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评估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及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42例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1例, 中位年龄56岁, 年龄范围45~72岁。42例接受TACE+TKI+PD-1抑制剂联合治疗, 系统治疗周期数均以免疫药物应用次数计算, 局部治疗时机视肿瘤长径、血供及应答情况而定。自患者接受TACE+TKI+PD-1抑制剂联合治疗开始, 通过住院、门诊就医以及电话联系等方式进行随访, 监测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结果 42例患者达到最佳影像学反应的给药周期[M(Q1, Q3)]为4(3, 7)个, 系统治疗时间[M(Q1, Q3)]为141(65, 194)d, 局部治疗次数[M(Q1, Q3)]为2(1, 3)次。根据改良的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21例、疾病稳定8例、疾病进展4例, 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骨转移病灶的分布特征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0例, 女22例;年龄(59.87±11.33)岁。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Motzer评分体系, 首次诊断骨转移时20例(16.4%)为预后低风险组, 74例(60.6%)为中风险组, 28例(23.0%)为高风险组。首次诊断骨转移时, 26例(21.3%)处于局限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胸椎和/或腰椎), 69例(56.6%)处于随机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骨, 但存在除胸腰椎外的病灶), 27例(22.1%)处于广泛转移组(合并其他器官转移);48例(39.3%)病灶累及脊柱, 43例(35.2%)累及骨盆, 22例(18.0%)累及上肢, 20例(16.4%)累及下肢。同时性转移(初次诊断肾细胞癌时即发现骨转移)61例;异时性骨转移(诊断肾细胞癌手术后随访发现骨转移)61例。诊断肾细胞癌后, 99例(81.1%)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 6例(4.9%)接受肾部分切除术, 其余患者(17例, 13....  相似文献   

3.
正透明细胞癌为肾癌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年恶性肿瘤的3%,高发年龄50~60岁,男:女为2:1。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确诊时大约有25%~30%已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多为肺、肝脏、骨、脑、淋巴等,而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胆囊者极为罕见[1]。我院于近年收治1例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病例,现报道如下。病例患者,女,86岁,1993年9月因左侧肾占位性病变行患肾切除,病灶大小为35 mm×30 mm×30 mm,术后病理检查报告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中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 检索时间为2004年到2019年, 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28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 且经组织学均确诊为囊性肾细胞癌, 肾根治性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 术后发生癌症特异性死亡10例(3.51%)。患者第1、5、10年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9.30%、96.85%、96.49%。结论与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相比, 囊性肾细胞癌患者具有更低的临床分期, 更低比例的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 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 但高组织学分级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肿瘤进展、复发和癌症特异性死亡, 建议接受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  相似文献   

5.
局部进展性肾细胞癌行常规肾上腺切除不能提供肿瘤预后优势并可导致异步孤立肾上腺转移风险 目的肾细胞癌行常规肾上腺切除的适应证及长期随访结果目前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作者评估肾细胞癌术中同时行肾上腺切除发生同步或异步肾上腺侵犯风险及其对肿瘤复发及生存时间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2006年Mayo临床中心肾细胞癌行根治性肾切除(n=3107)及肾部分切除术(n=911)患者。按手术中是否行同侧肾上腺切除将上述患者分为肾上腺切除组(n=1541)及肾上腺非切除组(n=2477),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发生异步肾上腺转移风险及肿瘤特异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FE3重排型肾细胞癌(TFE3 rRCC)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3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85例TFE3 r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39例, 女46例。中位年龄32(26, 4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 21例(24.7%)CT影像具有"环形钙化"特征, 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低于邻近肾皮质。中位肿瘤直径4.8(3.2, 6.5)cm。本组85例中, 32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 5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N), 2例因确诊时伴远处转移仅行索拉非尼治疗。43例接受辅助治疗, 其中靶向治疗14例。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Ⅰ/Ⅱ期56例, Ⅲ/Ⅳ期29例。10例伴静脉癌栓, 14例伴淋巴结转移。85例均行常规组织学、TFE3免疫组化染色和TFE3分离探针检查, 52例行RT-PCR和/或DNA测序。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TFE3 rRCC诊断方法。分析手术方式对cT1a/b期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 以及基因分型对全体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分析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 TFE3 rRCC...  相似文献   

7.
