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主要的手术指征。微创清创已成为IPN的主流手术方式。IPN微创手术应针对经充分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施行, 优选经消化道或腹膜后入路行引流手术, 并适当清创。目前报道的视频辅助的经消化道、经腹及经腹膜后入路微创手术均能很好地控制IPN。为减少胰瘘等并发症, 外科和内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能是今后IPN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开腹清创引流手术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逐渐被经皮穿刺引流、内镜、肾镜、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取代。对有手术指征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推荐采用创伤递进式治疗策略,先行经皮穿刺引流或内镜技术缓解急性感染症状,对效果不佳者可再行坏死组织清除术,提倡视频辅助、经皮肾镜、腹腔镜等微创术式,可减少危重患者外科干预后的创伤和相关并发症,对某些患者,微创治疗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3.
《中华外科杂志》2022,(7):660-665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导致急性胰腺炎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 其病情错综复杂, 转归预后难以预测。外科手术是治疗IPN的主要方式, 创伤递升式治疗是目前治疗IPN的主流模式。在微创外科时代,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 全程内镜式阶段化治疗IPN已取得良好效果。然而, 外科清创与内镜引流治疗IPN孰优孰劣尚存争议, 具体适用范围及其干预时机亦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探讨外科清创与内镜引流治疗IPN的方式、指征与时机, 并阐释二者在临床实践中的选择策略, 以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实施精准化微创干预,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是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类型,占急性胰腺炎50%以上。ABP以胆道疾病为诱发因素,其中胆道微结石是最常见的原因。鉴于消化内镜治疗在胆胰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其在ABP的诊疗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内镜下辅助ABP治疗决策、ABP病因治疗、处理ABP并发症、预防ABP复发以及进行ABP肠道营养5方面对内镜治疗ABP进行剖析:超声内镜(EUS)可从病因诊断和预后判断辅助ABP治疗决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目前伴随胆管炎或者胆管梗阻的ABP首选治疗方式;EUS或ERCP下建立通道引流减压及后期内镜下清创可缓解胰周液体积聚和胰腺坏死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可显著降低ABP的复发率;内镜下放置肠内营养管可保证ABP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营养供给。随着内镜微创理念的普及、内镜微创技术的成熟、内镜器械的研发,有望建立内镜贯穿ABP诊治全过程的微创”升阶梯”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5.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是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类型,占急性胰腺炎50%以上。ABP以胆道疾病为诱发因素,其中胆道微结石是最常见的原因。鉴于消化内镜治疗在胆胰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其在ABP的诊疗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内镜下辅助ABP治疗决策、ABP病因治疗、处理ABP并发症、预防ABP复发以及进行ABP肠道营养5方面对内镜治疗ABP进行剖析:超声内镜(EUS)可从病因诊断和预后判断辅助ABP治疗决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目前伴随胆管炎或者胆管梗阻的ABP首选治疗方式;EUS或ERCP下建立通道引流减压及后期内镜下清创可缓解胰周液体积聚和胰腺坏死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可显著降低ABP的复发率;内镜下放置肠内营养管可保证ABP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营养供给。随着内镜微创理念的普及、内镜微创技术的成熟、内镜器械的研发,有望建立内镜贯穿ABP诊治全过程的微创”升阶梯”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从19世纪中期第一次被人们认识, 到目前形成以step-up升阶梯为主流的多元化微创治疗模式, 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外科干预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探索阶段、保守治疗阶段、胰腺切除阶段、胰腺坏死组织清创引流阶段、多学科协作模式下以微创为首选的治疗阶段。急性胰腺炎外科干预策略的演变与进展, 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治疗理念的更新和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本文对每阶段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外科特点进行概述, 以阐释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发展历程, 期望对探索未来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纵观SAP的诊治发展史,其治疗观念呈现着曲折式前进的态势。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SAP的外科治疗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在治疗晚期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时,传统的开腹清创引流术逐渐被经皮穿刺引流、内镜、腹腔镜等微创技术以及创伤递进式(step up approach)治疗策略取代,呈现多元化微创的治疗方式。故倡导微创理念是21世纪SAP外科干预的基本原则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例感染坏死性胰腺炎(INP)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记录与分析,并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经验及对INP诊疗进展的文献综述,针对外科干预时机及策略进行讨论与总结。总结认为,对于INP的外科干预时机应尽量于4周后进行,而对于外科干预策略的决定应优先选择整体创伤较小的内镜或微创入路(腹腔镜或硬镜)清创,其次是开腹清创;但不应拘束于一种治疗模式,可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评估病情后进行升阶梯治疗。整体治疗策略应根据胰腺坏死性感染病灶的位置、累及范围、病程时期、患者一般情况等条件,由MDT团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年发病率为15.9~20/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2]。15%~20%的AP患者存在胰腺或胰周组织坏死,其中约1/3的患者发生感染,成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2]。IPN是AP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微创治疗手段包括经皮置管/内镜下引流、视频辅助清创  相似文献   

