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胆囊癌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97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86例, 女性111例, 年龄(64.4±9.8)岁(范围:35~89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53例)和开腹组(144例)。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匹配, 并对匹配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进行比较。定量资料按照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别用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应用Kaplan-Meier曲线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分析, 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有48例患者匹配成功。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是否合并胆囊结石、是否接受肝脏部分切除、肿瘤分期等方面保持平衡(P值均>0.05)。匹配后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t=-3.987, P<0.01), 术中出血量更少(Z=-4.862, P<0.01), 总住院时间(Z=-5.009, 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Z=...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胆囊腺鳞癌患者与胆囊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35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最终入组122例患者, 其中男性55例, 女性67例, 年龄(68.0±9.8)岁。122例患者依据肿瘤病理类型不同, 分为胆囊腺鳞癌组(n=14)和胆囊腺癌组(n=108)。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胆囊腺鳞癌组肿瘤最大径、肝脏侵犯比例、肿瘤低分化比例以及TNM分期Ⅲ~Ⅳ期比例高于胆囊腺癌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肝切除范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 P=0.016)。胆囊腺鳞癌组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8.6%、9.5%, 低于胆囊腺癌组的78.7%、6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8, P<0.001)。胆囊腺鳞癌组中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n=...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治疗胆囊癌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行根治性切除术的247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54例纳入腹腔镜组,103例纳入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术中情况和术后近远期结果。结果:与开腹组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IV期胆囊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34例IV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采用姑息切除术44例(姑息手术组)、采用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56例(根治性手术组)、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34例(引流组),比较3组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结果:对于IVa期胆囊癌患者,3组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治性手术组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手术组和引流组(17.2%vs.0.0%vs.0.0%,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14个月)和引流组(12个月)(χ~2=12.094;14.876,均P0.05)。对于IVb期胆囊癌患者,3组术后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9个月)和引流组(9个月)(χ~2=8.741,χ~2=8.839,均P0.05)。结论:IV期胆囊癌患者早期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外科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以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1994年1月至2014年7月接受外科治疗的174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42例患者获随访,胆囊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以影像学为相对主要手段,诊断符合率腹部超声为54.3%,CT为66.7%,MRI为69%;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5个月,1,2,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31%,14%,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evin分期、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为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密切注意高危人群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胆囊癌,行R0根治性或扩大根治手术治疗是胆囊癌首选治疗方式,彻底清扫各组淋巴结,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的影响及辅助化疗的可能获益人群。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13家医院654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ICC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共纳入455例患者, 男性278例, 女性177例;年龄[M(IQR)]59(16)岁(范围:23~88岁)。其中接受术后辅助化疗69例(化疗组), 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386例(未化疗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化疗组和未化疗组的组间差异进行均衡,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SM前后的生存曲线, 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总体生存(OS)与无复发生存(RFS)的差异。采用Cox单因素分析确定根治性切除术后ICC患者OS的预后因素。然后对P<0.10的预后因素进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以确定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纳入的研究变量及AJCC分期系统对人群进行分层, 并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亚组分析, 探讨辅助化疗的可能获益人群。结果经1∶1 PSM后, 两组均得到69例患者, 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指导意外胆囊癌的规范化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住院治疗的27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对比单纯胆囊切除术组、胆囊癌根治术组以及NevinⅠ、Ⅱ期与Ⅲ、Ⅳ、Ⅴ期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对意外胆囊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以胆囊良性疾病的术前诊断行胆囊切除术,术前诊断以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为主.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胆囊癌,其中低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9例,高分化腺癌4例,腺瘤癌变5例.按Nevin分期,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8例,Ⅳ期5例,Ⅴ期7例.胆囊癌根治术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好于单纯胆囊切除术组(x2=4.450,P=0.035);Nevin Ⅰ、Ⅱ期患者预后显著优于Ⅲ、Ⅳ、Ⅴ期(x2=6.825,P=0.014).