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远期预后。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9月存活出院的83例NEC早产儿分为手术组(n=57)和非手术组(n=26)。手术组Ⅰ期、Ⅱ期、Ⅲ期NEC患儿分别有0、33、24例,非手术组分别有7、19、0例。对患儿出院后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83例患儿随访结束时平均纠正年龄为21±6个月。31例(37%)体重落后,其中手术组体重落后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22例(27%)身长落后;14例(17%)头围落后。运动发育落后/发育障碍患儿共18例(22%),其中手术组发生率高于非手术组(28% vs 8%,P < 0.05)。共有5例(6%)患儿诊断为脑瘫,其中手术组4例,非手术组1例。结论 NEC会影响患儿的远期体格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等,尤其对病情严重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影响更大,应对NEC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于生后2 h内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胎龄 < 36周的早产儿42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发生NEC,将429例患儿分为NEC组(n=22)和非NEC组(n=407)。采集早产儿及其母亲入院时外周静脉血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相关性,比较两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NEC影响因素。结果 NEC组母亲和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非NEC组(P < 0.001)。两组母亲和早产儿之间血清25-OHD水平均呈正向关(P < 0.001)。非NEC组与NEC组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在正常、不足、缺乏、严重缺乏等状况的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和早产儿25-OHD水平、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用氧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能是NEC发生的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母亲和早产儿低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NEC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提示母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于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早产儿晚发败血症(LOS)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情况。方法 在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VLBW/ELBW早产儿(胎龄<32周)中,选取发生LOS的患儿作为LOS组,每例LOS患儿匹配2例非败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LOS组分为死亡亚组和存活亚组,分析LOS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治VLBW/ELBW早产儿513例,LOS组65例,对照组130例,LOS发生率为12.7%。LOS组死亡6例,存活59例。LOS组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P < 0.05),LOS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LOS组小于胎龄儿(SGA)、机械通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低出生体重、SGA、PICC时间长为VLBW/ELBW早产儿发生LOS的危险因素(分别OR=1.396、2.550、1.068,P < 0.05)。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是VLBW/ELBW早产儿LOS死亡的危险因素(OR=13.443,P < 0.05)。LOS组共培养出65株病原菌,39株(60%)为革兰阴性菌,其中15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67%(10/15)感染ESBLs菌的LOS患儿发病2周前应用过抗生素,高于非耐药菌(29%,7/24)(P < 0.05)。结论 出生体重低、SGA、PICC时间长为VLBW/ELBW早产儿发生LOS的危险因素,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LOS患儿更容易发生死亡。LOS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发病2周前应用过抗生素可能会增加ESBLs菌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母亲年龄和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产妇2 363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产妇年龄不同分为 < 20岁(n=15)、20~24岁(n=158)、25~29岁(n=894)、30~34岁(n=936)、35~39岁(n=320)、≥ 40岁(n=40)6组。比较各年龄组产妇相关特征的基线,以及其妊娠不良结局(早产、出生缺陷、妊娠晚期死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各年龄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结果 控制了居住地、是否初产妇、妊娠方式、孕产期相关疾病因素后,≥ 40岁组产妇的极早产儿和中期早产儿发生率分别是25~29岁组的2.60倍、1.99倍(P < 0.05);20~24岁组极早产儿、晚期早产儿的发生率分别是25~29岁组的1.99倍、1.33倍(P < 0.05); < 20岁、20~24岁、≥ 40岁组妊娠晚期死胎的发生率分别是25~29岁组的9.10倍、2.88倍、3.97倍(P < 0.05); < 20岁、35~39岁组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是25~29岁组的2.70倍、0.73倍(P < 0.05)。结论 双胎妊娠中, < 20岁的产妇发生小于胎龄儿和妊娠晚期死胎的风险较高,≥ 40岁的产妇发生极早产儿、中期早产儿和妊娠晚期死胎的风险较高,20~24岁产妇发生极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妊娠晚期死胎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prelabor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极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和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PROM极早产儿(胎龄 < 32周)的临床资料。根据胎膜破裂至分娩的时间不同分为4组:PROM < 18 h(107例)、PROM 18 h~ < 3 d(111例)、PROM 3 d~ < 14 d(144例)和PROM ≥14 d(37例);根据是否发生EOS分为EOS组(42例)和非EOS组(357例);根据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359例)和死亡组(40例)。分析不同PROM时间极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ROM极早产儿发生EOS和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 不同PROM时间极早产儿新生儿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生体重 < 1 000 g(OR=4.353,P=0.042)、Ⅲ度羊水污染(OR=4.132,P=0.032)及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OR=2.528,P=0.021)是PROM极早产儿发生EOS的预测因素。较低的出生体重(< 1 000 g或1 000~1 499 g;OR分别为11.267、3.456,P分别为0.004、0.050)、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OR=5.572,P < 0.001)和新生儿败血症(OR=2.631,P=0.012)是PROM极早产儿死亡的预测因素。