10.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仍为腹部外科急危重症,临床救治难度大。当胰腺坏死组织并发感染时,往往需要外科干预,干预方式包括开腹、微创等多种策略。腹腔镜介导的胰腺坏死清除术是微创清创的重要方式之一,创伤小,临床应用相对安全。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微创技术,对于复杂的胰腺坏死性病变,腹腔镜技术往往不能达到彻底、确定性的清创效果,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形成。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应根据坏死病变的范围、部位选择合适的入路与方式,临床实践中要更加重视手术干预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决策相适应的干预策略。本文现就腹腔镜在胰腺炎坏死组织清创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灌洗长期应用于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治疗,根据灌洗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腹腔灌洗和脓腔灌洗。腹腔灌洗目前应用较少,脓腔灌洗则被广泛应用于开腹、腹腔镜及内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创引流术后,但灌洗液种类、灌洗方式、持续时间及停止灌洗指征等到目前均无统一标准,其应用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脓腔灌洗可稀释并清除术后残留或新产生的坏死组织,清除炎性介质,减少清创次数等,反对者认为灌洗并未明显降低磷脂酶A2等生物活性物质浓度,并且易于形成脓肿及胰周败血症,可造成感染扩散入腹腔形成腹膜炎等。总之,脓腔灌洗可使部分患者尤其是引流管径较细的内镜下清创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置管患者获益,但其用于管径较粗而引流相对充分的开腹或视频辅助清创患者是否必要仍需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对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的认识日趋深入,“气泡征”作为诊断IPN的金标准、干预时机应当尽量延迟到4周以后以及将阶梯引流模式作为IPN治疗的首选策略已被广泛接受。但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仍然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气泡征”阴性的IPN病人仍缺乏可靠的诊断标准;早期感染的包裹性坏死是否要延迟至4周以后干预尚未达成共识;以内镜为核心的阶梯引流策略与微创外科相比孰优孰劣,不同研究结论尚不统一;开放手术在IPN治疗中的地位以及手术时机的把握依旧充满争论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微创技术联合胰周贯穿式灌洗引流方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2 月至2019 年8 月株洲中心医院6 例S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先实施经腹腔及腹膜后途径穿刺置管,联合经皮肾镜或胆道镜行胰周感染坏死组织清除,术后再经过胰周置管行贯穿式灌洗引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无穿刺及手术并发症,平均接受经皮肾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1 次,胆道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2.3次,第一次清创术后至拔管时间平均为55 d(36~74 d)。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以上无胰腺坏死感染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肾镜、胆道镜等微创技术联合胰周贯穿式灌洗引流的方法治疗S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疗效好且安全,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闭合性胰腺创伤并不常见,其影像学表现不明显,合并多器官损伤相互掩盖,临床体征不明确,往往难以诊断,易误诊、漏诊,故病死率高。闭合性胰腺创伤应结合影像学证据、实验室检查,综合受伤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其治疗取决于创伤级别和部位,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低级别创伤,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案,包括禁食、全肠外营养、应用生长抑素、抑酸治疗、外引流、胰管支架置入、重复影像学检查以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积极处理并发症和合并症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通常不建议非手术治疗。高级别创伤手术难度大,通常依据“损伤控制”原则,综合患者受伤情况、生理状态及术中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并结合所在诊疗中心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考虑转往区域性胰腺中心治疗。闭合性胰腺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假性囊肿和胰瘘等,术后应尽早使用生长抑素来减少胰液的分泌,预防胰瘘,也可以通过经皮引流置入、内镜下支架置入和内镜下囊肿-胃造口术或囊肿-空肠造口术来处理。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多因术后引流不畅所致,通过适当冲洗和穿刺置管引流便可治愈,很少需要再次手术。笔者结合既往研究文献及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经验对闭合性...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反复在内、外科之间徘徊, 经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 现已取得了重大突破。早期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液体复苏、营养支持和胰腺炎相关并发症预防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局部并发症, 如假性囊肿、包裹性坏死等, 其中感染性胰腺坏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现已形成采用创伤递升式策略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共识, 即首先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对引流不佳的患者再采取进一步的外科或者内镜的微创治疗, 而开腹手术不再是干预的首选方法。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方面的进展, 并分享了笔者团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6.
