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同时测定白芍饮片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没食子酸和β-PGG 5种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模型。方法以109份白芍饮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采集样本光谱信息,以HPLC测定的含量作为参考值,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SNV/MSV+导数+N-D平滑等预处理方法,分别建立白芍总苷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没食子酸和β-PGG 3个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配对t检验及含量偏差结果表明5种化学成分的NIR预测值与参考值无显著差异,预测结果良好;其定量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9 29、0.946 10、0.945 77、0.991 25和0.935 29,校正均方差分别为0.179、0.230、0.304、0.473和0.036 7,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148、0.243、0.160、0.472和0.028 3。结论白芍饮片多指标定量分析模型能够快速的检测出上述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准确可靠;近红外技术可以用于白芍饮片多成分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为白芍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建立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HPLC特征图谱对白芍生产过程的共有峰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传递过程筛选白芍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采集10批白芍鲜药材,制备为药材、饮片和标准汤剂,采用HPLC建立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分析初步确定的指标成分在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过程的含量及转移率,探究白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传递规律,综合筛选白芍Q-Marker。结果 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的共有峰有9个,组内相似度较高,OPLS-DA结果显示,9号共有峰不能稳定传递;白芍药材-饮片传递过程中,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8种成分转移率大于70%,可以传递稳定;饮片-标准汤剂传递过程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及其苷类成分含量稳定且转移率大...  相似文献   

3.
余捷婧  吴金雄  梁亚凤  许舜军  杨柳 《中草药》2015,46(11):1673-167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赤芍Paeoniae Rubra Radix和白芍Paeoniae Alba Radix中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的HPLC方法,测定和比较32批不同产地和收集地赤芍和白芍中6种化学成分的量。方法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积流量0.8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30 nm和270 nm。结果结果显示,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分别在0.783~50.10、1.094~70.00、2.367~151.5、7.823~500.6、3.125~200.0和0.348~22.25μg/m 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1%、98.88%、99.25%、100.4%、104.2%、100.6%。结论赤芍和白芍药材样品中芍药内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甲酯的量差异较显著,除芍药苷外,单萜苷类成分在白芍中量明显较高,而多元酚类化合物在赤芍特别是川赤芍中量普遍居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去皮与不去皮白芍饮片鉴别方法,并进行含量测定比较研究,为白芍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TLC和HPLC对去皮与未去皮白芍饮片进行定性鉴别,并对芍药苷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白芍饮片的TLC图谱及HPLC图谱差异显著,未去皮白芍饮片比去皮白芍饮片多出1个斑点;HPLC图谱显示两种饮片均含有12个共有峰,但未去皮白芍饮片比去皮白芍饮片多出2个色谱峰,可以用于两种饮片的鉴别;未去皮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含量高于去皮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含量。 结论: 白芍去皮后,芍药苷含量有所下降;建立的TLC和HPLC鉴别方法简便易行,可有效地区分去皮与未去皮白芍饮片,丰富了白芍饮片的质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加工炮制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考察加工炮制对白芍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分析经去皮、水煮和硫磺熏制3个不同加工阶段后,白芍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亚硫酸酯、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和苯甲酰芍药苷等8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 ,5 μm);流动相乙腈-0.015%磷酸溶液,梯度程序洗脱;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 ℃。结果:经去皮和水煮,除没食子酸和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含量增加外,白芍中其他成分降低。硫磺熏制可降低芍药苷含量,而产生新成分芍药苷亚硫酸酯,该成分是由芍药苷在有水条件下和SO2的反应产物。结论:3个加工阶段都可使白芍成分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白芍加工的目的所在。白芍的加工过程应严格控制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H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引种白芍与主产区白芍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Shim-pack GIST-HP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0μm),乙腈(A)-0.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2 nm,采集不同产地50批次白芍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6种指标成分,同时测定样品中含量;通过SPSS 22.0、SIMCA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建立了白芍指纹图谱,确定了9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6个峰(1.没食子酸、2.儿茶素、3.芍药苷内酯、4.芍药苷、7.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8.苯甲酰芍药苷),其峰面积占共有峰面积98%,50批白芍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大于0.996;同时测定了6个指标成分的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可将50批白芍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经主成分分析,2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8%,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四川、浙江产白芍质量最好,甘肃地区引种白芍质量与安徽、山东产白芍质量相近;50批饮片主成分综合得分与含量测定结果存在相关性(r=0.860,P<0.01)。结论: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价白芍质量,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内酯、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可以作为白芍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有效性原则,采用“性-效-物”三元论研究思路,从药性(味)和药效角度揭示白芍Q-marker。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解析白芍、炒白芍、赤芍化学物质组;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选择白芍中各结构类型代表化合物为配体小分子,通过与苦、酸味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预测白芍潜在药性(味)物质基础;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预测化合物潜在作用靶点,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化合物-靶点-信号通路-药理作用-功效网络,进一步以体外抗炎药效筛选模型,验证白芍及关键化合物的抗炎药效作用,明晰基于药效的白芍物质基础,进而基于有效性完整表达结果确定白芍Q-marker。结果 共解析出白芍中42个成分、炒白芍中41个成分、赤芍中34个成分。其中单萜及其苷类化合物可能为白芍最主要的苦味物质基础,带有没食子酰基的鞣质类化合物可能为白芍最主要的酸味物质基础。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白芍中17个成分通过作用于191个潜在靶点干预了165条相关通路,可发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子宫收缩、抗炎、镇痛、保肝、抗高血压和抑制汗腺分泌等作用;验证实验表明,白芍中8个主要成分可通过下调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一氧化氮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结论 初步确定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儿茶素、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及没食子酸为基于有效性完整表达的白芍Q-marker。  相似文献   