双侧肾细胞癌 (BRCC)少见 ,仅占肾肿瘤的 1.6 %~ 6 .0 %。作者统计 1975~ 1997年行肾肿瘤手术者 2 0 0 0例 ,采用问卷方法回顾分析 185 4例 ,其中BRCC 6 6例 (3 .5 % ) ,同期肿瘤 2 9例 ,异时肿瘤 37例 ,对侧发生肾肿瘤的间隔时间平均为 10 9.1个月。异时肿瘤首次手术平均年龄为 5 1.4岁 ,明显低于同期肿瘤的 6 0 .2岁。手术方法 :同期肿瘤首次手术 :肾切除 12例 (41.0 % ) ,部分肾切除 17例 (5 9.0 % ) ;二次手术 :肾切除 5例 (17.0 % ) ,部分肾切除 2 0例(6 9.0 % ) ,自体肾移植 2例 ,未手术 2例。异时肿瘤首次手术 :肾切除 31…  相似文献   

8.
上海仁济医院肾癌数据库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癌临床、病理、分期、分级与预后特征. 方法 分析2003年至2005年上海仁济医院泌尿科肾癌数据库435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WHO 1997年肾实质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2002年ATCC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1982年Fuhrman病理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57例获随访的晚期患者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判断. 结果 435例患者中,遗传性VHL病肾癌10例(2.4%)、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372例(85.5%)、乳头状癌13例(3.0%)、嫌色细胞癌18例(4.1%)、集合管癌4例(0.9%)、嗜酸性细胞腺瘤4例(0.9 %)、未分类肾癌.14例(3.2%).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35例(77.0%),保留肾单位手术74例(17.0%),姑息性肾切除等手术26例(6.0%).遗传性VHL病肾癌均为双肾癌伴多发囊肿,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病理分级Ⅰ级6例、Ⅱ级4例,基因测序均存在VHL基因突变,平均随访28.6个月,患者无肿瘤局部进展或转移,但4例患者出现同侧或双侧肿瘤再发.嫌色细胞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13例,平均随访19.8个月均存活,无肿瘤转移或复发.集合管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均为Ⅲ级,平均生存时间11.3个月.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临床分期Ⅰ期260例(67.6%)、Ⅱ期64例(16.6%)、Ⅲ期32例(8.3%)、Ⅳ期29例(7.5%),其中T1a 147例(38.2%)、T1b 113例(29.4 %);病理分级Ⅰ级124例(32.2%)、Ⅱ级219例(56.9%)、Ⅲ级40例(10.4%)、Ⅳ级2例(0.5%).57例晚期肾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6.0±1.3)个月,1年生存率55.0%,2年生存率31.0%.预后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肾癌生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遗传性VHL病肾癌存在基因突变,常为双侧、多中心、低Fuhrman分级透明细胞癌,易再发不易转移.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而集合管癌预后差.在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肾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体尾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5例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4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37/45);CA19-9阳性率71.1%(32/45);胰体尾占位检出率B超为92.5%(37/42),CT为97.8%(44/45)。患者均行手术探查,其中行根治性手术27例,姑息性旁路引流手术3例,其余15例仅行肿瘤活检+无水酒精注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为胰瘘,其发生率为6.7%(3/45),术后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非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结论:胰体尾癌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总体预后差,只有提高早期诊断率和实施根治性手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的认识,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2例经本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表现。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6岁及61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其中1例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B超发现胆囊腔内肿物增大,遂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另1例发现肾脏及胆囊病变后同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及胆囊切除术。