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以长期被苯系物污染的活性污泥为菌源,采用液相"诱导物-中间产物-目标污染物"驯化模式驯化出专性混合石油降解菌群,并将其用于Fenton氧化—微生物法处理模拟石油污染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根瘤菌属(Rhizobiales)为主导菌属。实验结果表明:接种混合菌群后降解50 d,土样的总石油烃(TPH)去除率较土著菌提高了13.4~20.5百分点;对于TPH含量(w)分别为4%,8%,11%的土样,Fenton氧化的最佳H_2O_2加入量分别为3,4,4 mol/L(Fe~(2+)加入量0.04 mol/L),TPH总去除率分别可达88.8%,65.0%,47.7%,较单独Fenton氧化或单独微生物法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且缩短了降解时间,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2.
Fenton氧化—微生物法降解土壤中石油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期被苯系物污染的活性污泥为菌源,采用液相“诱导物-中间产物-目标污染物”驯化模式驯化出专性混合石油降解菌群,并将其用于Fenton氧化—微生物法处理模拟石油污染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根瘤菌属(Rhizobiales)为主导菌属。实验结果表明:接种混合菌群后降解50 d,土样的总石油烃(TPH)去除率较土著菌提高了13.4~20.5百分点;对于TPH含量(w)分别为4%,8%,11%的土样,Fenton氧化的最佳H2O2加入量分别为3,4,4 mol/L(Fe2+加入量0.04 mol/L),TPH总去除率分别可达88.8%,65.0%,47.7%,较单独Fenton氧化或单独微生物法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且缩短了降解时间,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3.
王超  李刚  单军锋  张杰  张凤刚 《化工环保》2017,37(1):101-105
采用间接加热的热解析技术对海上油田含油钻屑进行处理,考察了热解析处理的效果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热解析主温度为410.0 ℃下对含油率为14.00%~23.60%(w)的钻屑进行热解析处理,处理后钻屑的石油烃含量低至0.07%;为达到处理后钻屑含油率低于1%的要求,处理速率最高可达2.47 t/h;回收油的主要烃类化合物组成与岩屑油一致,可用于泥浆复配;冷凝回收水的COD及石油类物质超标,处理后可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外排气体的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该套实验装置处理含油率为14.00%~23.60%的钻屑,柴油消耗量小于15 L/t、电能消耗量小于9 kW·h/t。  相似文献   

4.
王曼琳  张衡  张梁  王勇  王伟  方申文 《化工环保》2018,38(2):222-226
将超声波与pH敏感型表面活性剂(P(MMA-MAA-CS))联合使用,利用声-化联合法清洗含油钻屑。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清洗效果的影响,并利用界面张力和三相接触角实验探讨了清洗机理。实验获得的最佳清洗条件为:固液质量比1∶5,P(MMA-MAA-CS)加入量0.5%(w),NaOH加入量2%(w),超声时间20 min,超声功率200 W。在此条件下清洗2次后,钻屑含油量可降低至0.82%,达到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H2O2和Na2CO3·1.5H2O2活化Na2S2O4降解原油污染土壤,考察氧化后土壤的原油降解率、pH、微生物含量以及原油组分的变化,比较两种活化剂对过硫酸钠氧化—微生物降解联用技术修复原油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活化剂氧化处理7 d后的最大原油降解率分别达到42.94%和44.07%;氧化后原油组分的占比情况发生变化,w(饱和烃)增加5.28~11.93个百分点,而w(芳香烃)、w(胶质)和w(沥青质)则分别降低了0.10~2.53,2.53~3.80,0.94~3.43个百分点;添加微生物菌剂进行50 d的生物降解后,两种活化剂的最大原油降解率分别达到71.00%和75.70%,比单独微生物降解时提高了5.96~12.0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碱解—Fenton氧化工艺对灭多威生产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液碱加入量、碱解温度和碱解催化剂对碱解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影响Fenton氧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液碱加入量5%(w)、碱解催化剂加入量5 g/L、碱解温度150℃、碱解时间5 h、双氧水加入量3%(w)、Fenton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70 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灭多威生产废水经碱解—Fenton氧化工艺处理后,COD由39 347.5 mg/L降至5 390.6 mg/L,去除率为86.3%,灭多威肟质量浓度由9 021.2 mg/L降低至98.1 mg/L,去除率为98.9%,灭多威质量浓度由3 354.5mg/L降至未检出,BOD5/COD由0.02提高至0.34;采用碱解—Fenton氧化工艺处理1 t灭多威生产废水的药剂成本为103.01元。  相似文献   