结论 PROM时间延长不增加极早产儿新生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PROM极早产儿的主要不良结局与较低的出生体重、肺发育不成熟和全身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6例胎龄≤32周低血糖早产儿作为低血糖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监测血糖正常的早产儿172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早产儿共计515例,其中低血糖86例(16.7%)。低血糖组小于胎龄儿(SGA)、剖宫产出生、孕母高血压、产前使用激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出生体重及血糖检测前已静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5)。SGA(OR=4.311,95% CI:1.285~14.462)、孕母高血压(OR=2.469,95% CI:1.310~4.652)和产前使用激素(OR=6.337,95% CI:1.430~28.095)为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 < 0.05),静脉使用葡萄糖(OR=0.318,95% CI:0.171~0.591)为早产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SGA、孕母高血压和产前使用激素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胎龄≤32周早产儿,建议生后尽早静脉使用葡萄糖,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6例胎龄≤32周低血糖早产儿作为低血糖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监测血糖正常的早产儿172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早产儿共计515例,其中低血糖86例(16.7%)。低血糖组小于胎龄儿(SGA)、剖宫产出生、孕母高血压、产前使用激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出生体重及血糖检测前已静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5)。SGA(OR=4.311,95% CI:1.285~14.462)、孕母高血压(OR=2.469,95% CI:1.310~4.652)和产前使用激素(OR=6.337,95% CI:1.430~28.095)为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 < 0.05),静脉使用葡萄糖(OR=0.318,95% CI:0.171~0.591)为早产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SGA、孕母高血压和产前使用激素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胎龄≤32周早产儿,建议生后尽早静脉使用葡萄糖,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介入治疗的高危因素、预后因素及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01年10月至2011年10月10年间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62例NEC早产儿患者。根据患儿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n=20)和非手术组(n=42)。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合并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后等各因素。结果: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肠鸣音消失比例、CRP及血小板水平、血培养阳性比例、X线表现为气腹和固定肠绊及机械通气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儿预后因素分析显示治愈患儿多处穿孔率及循环衰竭率显著低于死亡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20例患儿中,19例(95%)在NEC诊断后1周进行手术,15例顺利完成手术。结论:NEC手术介入治疗的高危因素是多因素的;手术的预后与肠道病变及是否循环衰竭有关。NEC手术时间一般在NEC诊断后1周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n=46)及足月儿组(n=56),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结果及临床转归。结果 早产儿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应差和呼吸暂停/急促(P < 0.05),足月儿组则以发热及抽搐多见(P < 0.05)。足月儿组脑脊液糖高于早产儿组(P < 0.05),早产儿组C-反应蛋白、血培养阳性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P < 0.0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及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产儿及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早产儿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开展安徽省住院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安徽省新生儿协作网9家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早产儿母亲妊娠资料及早产儿出生资料和住院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 378例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发生率为23.56%(798/3 38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为2.60%(88/3 387)。宫内窘迫、贫血、低血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PVH-IVH发生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310、1.591、1.835、3.310,P < 0.05),较大胎龄为PVH-IVH发生的保护因素(OR为0.671,P < 0.05)。PVH-IVH、NEC和应用机械通气是PVL发生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4.017、3.018、2.166,P < 0.05),女性和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PVL的保护因素(OR分别为0.514、0.418,P < 0.05)。结论 窒息缺氧、感染/炎症、应用机械通气、贫血、低血糖等因素可增加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42例NEC新生儿根据修正Bell分期分为Ⅰ期组(40例)、Ⅱ期组(72例)和Ⅲ期组(30例)。手术治疗的18例均为Ⅲ期,保守治疗的124例中Ⅲ期12例、余为Ⅰ、Ⅱ期。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检测CRP和PCT。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的Ⅲ期组CRP高于Ⅰ、Ⅱ期组,Ⅱ、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CRP高于治疗前,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PCT高于治疗前(P < 0.05);Ⅱ、Ⅲ期组恢复期的CRP、PCT低于Bell同期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P < 0.05)。Ⅲ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和机械通气使用率高于Ⅰ、Ⅱ期组(P < 0.05),Ⅲ期组的脓毒症发生率高于Ⅱ期组(P < 0.05);仅Ⅲ期患儿发生消化道穿孔(10例)和肠狭窄(8例)。治疗后次日的CRP对Ⅲ期NEC的发生有预测价值(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次日的CRP对于NEC手术具有预测价值(P < 0.05)。