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对该疾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术后随访3个月及2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临床罕见,对于肾癌患者或既往有肾癌病史的患者,应该关注其胆囊上存在的病变性质,PET/CT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同时比较原发灶和转移灶二者病理的异同能更准确地进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肾和肾上腺恶性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1985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肾和肾上腺恶性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29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T及MRI检查确诊.瘤栓分型:I型7例、Ⅱ型10例、Ⅲ型8例、Ⅳ型4例.其中肾上腺肿瘤4例,肾肿瘤25例.TNM分期:T2NoMo 23例,T2N1Mo 1例,T2N1M1 1例,T3N.Mo 1例,T3N1M1 2例,T3N2Mo 1例.肿瘤平均直径8.7(4.O~16.0)cm.瘤栓平均长度:I型3.2(2.5~4.O)cm,Ⅱ型5.3(4.5~6.O)cm,Ⅲ型8.2(6.5~9.0)cm,IV型15.1(12.O~18.5)cm.29例均在全麻下行肾或肾上腺肿瘤根治性切除加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结果 29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18例、肾肉瘤样癌3例、肾乳头腺癌2例、肾细胞癌(未分化型)1例、肾颗粒细胞癌1例、肾上腺皮质癌3例、肾上腺转移性恶性黑色索瘤1例.失访3例,余26例平均随访35(0~62)个月,患者3年生存率58%(15/26),5年生存率42%(11/26).T2、T3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64%(14/22)、25%(1/4),5年生存率分别为45%(10/22)、25%(1/4).I、II、Ⅲ和Ⅳ型瘤栓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4/6、5/8、5/8和1/4,5年生存率分别为3/6、4/8、3/8和1/4.膈肌以下瘤栓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14/22)、45%(10/22),膈肌以上瘤栓患者分别为1/4、1/4.肾和肾上腺恶性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无转移患者的3、5年生存率为12/18、9/18,有转移患者分别为3/8、2/8.3例术前出现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6、10、22个月.结论 根治性肿瘤切除和下腔静脉取栓治疗无淋巴和远处转移的肾和肾上腺恶性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效果良好;即使存在远处转移,外科手术仍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后腹腔途径治疗合并肾静脉癌栓型肾癌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手术安全性及肾周淋巴结转移对此类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37例肾肿瘤伴肾静脉癌栓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9.6)岁。21例患者因血尿就诊时查泌尿系彩超时发现肾肿瘤合并肾静脉癌栓,16例因腰部酸胀不适主诉就诊。肿瘤位于左肾14例,右肾2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MRI检查证实肾脏肿瘤合并肾静脉癌栓形成,同时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病例。所有患者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于全麻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联合肾静脉癌栓取出术。结果:3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用时(178.0±37.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89.0±78.6)ml,4例患者术中给予术中输血治疗。术后1周内无继发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2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嫌色细胞癌3例;未分类癌1例。按照TNM肾癌分期标准均属于Ⅲ期肾癌。其中12例提示癌组织侵及肾周淋巴结。术后平均随访(19.3±4.8)个月,5例患者术后因癌组织肝转移死亡,2例发生肺部转移。结论:后腹腔镜治疗合并静脉癌栓的中晚期肾癌是安全、有效的,同期存在肾门部淋巴结转移较单独肾静脉癌栓患者生存时间明显较短。  相似文献   

13.
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肾细胞癌是2016版WHO肾肿瘤分类中新增的肾癌亚型, 目前国内外仅有少量样本报道。本文报道1例青年女性患者, 体检发现左肾小肿瘤, 行左肾部分切除术, 术后病理结果为SDH缺陷型肾细胞癌。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无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4.
