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人体肠道微生物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的影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应运而生。色氨酸代谢可在微生物-肠-脑轴的多个水平上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运动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及多样性、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发挥抗抑郁的效果,而这一过程与色氨酸代谢及其产物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主要对运动与微生物-肠-脑轴、色氨酸代谢及抑郁之间复杂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运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在运动促进认知功能中的潜在作用和可能机制。通过无菌鼠、致病菌感染和益生菌补充等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影响宿主的脑功能和行为,包括认知功能。近期的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均表明,运动可以调节和改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而且,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可能在运动促进认知功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探讨运动促进认知功能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向。今后的研究应深入探讨和明确不同运动方式对肠道微生物-肠-脑轴的调节效应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肠道菌群对精神疾病的显著影响是医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方向,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异常被证实在抑郁症发病与病理生理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精细机制仍需深入研究.该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抑郁症相关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的影响,从而探讨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在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之间存在双向通信,即“微生物群-脑-肠轴”。“微生物群-脑-肠轴”是指肠道微生物群通过特殊的信号传导途径影响大脑神经元功能,从而影响大脑的生理、行为和认知功能。因此,益生菌在神经发育及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潜在价值。然而,更深入的研究还需了解肠道共生菌的组成、剂量、服用时机及安全性,同时还应考虑患者对共生菌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肠道内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能量代谢、营养物质吸收、先天和获得性免疫、胃肠道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共栖共生的稳态被打破,就会诱发多种人类疾病。目前已经认识到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密切关系,仅仅从人类自身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类疾病远远不够,必须考虑到与人类共栖共生的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关系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是指碳链中碳原子小于6个的有机脂肪酸,主要是食物中未被小肠吸收消化的膳食纤维在大肠内的发酵产物,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目前研究发现,SCFA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等重要作用;在改善胃肠道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7.
乳糜泻(CD)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由环境因素触发遗传易感个体肠道内的炎症反应所致.近年研究表明,CD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异常及肠道微生物改变等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可导致肠道内环境稳态失衡,进而加重疾病严重程度.去麦胶饮食配合益生菌等药物的治疗,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有利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修复,可有效缓解CD患者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多。肠道微生物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ion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IBD患者肠道微生物数量、种类和丰度均会发生变化,同时伴随其相应代谢产物变化,继而引起黏膜屏障受损、免疫和炎症反应,使部分肠内微生物和代谢物转移至循环中,引发微弱的全身炎症。  相似文献   

9.
肠道为高度辐射敏感组织,放射性肠道损伤常见于核爆炸、核事故以及临床恶性肿瘤放疗中。肠辐射损伤的主要症状是拒食、呕吐、腹泻等,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是一种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多效能细胞因子,以往研究多注重其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它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损伤具有保护或治疗作用。笔者就IL-11在辐射引起肠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胃肠道摄入是人体获取碘的主要途径。肠道包含的万亿数量级的微生物对于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及基因信息调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肠道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循环系统作用于甲状腺(即"肠-甲状腺轴"),对甲状腺的碘代谢进行潜在调控。该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肠内碘摄取的影响及其对甲状腺细胞表面钠/碘同向转运体(N...  相似文献   

11.
饮食因素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态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门生命学科,它是从健康水平研究微生物之间与环境和宿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的科学。饮食因素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饮食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对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多种恶性肿瘤重要的治疗药物,可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获益。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抗生素的使用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综述肠道微生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相关研究现状,探讨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肿瘤疗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正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研究发现:人体细胞只占身体细胞总数的43%,其余都是外来微生物。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微生物生活在肠道中。由于每个人生存环境和饮食结构不同,形成肠道菌群也各不同。有益肠道菌群,可为人体提供健康的保护。但不良肠道菌群,会对人体产生消极的影响,形成高血压、肥胖、抑郁、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就要求人们从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肠损伤(RIII)是腹盆腔肿瘤放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后续治疗计划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其患病人数已远超炎症性肠病,亟需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证明,RIII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相关,而粪菌移植(FMT)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可以作为RIII治疗中的潜在方法。笔者着重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在RIII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FMT在RIII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微生态制剂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欣 《民航医学》2008,18(2):34-36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这类制剂能迅速增加肠道内厌氧菌的数量,促进肠道恢复微生态平衡。由于微生态制剂种类较多,临床使用本类药物常常出现联合使用或与抗微生物药物联合使用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用药。下面就微生态制剂及在儿科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认知功能障碍是指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力等方面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影响个体的日常或社会能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目前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在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TMAO与认知功能障碍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可能是心理社会因素、各种神经生物化学改变、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生化改变是迄今最为肯定的,并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脑内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过低、其受体功能低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等神经生化的改变都被认为是引起抑郁症的原因.近年来选择性5-HT受体激动剂类抗抑郁药的研究揭示5-HT1A受体是重要的作用靶点.现就5-HT1A受体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王乾  伏洁 《武警医学》2014,(6):617-619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类、乳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类。由于新生儿身体各方面机能尚不成熟,易造成病毒、细菌的感染,坏死性小肠炎,喂养不耐受等,益生菌可调节肠道微生物平衡,促进肠道功能的完蓠,增加肠道黏膜对外界的抵抗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干扰致病菌在肠黏膜定植和感染,降低病原菌毒力等。关于益生菌在新生儿期的临床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段金旗  马丽琼 《人民军医》2007,50(9):565-566
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是一组庞大的生态组织,种群超过400种,其中数量较多的双歧杆菌属革兰阳性厌氧无芽孢杆菌,是人和许多哺乳动物肠道中的优势菌之一,参与免疫、营养、消化和保护等一系列生理过程。现就双歧杆菌的作用综述如下。1生物拮抗作用婴儿初生2~5天后粪便中出现双歧杆菌,1  相似文献   

20.
肠道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和一系列功能的正常运转,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和毒物等的损害具有重要作用,实现这一重要作用的基本保障有赖于结构功能正常的肠上皮细胞及其之间紧密连接、细胞表面的黏液等构成的机械屏障和肠道上皮内淋巴、固有层淋巴细胞和Pever's淋巴结免疫细胞等构成的黏膜免疫屏障以及肠道微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