阳性,而其中央的细胞阴性,CK20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微囊肿性附属器癌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向毛囊和汗腺双向分化的低度恶性附属器肿瘤,预后良好,该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主要与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基底细胞癌、汗管瘤、鳞状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BLBC)是新近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乳腺癌亚型,通过基因芯片或免疫组织化学,并结合患者的预后研究,将乳腺癌分为:腺腔A型、腺腔B型、正常乳腺样型、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细胞样型5种类型。BLBC由Perou等首次明确提出,指具有基底细胞基因表型并不同程度的表达基底细胞角蛋白标记物的乳腺癌,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预后差,目前多数研究将免疫组化三联阴性(ER、PR、HER-2阴性),且至少表达一种基底细胞标记物的乳腺癌定义为BLBC。本文根据上述免疫组化诊断标准明确诊断BLBC22例,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其免疫表型特点,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BLBC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钙化上皮瘤的细针针吸检查细胞学特征,提高细胞病理医师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钙化上皮瘤患者的针吸标本,从涂片背景、肿瘤细胞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并与相应组织病理学结果(13例)进行对照。结果:63%的病例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男性占优势,好发于头颈部,肿块直径0.32.3 cm,均为单发。穿刺涂片显示95%(39/41)可见基底样细胞,常成片、成巢或散在排列,细胞边界不清,浆少,圆形、卵圆形核,染色质细腻,常见明显中位核仁;约76%(31/41)可见影细胞,成巢或散在排列,中心淡染;约34%(14/41)可见鳞状细胞样细胞。背景中常见到裸露的基底细胞核、多核巨细胞、角化物、钙化、炎细胞及碎屑样坏死。结论:钙化上皮瘤具有典型的细胞病理学特征;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特点分析将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0.
郑增光  李慧敏  孙文勇 《浙江医学》2020,42(17):1881-1883
目的探讨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D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确诊的2例DM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随访。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5、63岁,肿瘤位于躯干1例,肢端1例。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肿瘤细胞之间及周围可见较多胶原纤维,肿瘤细胞内无明显色素沉着,肿瘤周围或细胞间可见多少不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S-100和SOX-10阳性表达,HMB-45、黑色素A、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和结蛋白等均阴性。1例患者术后3年局部复发,另1例患者术后4.5年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结论DM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恶性黑色素瘤类型,容易复发,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