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本院产科门诊随诊并住院分娩的孕妇资料2 748例,通过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GDM,评估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2 748例孕妇中GDM 540例,非GDM 2 208例,GDM发病率19.65%;②GDM组年龄?孕前BMI?产前BMI?孕期体重增加值?新生儿体重较非GDM组均有升高(P < 0.05);③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OR=1.868,P < 0.001)?自然流产史(OR=1.673,P < 0.001)?高血压病史(OR=2.509,P=0.017)?糖尿病家族史(OR=5.776,P < 0.001)?孕前BMI≥24(OR=2.981,P < 0.001)?孕期体重增长情况(OR=1.923,P < 0.001)均是GDM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30岁(OR=1.406,P=0.006)?自然流产史(OR=1.462,P=0.003)?糖尿病家族史(OR=4.969,P < 0.001)?孕前BMI≥24(OR=1.475,P=0.035)?孕期体重增长幅度≥16.0 kg(OR=1.846,P < 0.001)与GDM发生有关;而妊娠期贫血孕妇GDM的发生率为无贫血孕妇的0.518倍(OR=0.518,P < 0.001);④无高危因素组GDM发病率11.95%,当高危因素≥4个,GDM发病率达65.00%(χ2=144.182,P < 0.001)?结论:孕前BMI≥24?年龄≥30岁?自然流产病史?DM家族史?孕期体重增加≥16 kg等因素为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期贫血可降低GDM发生?加强孕前?孕期高危因素筛查?干预,有利于减少GDM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初产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发病情况,分析影响GDM发病的危险因素,为GDM的预防、管理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建卡的孕11~16周初产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于孕24~28周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GDM的危险因素。结果参与调查的600名初产妇中,有543名完成问卷调查和血糖检测,按照2010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诊断标准,检出GDM患者37例,发生率6.8%。GDM组孕妇年龄、孕前BMI和建卡时体重均高于糖耐量正常(NGT)组(P0.05);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GDM发生率为17.1%,明显高于孕前体重正常孕妇(7.0%)和孕前体重偏低孕妇(3.2%),家庭收入较高的孕妇GDM发生率为14.7%,高于家庭收入中等(8.0%)和偏少(4.0%)的孕妇,每日静坐时间≥5 h孕妇GDM发生率高于静坐时间5 h孕妇(8.0%vs 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产妇孕前BMI(OR=1.190;95%CI=1.044~1.356)、年龄(OR=1.108;95%CI=1.011~1.215)和每日静坐时间≥5 h(OR=3.741;95%CI=1.108~12.632)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孕前BMI和每日静坐时间≥5 h是初产孕妇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深圳地区应尽早对初产妇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加强管理,以减少G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选择慈溪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产后6~12周的糖代谢不同结局分为糖代谢正常组(120例)和糖代谢异常组(80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孕前、孕中和新生儿相关指标。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GDM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OGTT FPG和OGTT 2hP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DM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OR=2.177,P=0.002)、孕前BMI(OR肥胖=3.062,P=0.001;OR超重=0.038,P=0.036;OR正常=0.002,P=0.001)和糖尿病家族史(OR=6.968, P=0.030)。  结论  GDM患者产后出现糖代谢异常可能与患者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孕前BMI有关,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警惕相关危险因素,针对以上情况做好随访和防控措施,降低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生活在昆明地区不同少数民族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10年期间在昆明3所医院接受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18195例单胎4个民族(包括汉族、回族、白族、彝族)孕妇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1999年 WHO 制定的 GDM 诊断标准,比较不同民族组间 GDM 发生率。结果该地区研究期间 GDM 的总体发生率为12.4%。GDM 发生率相比,回族显著高于汉族(17.5% vs .12.5%,P =0.026),而彝族显著低于汉族(6.4% vs .12.5%,P =0.003),白族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15.8% vs .12.5%,P =0.061)。Logistic 回归显示,母亲年龄(OR =1.12,95%CI :1.10~1.14)、孕前 BMI(OR=1.12,95%CI :1.06~1.17),OGTT 时 BMI(OR=1.45,95%CI :1.36~1.54)、一级亲属 DM 家族史(OR=1.96,95%CI :1.45~2.64)、白族(OR=1.63,95%CI :1.11~2.41)为 GDM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同一生活背景时不同民族间 GDM 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提示 GDM 的筛查中民族背景可以作为高危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GDM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妇女保健科收治的GDM患者162例(观察组),按1∶1比例收集同期在我院妇女保健科产检的162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受试者的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月收入、文化程度、胎次、糖尿病家族史、膳食模式等相关影响因素,分析GDM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孕前BMI、文化程度、胎次、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并发症、膳食、负性情绪与GDM发病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多胎次、糖尿病家族史、高能量摄食、高碳水化合物比例摄食是GDM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25(2.98~4.53)、4.06(2.77~4.28)、2.01(1.98~3.04)、3.21(2.25~3.96)、5.01(4.06~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期肥胖、多胎次、糖尿病家族史、高能量摄食、高碳水化合物比例摄食是GDM的危险因素,单纯高蛋白质比例膳食与其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GDM高危因素和孕妇及胎儿结局相关性。