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step-up approach)是目前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重要模式之一,已获得多个指南的肯定与推荐。然而,IPN病情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决定了其治疗不能采用同一种策略。对于部分须进行外科干预的病人,应跨越传统的递升式策略,采取“step-jump”或“一步法”等跨阶梯治疗策略提前干预。同时,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IPN应根据感染病变的位置与分型、医院的学科特色、医生的技术特点具体实施,以制定精准化的微创递升式治疗策略。“step-up approach”策略中的开放性清创是在合理指征与时机下开展的,安全有效,仍不可摒弃。现阶段,遵循“step-up”策略治疗IPN时,更提倡内镜式与外科式干预并行、递升式与跨越式策略并进,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平台,以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微创外科和内镜“进阶”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已成为胰腺包裹性坏死合并感染的首选手术方式。外科清创具有高效、费用低、可及性好的特点,而内镜下治疗后胰瘘、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LTGN)结合了外科与内镜下清创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重要术式之一。本文重点介绍LTGN的技术优势、手...  相似文献   

18.
复杂腹腔感染(cIAIs)的病死率居高不下,侵袭性开放手术并不能改善cIAIs的预后。随着微创手术和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的推广,学界提出了外科升阶梯治疗的理念,以期尽可能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外科升阶梯治疗包括:微创引流(经皮穿刺引流、内镜下引流),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引流、肠造口)和开放手术(按需再开腹、计划性再开腹、腹腔开放),这些治疗方法对病人的创伤应激依次增大,术后的恢复时间不断延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渐增高。由于计划性再开腹手术在cIAIs治疗中的应用愈来愈多,腹腔填塞与开放的使用也不断增多,应重视腹腔开放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包括肠空气瘘、腹壁缺损等。在临床实际应用中,cIAIs的升阶梯治疗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良好的复苏、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以及营养支持对cIAIs的外科治疗效果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危重胰腺外伤的临床特点和转诊规律,总结转诊后专科化治疗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转诊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例病情危重的胰腺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胰腺损伤情况、治疗经过和转诊原因,归纳转诊后专科化治疗的要点、难点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并发症及对策。结果 8例病人中Ⅳ级胰腺损伤2例,Ⅲ级胰腺损伤5例,Ⅱ级胰腺损伤1例,均存在严重的合并伤。转诊前6例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无法控制的腹腔或腹膜后感染是病人转诊的主要原因。转诊后3例病人以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胰管支架和内镜下坏死组织清除等微创方式治愈,5例病人再次经历手术治疗。创伤性胰腺炎、肠瘘、腹腔出血和胃排空障碍是治疗期间最主要并发症,8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87 d。 结论 胰腺外伤发病隐匿,治疗棘手,及时向区域性胰腺中心转诊有助于进一步救治。专业化胰腺外科团队在分析病情、选择和实施微创化、个体化外科干预、提高危重胰腺外伤整体救治率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程后期以感染性胰腺坏死为主的第2次"死亡高峰"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挑战。外科医师对感染性胰腺坏死干预指征、时机、策略及方式的掌控尤为重要,对其早期预测与识别、术后管理与协作也需不断加强。目前,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外科干预呈现微创化、阶段化、多学科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特点,临床医师不仅应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体系,还应重视SAP的非感染性局部并发症,防患于未然。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就目前SAP局部并发症外科干预的临床实践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SAP患者后期整体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