结论 意外胆囊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导致误诊,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确诊后首选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Nevin Ⅳ、Ⅴ期胆囊癌62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NevinⅣ、Ⅴ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提高晚期胆囊癌生存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经手术治疗并有病理诊断的 6 2例NevinⅣ、Ⅴ期胆囊癌的临床资料 ,分析不同手术方式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6 2例中NevinⅣ期 17例 ,Ⅴ期4 5例。 30例行剖腹探查术 ,32例切除胆囊 ,切除率 5 2 % (32 /6 2 ) ,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 7例 ,扩大根治术 10例 ,姑息性切除术 15例 ,根治率 2 7% (17/6 2 )。根治性切除并发症发生率为 35 % (6 /17)。 1、3、5年生存率根治性切除分别为 6 1%、31%和 11% ,姑息性切除分别为 2 7%、13%、0 (P <0 0 1) ;剖腹探查术后 1年生存率仅为 3% ,3年以上生存率为 0。结论 对NevinⅣ、Ⅴ期胆囊癌应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 ,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姑息性切除术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生存获益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8家三级甲等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的249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21例, 女性128例;>60岁88例, ≤60岁161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特征选择, 以总体生存时间和生存状态为结局指标, 选择目标变量, 并将患者分层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 分析两组之间生存差异。利用筛选出的临床特征分别构建传统CoxPH模型和深度学习DeepSurv生存预测模型, 依据一致性指数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 249例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患者中, 影像学发现门静脉侵犯、癌胚抗原>5 μg/L、淋巴细胞计数异常、肿瘤病理学分化低级别、阳性淋巴结>0枚是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值均<0.05)。高风险组患者辅助化疗的生存获益低于低风险组(P<0.05)。利用以上5个特征构建传统CoxPH模型并绘制列线图, 同时构建深度学习DeepSurv生存预测模型, 训练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87、0.770, 测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部分切除术(PC)联合放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112例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RC)组(32例)和PC组(80例)。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EORTC-QLQ-C30评分)。结果:治疗后,PC组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生存质量(EORTC-QLQ-C30评分)均高于R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放化疗治疗MIBC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术后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03例原发性胆囊癌疗效及预后评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探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其预后的影响,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113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分期、外科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103例患者获随访,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9.6±18.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25.0%、8.0%;根治性切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42.0%、19.0%,与姑息手术组、剖腹探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扩大根治者生存(16.2±3.7)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性切除术者的(9.2±1.1)个月(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治疗方法与胆囊癌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胆囊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早期发现率低,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提高胆囊癌预后的关键。高危患者可适当放宽胆囊切除的指征,对未能手术的高危患者应定期随访、严密监测;对晚期胆囊癌应行积极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再行开放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胆囊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直接根治组(74例,直接行开放胆囊癌根治术)和二次根治组(32例,LC术后再行开放胆囊癌根治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直接根治组与二次根治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病理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肿瘤部位、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总体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整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41);达到R0和R1切除的病人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直接行胆囊癌根治切除(P<0.001、0.001)、R0切缘(P=0.03、0.025)及较早的病理学分期(P=0.001、0.00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卡铂联合曲妥珠单抗(TCH)方案对早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经治的522例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占同期收治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21.80%(522/2 394)。其中113例接受TCH方案进行新辅助治疗,年龄[M(QR)]52(13)岁(范围:23~69岁)。记录TCH方案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ypT0N0M0期)的例数,采用Miller-Payne标准进行病理学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结果接受曲妥珠单抗规范治疗患者(294例)的无病生存率优于未规范治疗患者(177例)(84.4%比72.4%,χ2=4.095,P=0.046)。发生3~4级不良反应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15.9%(18/113),包括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2例,腹泻6例。31例患者获得pCR(ypT0N0M0),pCR率为27.4%(31/113)。pCR患者与非pCR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无差异(91.8%比85.0%,92.5%比90.5%,P值均>0.05)。病理学评价为G4~5的患者无病生存率优于G1~3患者(89.6%比81.5%,χ2=5.340,P=0.021),而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4%比89.1%,χ2=1.008,P=0.315)。