7.
选取4种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石油降解菌(包括根瘤菌(A)、节细菌(B)、嗜盐菌(C)和芽孢杆菌(D)),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微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4种菌单独使用时的石油降解率,确定了混合菌的最佳配比和菌群的最优培养条件,并对比了微生物修复前后土壤的各项性质。实验结果表明:4种菌均可提高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使用D菌时石油降解率最高;当混合菌的w(A)∶w(B)∶w(C)∶w(D)=12∶2∶21∶65时,在培养条件为混合菌接种量122.0 mL/kg、土壤含水率14%(w)、鸡粪加入量90 g/kg、麦糠加入量150 g/kg和表面活性剂加入量22 mL/kg的情况下,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40 d后石油降解率达66.95%;经混合菌修复的石油污染土壤,其肥力明显升高,脱氢酶、过氧化酶和脲酶的活性均升高,微生物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选取4种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石油降解菌(包括根瘤菌(A)、节细菌(B)、嗜盐菌(C)和芽孢杆菌(D)),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微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4种菌单独使用时的石油降解率,确定了混合菌的最佳配比和菌群的最优培养条件,并对比了微生物修复前后土壤的各项性质。实验结果表明:4种菌均可提高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使用D菌时石油降解率最高;当混合菌的w(A)∶w(B)∶w(C)∶w(D)=12∶2∶21∶65时,在培养条件为混合菌接种量122.0 mL/kg、土壤含水率14%(w)、鸡粪加入量90 g/kg、麦糠加入量150 g/kg和表面活性剂加入量22 mL/kg的情况下,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40 d后石油降解率达66.95%;经混合菌修复的石油污染土壤,其肥力明显升高,脱氢酶、过氧化酶和脲酶的活性均升高,微生物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化工环保》2006,26(5):381-381
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式活性污泥缺氧聚磷生物膜硝化同步除磷脱氮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废水首先进入接触池,与沉淀池回流的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短暂混合,控制水力停留时间5—10min,将污泥中携带的少量硝酸盐迅速反硝化;接触池出水进入厌氧池,在厌氧池中反硝化聚磷菌吸收大量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以聚-β-羟基烷酸酯形式贮存在体内,同时释放磷;含有氨氮、磷、少量剩余有机物和已释放磷的聚磷菌的泥水混合液进入缺氧池,与沉淀后回流的含有硝酸盐的上层清液混合,反硝化聚磷菌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聚磷;缺氧池出水进入固定安装有半软性填料的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好氧池中,  相似文献   

10.
宜慧  常波  杨玲引  侯丽芳 《化工环保》2018,38(4):461-465
从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7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其中黄杆菌属CC-2、不动细菌属SC-5、假单胞菌属SC-6表现出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总石油烃(TPH)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TPH降解率影响程度的大小次序为:溶液p H降解温度降解菌接种量摇床转速,且在降解菌接种量为7%(φ)、溶液p H为7、降解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50 r/min的最适处理条件下,菌株SC-6的TPH降解率可达61.23%。原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投加有利于土壤TPH降解率和酶活性的提高;"菌株SC-6+营养剂"组修复处理42 d后的TPH降解率可达57.59%。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技术处理含油污泥,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水热处理后含油污泥性质的影响,分析了含油污泥的减量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对含水率为70.6%(w)、含油率为32.0%(w)的含油污泥进行水热处理时,与反应时间相比,反应温度对含油污泥的脱水性能影响更大,是影响含油污泥热水解反应的重要因素;含油污泥经水热处理后,脱水性能得到改善,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减量化率均高于78.8%,其中,在反应温度190 ℃、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减量化率达到88.2%。  相似文献   

12.
从含油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长链烷烃降解菌C6,进行了菌种鉴定,考察了该菌对正十六烷及柴油和石蜡的混合物的降解能力,并对由菌株C6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对液体培养基中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正十六烷降解48 h后,降解率接近100%,降解动力学曲线的拟合结果符合Monod模型;对液体培养基中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柴油和石蜡的混合物降解96 h后,降解率达93%;菌株C6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经FTIR分析鉴定为磷脂类表面活性剂,排油圈直径为60 mm,临界胶束质量浓度约为25 mg/L,可将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7.09 mN/m。  相似文献   