结论 CRP、PCT水平变化监测有助于Ⅱ、Ⅲ期NEC的早期诊断,CRP可能作为预测Ⅲ期NEC发生及手术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奶方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对生长发育和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开奶奶方,86例胎龄 < 34周、出生体重 < 1 500 g的早产儿分为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SPF组,n=31)、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组(eHF组,n=27)和母乳喂养组(对照组,n=28),比较各组早产儿生长指标、喂养情况、血生化、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率。结果 SPF组、eHF组和对照组三组间院内体重、头围及身长增长速率、住院时间和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PF组和eHF组胎便转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1);SPF组的足量喂养时间明显短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而后二者无显著差别;SPF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SPF组和eHF组的出院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eHF组出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明显低于SPF组(P < 0.01);各组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HF和SPF均可用于 < 34周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且不增加EUG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胎龄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出血性疾病的可能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住院的早产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及生后2 h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依据胎龄分为晚期早产儿组(n=322)、早期早产儿组(n=241)和超/极早产儿组(n=128),比较不同胎龄各组早产儿的凝血功能;并比较生后3 d内有无并发出血性疾病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结果 不同胎龄的3组间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APTT、PT、FDP、DD与胎龄呈负相关,而TT与胎龄呈正相关(P < 0.05)。与未患出血性疾病的早产儿相比,罹患出血性疾病早产儿的APTT延长(P < 0.05),DD值升高(P < 0.05)。结论 早产儿随着胎龄的增长,生后凝血功能逐渐成熟。APTT及DD检测结果异常,预示早产儿可能会具有更高的风险罹患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抗生素使用策略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影响及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胎膜早破新生儿22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抗生素使用策略不同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95)和对照组(n=128)。研究组入院后以风险评估与感染筛查结果相结合使用抗生素,对照组入院后以风险评估结果使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及预后。按是否感染将患儿分为感染组(n=32)及非感染组(n=191),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剖宫产率较高,抗生素总使用率及入院时抗生素使用率均较低,感染发生率较高,但败血症发生率较低(P < 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儿胎龄较小,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剖宫产率高,入院时及复查的CRP及PCT水平均较高,发热为常见症状(P < 0.05)。早产儿、剖宫产为胎膜早破新生儿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P < 0.05)。结论 对胎膜早破新生儿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征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胎膜早破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及剖宫产儿,应密切观察其病情的变化,如有发热表现,尽早复查CRP等感染指标,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止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早产儿(胎龄≤31周)早期和晚期使用咖啡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从江苏省8家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回顾性选取640例胎龄≤31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应用咖啡因510例(生后≤72 h开始应用;早期应用组),晚期应用咖啡因130例(生后>72 h开始应用;晚期应用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应用组和晚期应用组在出生体重、Apgar评分、性别、胎龄、入院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早期应用组咖啡因应用起始日龄和撤除日龄小于晚期应用组(P < 0.05);早期应用组咖啡因应用时间短于晚期应用组(P < 0.05)。两组之间入院时呼吸支持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早期应用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低于晚期应用组(P < 0.05);早期应用组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晚期应用组(P < 0.05)。早期应用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家庭氧疗率显著低于晚期应用组(P < 0.05)。两组出院时新生儿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和纠正胎龄40周时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产儿(胎龄≤31周)早期应用咖啡因可显著缩短咖啡因应用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血游离肉碱(FC)浓度,为制定早产儿FC补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 368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GA)分为超早产(EPTB,GA<28周)组(n=39)、极早产(VPTB,28≤GA < 32周)组(n=405)、中期早产(MPTB,32≤GA<34周)组(n=507)、晚期早产(LPTB,34≤GA<37周)组(n=2 417);根据出生体重(BW)分为超低出生体重(ELBW,BW < 1 000 g)组(n=36)、极低出生体重(VLBW,1 000 g≤BW < 1 500 g)组(n=387)、低出生体重组(LBW,1 500 g≤BW < 2 500 g)组(n=1 873)、正常出生体重(NBW,2 500 g≤BW≤4 000 g)组(n=1 072)。于生后72 h~7 d内采血进行FC浓度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EPTB、VPTB组FC浓度明显高于MPTB、LPTB组(P < 0.05),MPTB组FC浓度明显高于LPTB组(P < 0.05);胎龄越小,FC的95%医学参考范围下限越高。ELBW、VLBW组FC浓度明显高于LBW、NBW组(P < 0.05),LBW组FC浓度明显高于NBW组(P < 0.05);出生体重越低,FC的95%医学参考范围下限越高。结论极/超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血FC浓度明显升高,并且随着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