结论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采用TCH方案行新辅助治疗的效果较好,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评价为G4~5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胆囊癌1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外科临床资料,提高PCG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111例PCG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术前诊断率为61.3%;111例胆囊癌患者中行单纯胆囊切除术22例,标准根治性切除术47例,扩大根治术18例,行姑息性手术12例,因腹腔内广泛转移而仅取活检12例.PcG术后3年生存率为29.7%(33/111),5年生存率为9.9%(11/111).结论 B超、CT仍是诊断胆囊癌的首选方法,高危人群放宽胆囊手术切除适应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胆囊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23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证实为胆囊癌,其中13例中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8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7例行二次开腹手术。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78.3%,患者预后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意外胆囊癌多为早期胆囊癌,高危病例应重视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及标本检查;T1b-T2期宜扩大根治,晚期患者视情况行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LLAH)治疗右前区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腹腔镜肝切除的右前区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共入组144例患者, 其中男性122例, 女性22例, 年龄(54.5±9.7)岁。依据手术方式不同, 144例患者分为LLAH组(n=27)、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LAH)组(n=69)、腹腔镜非解剖性肝切除术(LNAH)组(n=48)。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 比较匹配后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以及无瘤生存率、累积生存率等预后指标。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LLAH组与LNAH组各26例。匹配后LLAH组与LNAH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LAH组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M(Q1, Q3)]24.1(20.9, 29.1)μmol/L、白蛋白(35.8±2.9)g/L, 优于LNAH组[M(Q1, Q3)]39.3(33.2, 57.0)μmol/L、(33.9±2.5)g/L, LLAH组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喉部分切除术治疗喉癌患者临床效果,并找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高危因素,为临床术后患者预后改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56例于医院行喉部分切除术的喉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统计两组患者1、3年生存情况,并以3年生存率为因变量来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单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生存率:经随访发现,患者经手术治疗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4.64%、71.43%;(2)单因素:年龄、吸烟史、不同部位、肿瘤大小、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清扫、病理分级为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后生存率影响因素,P0.05;(3)多因素:年龄(OR=2.031,P=0.00)、肿瘤TNM分期(OR=2.825,P=0.00)、原发部位(OR=2.997,P=0.00)、吸烟史(OR=2.749,P=0.00)、淋巴结转移(OR=3.748,P=0.00)为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后生存率影响高危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较多,且年龄等为患者术后生存率影响高危独立因素,因此需加强对高龄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到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以更好的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DRR)对于接受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术后总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PDAC的137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97例, 女性40例, 年龄(58±10)岁。根据DRR最佳生存风险截断值将患者分组, 比较关键临床病理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将137例PDAC患者依据DRR最佳截断值1.1分为两组:DRR≥1.1为高DRR组(n=29);DRR<1.1为低DRR组(n=108)。低DRR组患者累积生存率优于高DRR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DRR≥1.1(HR=2.485, 95%CI:1.449~4.261, P=0.001)、术前胆道引流(HR=1.845, 95%CI:1.030~3.306, P=0.039)、淋巴结转移N2分期(HR=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伊马替尼对可切除原发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凡切除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可切除中高危GIST、并进行手术切除加围手术期伊马替尼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伊马替尼治疗方式分为新辅助治疗组(术前加术后伊马替尼治疗,15例)及辅助治疗组(术后伊马替尼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R。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新辅助治疗组的肿瘤最大径(11.2cm)和平均径(9.1em)均明显大于辅助治疗组(7.7cm和6.2cm,P.0.005和P=0.014)。新辅助治疗组术前治疗疾病控制率为93.3%(14/15)。新辅助治疗组和辅助治疗组患者R0切除率分别为86.7%(13/15)和84.8%(28/33)(P=1.0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2/15)和9.1%(3/33)(P=-0.642)。两组患者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5%和41%,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和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35,P=0.766)。结论对于可切除的原发中高危GIST,围手术期应用伊马替尼的治疗模式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20.
《腹部外科》2021,34(4)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多发性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同一医疗组接受根治性切除的多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39例)和开腹组(166例),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匹配后两组的围手术期数据及随访疗效。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有31例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的基线特征保持平衡。腹腔镜组较开腹组[结果数据以M(P25,P75)表示]手术时间(min)短[190(155,215)比210(200,245),P=0.010],术中出血量(mL)少[200(100,500)比400(200,500),P=0.047],术后住院时间(d)短[6.0(6.0,8.0)比8.0(6.0,11.0),P0.001],术后引流时间(d)短[5.0(5.0,6.0)比7.0(6.0,9.0),P0.001],且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4%比35.5%,P=0.155)。两组总体生存率(P=0.643)和无病生存率(P=0.814)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多发性肝细胞癌安全有效,且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