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源 《科技信息》2009,(3):160-160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大多以死亡、凶杀、复仇等为主题。他常常以第一人称,用象征、叙述、重复等表现手法,为读者描绘出许多怪诞诡异的另类世界。本文从爱伦·坡坎坷的人生路和他生活时代特点出发,分析他的思维方向和文学创作中所变现的与众不同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2.
《金翅雀》是美国作家唐娜·塔特耗时1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从互文的角度解读小说《金翅雀》的多重文本指涉,挖掘小说与其他文学文本、同名油画和历史事件的相互映射,可以增加其阅读张力,进一步揭示小说深刻的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是极具个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其众多佳作的结尾完全可以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结尾的范例。而余华则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对短篇小说理解颇为深刻的作家之一。本文将两者结尾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出他们短篇小说结尾设置上的艺术闪光点,并以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设置为参照,探索发现出余华小说的特性,进而总结出两者背后广阔的文艺共鸣。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三部短篇小说中存在一种怪异现象,即罪犯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控制从而不由自主地泄漏罪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与坡所信仰的基督教文化,尤其是《圣经》中的戒律有着内在联系,而这些戒律也是自然法的一部分。上帝制定了自然法,来惩戒那些干犯天条的罪人。因宗教影响力的衰退,自然法似乎已不合乎时代潮流,但实践证明,没有自然法的制约,却常常导致犯罪的发生。爱伦.坡的小说所揭示的现象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托马斯·柏克素以描写伦敦莱姆豪斯的"中国城"著称.他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来自童年时代与中国人结下的友谊,来自切实的生活经历.既直面生活的阴暗与丑陋,又试图唤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本着这种创作意图,他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不出两类模式,即心地善良、淳朴温厚一类;狡狯不端的市井细民一类.因而跳出西方"中国城"小说通常的套路,并未贴上"中国人都是恶棍"的种族歧视的标签.  相似文献   

6.
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劳伦斯的《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并得出结论: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他强调自然与女性的亲密关系;控诉资本主义父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解构人类—自然、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精神—肉体、理智—情感等传统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建构理想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欧·亨利是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创作风格特别是以曲折的故事情节与出人意料的结局而闻名于世。在小说语言方面,多用修辞语言使故事愈发生动,愈发诙谐幽默,。本文拿《警察与赞美诗》小说为例进一步探讨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对人性进行解剖方面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作品是令人惊颤的。戈尔丁对人性恶的揭示源于他对二战的反思 ,《平琪尔·马丁》这部小说是戈尔丁剖析人性恶的力作。通过该小说 ,戈尔丁展示了小说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 ,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小说一方面逼真地描述了马丁在孤礁上顽强求生的过程 ,一方面用一系列倒叙为读者提供背景资料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戈尔丁对人性的见解既有精辟之处 ,又有片面性 ,但对我们深刻认识人性 ,深刻认识人自身仍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9.
作为兼具小说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的作家,艾丽丝·默多克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成为表达哲学理念的独白场域,相反,她的小说具有一种鲜明的对话性,在人物自身、人物之间、作者与人物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性特质并不仅仅是叙事策略的结果,而是从根本上体现着默多克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太阳的影子》是英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A·S·拜厄特的处女作,它描绘了女主人公安娜在父权制社会中努力逃离父亲的阴影,摆脱男友奥利弗的控制,并走出未婚夫彼得打造的家庭牢笼,重新发现自我的艰难历程。本文旨在分析安娜自我觉醒的过程,揭示小说丰富的主题内涵及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阿摩司·奥兹是一位有着女性想象自觉的作家,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恋父、背叛传统、单恋欧洲倾向的女性群体,该群体印证了作家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理性思考:恋父行为体现了女性被支配、被操纵、主体性被剥夺的事实;女性尝试以叛逆行为实现突围,突围的力量源于父权的生产性与女性的边缘化益处;身处犹太复国主义和欧洲文化夹缝中的犹太女性产生了比男性更为强烈和持久的身份困惑与信仰危机。这些女性因承载着奥兹的个人思考而成为其对话尝试与主体间性探索的载体,成为其对自身男性、犹太人、知识分子三重身份进行确认的镜像。  相似文献   

12.
南非作家南丁·戈迪默认为:"个人面临着持续的恐怖,是20世纪作家经验的核心。"她从残酷的种族隔离政策时期人的存在入手,深入发掘人的复杂性、多重性。"人是从自我到自我的行走",她的长篇《无人伴随我》对人的存在有着多种真实描述。她几部重要的长篇也显现出对历史的深度介入和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汪秀芳 《工程与建设》2007,21(5):696-697
勒·柯布西耶是建筑师、画家、雕刻家、城市主义者和作家,甚至是一位反思人类现代生存状况哲学家,他赋形于思想并反映时代精神,用一种普遍性的论调来阐释他的发现和智慧.同时他又积极探索了一些新的设计元素,把他绘画中的人文主义转入到建筑和城市的更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向来因其离奇恐怖的情节而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和争议。在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埃德加·爱伦·坡不仅生动描写厄舍古屋阴郁衰落的内外环境,而且形象刻画了古屋中罗德里克兄妹的怪诞行为,从而为小说成功的营造恐怖气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艾伦·坡在其中篇小说《凹凸山的传说》中,使用精湛的艺术创作手法探索了人类灵魂深处的奥秘.小说故事情节含糊晦涩,充满复活、死亡、恐怖等哥特元素,而小说叙述围绕死亡这一主题展开,更探讨了催眠与死亡的关系.在艾伦·坡的小说中,催眠都与死亡紧密联系,小说故意含糊的情节、不可靠的叙述者看似制造了死亡之谜,但在故事之外,作者的声音却从未真正地沉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副文本的封面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封面具有商业营销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参与小说的意义生成。戴维·洛奇的传记小说自首版以来,封面设计推陈出新,或直接指向小说的高潮,或隐喻揭示小说的主题,封面与小说内容形成对话互释关系。封面是研究戴维·洛奇传记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美国短篇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是2013年曼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以简短精确而著称。本文以其英文原作《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中超短文本为研究对象,探析其超短小说言语简短质朴,准确而富有诗意,具有延展性和戏剧性,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等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8.
废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写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有人说他是诗人,有人说他是散文家,还有人说他是禅师.他的这几种气质在他的散文中都得到了体现,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散文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爱·摩·福斯特与弗吉尼亚?伍尔夫都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伟大作家。二者同时是兴起于20世纪初引领英国文学界的"布鲁姆斯伯里"的重要成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作品中的主题运用,剖析两者的现代主义观:一个委婉中庸,一个激进彻底,表现了现代主义这个庞大的理论框架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施蜇存创作出一批意识流小说。其小说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现代主义特性,同时又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小说是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