13.
海上含聚油泥处理后泥水的回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菲菲  李庆  靖波  翟磊  尹先清 《化工环保》2015,35(4):381-385
采用热化学法处理某海上平台含聚油泥(矿物含量(w)1.30%~3.74%,聚合物含量(w)3.37%~7.42%),研究了反应后分离出的泥水的回注性能,并进行了现场回注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泥水经研磨细化处理后,95%(w)的细化污泥粒径不超过7.86μm,远小于注入地层的平均孔喉直径;在含聚量为1 750 mg/L的注聚液中加入500 mg/L的细化污泥,65℃(油藏温度)下,细化污泥在注聚液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体系黏度变化小;泥水中的污水与注聚液、采出污水、现场采出液处理系统中使用的各种药剂的配伍性好。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将泥水加入注聚液中进行回注,注入井压力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传统的Fe2+活化过硫酸钠(Na2S2O8)氧化和铁碳强化Na2S2O8氧化两种方法修复模拟机油污染土壤。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传统Fe2+-Na2S2O8体系,在Na2S2O8投加量为3.0%(w)、FeSO4·7H2O投加量为0.6%(w)的优化条件下,土壤中总石油烃(TPH)的去除率仅为33.12%;而对于Fe0-C-Na2S2O8体系,在Na2S2O8投加量为1.0%(w)、还原铁粉和活性炭的投加量均为0.1%(w)的优化条件下,土壤中TPH的去除率为42.99%;Fe0-C-Na2S2O8体系较Fe2+-Na2S2O8体系对土壤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且Na2S2O8的投加量减少了2/3。此外,Fe0-C-Na2S2O8体系较Fe2+-Na2S2O8体系对土壤pH的影响小,在实际应用中可适当提高铁粉的投加量来减小Na2S2O8对土壤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文娟  靖波  胡科  张健 《化工环保》2017,37(2):227-231
为了回注处理海上油田含油污泥,将其与聚合物溶液混合,制备聚合物驱调剖体系。系统评价了含油污泥对污泥-聚合物混合液的溶液性能、使用性能及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含油污泥浓度小于300 mg/L时,油泥颗粒的粒径范围为0.1~100μm,d_(90)为40~60μm,污泥-聚合物混合液的黏度、抗剪切及抗老化稳定性均得到增强,注入性不受显著影响,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略有增加;当采用油泥浓度为100 mg/L的污泥-聚合物混合液进行驱油实验时,聚驱采收率增幅为7.26百分比,然而含油污泥浓度的进一步升高对提高采收率并不利。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含油污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雪松  鲁建江 《化工环保》2016,36(6):681-685
采用间歇式超临界水氧化(SCWO)反应器处理采油过程产生的含油污泥,考察了反应参数对污泥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COD为1 000 mg/L、反应温度为420℃、反应时间为10 min,反应压力为24 MPa、溶液pH为10、过氧比为400%时,SCWO法对含油污泥的COD去除率为92.20%,收集液COD低于GB8978—1996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100 mg/L)。  相似文献   

17.
生物洗涤法处理含苯废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远啸  郭斌  刘倩  王天雨 《化工环保》2019,39(6):646-652
以活性污泥为洗涤剂,采用生物洗涤法处理含苯废气。考察了气相苯去除率的影响因素,比较了清水洗涤和生物洗涤的处理效果。经培养驯化得到有降解苯能力的活性污泥,比降解速率(u)为6.27 h~(-1),半速率常数(k_c)为276.37 mg/L。当液相苯质量浓度小于k_c时,该生化反应为一级生化反应,动力学方程为u=0.046ρ。生物洗涤塔在进气苯质量浓度200~500 mg/m~3(容积负荷11.89~29.72 g/(m~3·h))、停留时间60~70 s、洗涤液pH 6.8、气体流量0.14 m~3/h(气液比7:1)时,气相苯去除率最高为94.15%,去除负荷为27.99 g/(m~3·h),液相苯质量浓度稳定在24.32 mg/L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