方法:择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GDM者为研究对象。调查相关资料,分析GDM高危因素和胎儿以及孕妇结局相关性情况。结果:年龄、孕次、BMI以及糖尿病家族史与GDM发生存在相关性。孕前BMI,疾病家族史,年龄对于GDM发生影响显著,其中孕前BMI危险系数最高。相较于健康对照组,GMD组发生巨大儿以及胎儿窘迫概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GDM有着相对高的首诊漏诊率。高龄、家族史、孕前体重为引起该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其对于产妇以及新生儿均有一定危害性。相较于正常孕产妇,GDM者发生不良妊娠的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刘晓丹  徐静 《海南医学》2016,(19):3185-3187
目的:探讨孕前空腹血糖(FPG)及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糖尿病的预测价值,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孕前健康体检并在妊娠后于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385例孕妇,均于孕24~28周行糖耐量试验(OGTT)。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与GDM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孕前FPD及BMI对GDM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385例孕妇中73例发生GDM,发生率为18.96%。根据孕妇是否发生GDM将其分为GDM组及对照组,GDM组孕妇的年龄、孕前FPG、BMI、收缩压及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前FPG、孕前BMI及糖尿病家族史是孕妇发生GDM的危险因素。对孕前FPG及BMI的预测价值分析显示:FPG为4.6~4.8 mmol/L时灵敏度为67.12%,特异度为63.46%;BMI值为23.0~25.0 kg/m2时其预测灵敏度为58.90%,特异度为59.62%。孕前FPG和BMI预测GDM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4、0.627(P<0.05)。结论孕前FPD及BMI对预测GDM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和妊娠糖耐量减低妇女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组105例、妊娠糖耐量减低(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GIGT)组60例和妊娠糖代谢正常(对照组)15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GDM和GIGT发病的影响.结果 GDM组及GIGT组孕妇平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家族史发生率,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孕前BMI和糖尿病家族史发生率,恶性肿瘤家族史均为妊娠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结论 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是妊娠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妇女妊娠后不同孕期中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危险因素,以深入认识PCOS合并GDM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孕妇在孕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诊断为PCOS并接受规范治疗,并在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该科接受产前检查。根据孕中期(孕24周)、孕晚期(孕32周)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GDM组)和正常组(非GDM组),其中GDM组孕妇在孕中期和孕晚期分别有20和28例,非GDM组孕妇在孕中期和孕晚期分别有77和69例,比较不同组别间孕妇的基本情况及雄激素、胰岛素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中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孕中期,GDM组与非GDM组的孕期增加体质量、胰岛素水平有统计学差异[GDM组孕期增加体质量(5.54±1.32) kg,非GDM组孕期增加体质量(4.08±0.91) kg,t=2.487,P=0.015;GDM组胰岛素为(30.35±8.70) pmol/L,非GDM组胰岛素为(25.47±7.56) pmol/L,t=3.289,P=0.001];在孕晚期,GDM组与非GDM组的孕期增加体质量、糖尿病家族史、睾酮及胰岛素水平有明显差异[GDM组孕期增加体质量(9.83±0.91) kg,非GDM组孕期增加体质量(8.61±1.23) kg,t=2.283,P=0.025;GDM组有糖尿病家族史10例,非GDM组胰岛素有糖尿病家族史9例, ?字2=3.939,P=0.047;GDM组睾酮为(3.49±1.65) nmol/L,非GDM组睾酮为(2.46±1.17) nmol/L,t=2.542,P=0.013;GDM组胰岛素为(33.78±7.01) pmol/L,非GDM组胰岛素为(27.12±6.39) pmol/L,t=4.108,P=0.000]。logistics分析提示,较高的孕期增加体质量、胰岛素水平是PCOS孕妇在孕中期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67,95%CI=1.912~3.355,P=0.029;OR=1.565,95%CI=1.287~1.921,P=0.007);较高的孕周增加体质量、睾酮和胰岛素水平是PCOS孕妇在孕晚期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40,95%CI=2.392~3.588,P=0.033;OR=1.587,95%CI=1.103~3.307,P=0.045;OR=2.735,95%CI=1.182~4.803,P=0.001)。结论:在孕中、晚期,较高的孕期增加体质量和胰岛素水平都是PCOS孕妇发生GDM的危险因素;较高的睾酮水平仅在孕晚期是PCOS孕妇发生GDM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及脂肪分布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的关系,以早期发现、诊断GDM患者.方法:通过测量获得研究对象孕前或早孕期的身高、体重、腰围并计算其孕前BMI;于孕24~28周测量获得研究对象的50g-GCT 1h血糖、75g-OGTT空腹血糖、1h、2h、3h血糖等.统计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体质指数大(OR=7.388,95%CI=1.045~52.244)、孕前腰围大(OR=4.054,95%CI=1.105~14.876)、年龄大(OR=3.596,95%CI=0.955~13.538)均增加孕妇发生GDM的风险.结论:孕前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是GDM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