肾细胞癌多取决于不可预知的临床过程,很少取决于目前的治疗方法。病人相关或肿瘤相关的一些特性能预示治疗的反应性及其预后,将其分为一些亚群可避免无效的治疗。该研究旨在确定影响单发骨转移的肾细胞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收集1976-1999年67例肾细胞癌单发骨转移,其中31例在发现肾细胞癌的同时发现单发骨转移,33例为躯干骨转移,27例四肢骨转移。1/5肾细胞癌单发转移病人获得长期生存。这次随访的病人随访期均超过2年,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3%、59%、45%、23%。肾切除、男性、低龄这3个因素被认为能延长病人生存时间。预后因素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29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病理分期和随访等。结果 29例患者均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亦未发现特异性表现。1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余13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病理分期: pT 1 N 0 M 0 27例,pT 2 N 0 M 0 2 例。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3-72个月,平均(35.0±7.2)个月,29例均无瘤生存。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肾细胞癌的一个独立类型,CT和B超检查缺乏特异性表现,主要通过病理学进行诊断,但CT表现与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有所不同,手术切除是治疗肾嫌色细胞癌的首选方法,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临床罕见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获取2016—2019年SEER数据库中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临床特征描述,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SEER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91例临床资料完整且经组织学确诊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其中男性112例(58.7%),女性79例(41.3%);组织学分级1~2级136例(71.2%),3~4级19例(10.0%);临床分期T1期174例(91.1%),T2~T3期17例(8.9%)。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肺转移合并淋巴结浸润和静脉瘤栓),2例发生静脉瘤栓。接受手术治疗181例(94.8%),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术后复发导致死亡1例,术后因其他原因死亡4例。整体患者第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5%、97.4%。结论 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具有较低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极少发生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分析(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并发肾上腺腺瘤;首发症状主要以腰痛、血尿、消瘦、低热为主;CT影像均提示肿瘤密度在肾髓质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且在肾髓质期和排泄期呈均匀强化;6例经腹行根治性肾切除,1例经腰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均辅以免疫治疗,未行放化疗;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1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急性肾衰死亡,1例于12个月因肝及淋巴结转移死亡,其余4例在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和转移,无瘤生存至今。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其它肾细胞癌在临床表现上基本相同,但在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上均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不同,诊断主要依靠CT影像,确诊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其预后可能与分期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转移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透明细胞癌转移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发病年龄42~73岁。转移部位:肺转移3例(其中1例肺转移2次),骨转移1例,脑转移1例(该患者发生2次脑转移),局部复发1例,鼻腔转移1例(该患者发生4次鼻腔转移)。均手术切除患肾及转移瘤。结果随访7月~16年,3例存活大于15年,1例已存活超过1年,1例肾切除术后7月死亡。结论对肾透明细胞癌孤立的转移瘤和局部复发灶应积极手术切除,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归纳头面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后和防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8月至2016年2月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头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共65例,年龄50岁者58例(89.2%);头部28例,面部37例;原发病为皮肤良陛肿瘤者36例,溃疡者24例,皮肤缺损者5例;自原发病发展为癌的潜伏期为3~40年,平均为(16.2±5.6)年;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者10例,合并颅内及肺转移者各1例;55例未发生转移者均行手术根治性切除,8例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者均行手术根治性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1例侵犯颅内及1例转移至肺者仅行创面处理及局部放疗;术后组织病理确诊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者58例,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者7例;预后良好者57例,复发者8例。结论鳞状细胞癌潜伏期较长,及时处理原发病是预防鳞状细胞癌的重要措施;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头面部鳞状细胞癌的首选方法,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肾嫌色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提高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认识. 方法 对1998年2月至2009年7月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嫌色细胞癌的7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56(25~74)岁.均为单发肿瘤,左肾36例,右肾39例.比较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级、分期与预后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生存关系.结果 肿瘤平均直径7.3(2.5~17.0)cm,大体切面以灰黄、灰红色为主(50/75例),肿瘤细胞多为体积较大的多角形嫌色细胞和小圆形嗜酸细胞.T1N0M0 30例,T1N0M11例,T2N0M0 26例,T2N0M11例,T3N0M0 11例,T3N0M1 3例,T3N1M0 1例,T4N0M1 1例,T4N1M11例.依照Fuhrman分级系统,Ⅰ级3例,Ⅱ级24例,Ⅲ级46例,Ⅳ级2例.平均随访44(9~93)个月,死亡7例,其余均无瘤生存.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和90.7%.单因素分析示肿瘤大小(P=0.028)、TNM分期(P=0.000)和肿瘤侵袭、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可作为肾嫌色细胞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多数瘤体较大,预后较好;细胞核分级较高,不适用Fuhrman分级系统;TNM分期可作为肾嫌色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