8.
赤芍与白芍的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不同产地赤芍和白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比较,进一步完善芍药野生品与栽培品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的胶束电动色谱(MEKC)分离模式,测定了16个产地20个赤、白芍样品中的4个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芍药苷、苯甲酸、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并比较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结果①野生芍药根(赤芍)中芍药苷含量大于6%,D-儿茶素含量高于0.05%。未加工的栽培芍药根中芍药苷含量小于6%,未检测到D-儿茶素。在同样条件下,加工后的栽培芍药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下降了37%~56%,仍未检测到D-儿茶素,苯甲酸的变化最大,下降达83%~92%。②内蒙古多伦赤芍与大、小兴安岭所产赤芍在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③不同产地、特别是道地与非道地的白芍药材之间,化学成分的比例有所不同。结论运用HPCE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野生与栽培芍药根的活性成分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区别同为芍药来源的赤芍和白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比研究白芍及其根皮物质基础,初步探讨白芍净制的科学内涵。方法 将收集到的白芍除去头尾及细根,置于沸水中煮10分钟左右取出,刮去外皮,晾干,得到白芍饮片和白芍根皮。采用Waters UPLC HSST3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质谱扫描(Full MS/dd MS2)模式分析,根据碎片信息及参考文献对白芍和白芍根皮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赛默飞的质谱分析软件(Thermo Xcalibur Qual Browser)提取白芍及白芍根皮中化学成分的峰强度,通过对比各成分的峰强度,对白芍及白芍根皮中的化学成分的峰强度(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白芍及其根皮中共解析出38种化合物,其中白芍中未检测到脱落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白芍根皮中未检测到没食子酸甲酯。白芍与其根皮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白芍中芍药苷、没食子酰基芍药苷、4-羟基白芍苷、牡丹皮苷(F、I、E、H)、氧化芍药苷、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等16种成分含量高于白芍根皮;芍药内酯苷、芍药内酯苷B、鞣花酸、原儿茶酸、山奈酚、脱落酸、邻苯二甲酸二...  相似文献   

10.
HPLC-DAD同时测定山茱萸饮片中5个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伟锋  蔡皓  蔡宝昌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1342-1345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同时测定4个主要产地的山茱萸饮片中5个成分的含量: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5-HMF)、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素。方法应用Zorbax C18柱,以0.1%磷酸溶液和0.1%磷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8,240和284 nm。结果5个成分的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加样回收率为98.16%~102.53%。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为全面评价和控制山茱萸饮片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Aim of the study

To establish a HPLC–MS method and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and oxypaeoniflorin and the pharmacokinetics difference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extract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were separately administrated to ra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and oxypaeoniflorin in rat plasma were determined by HPLC–ESI-MS method. The plasma samples were pretreated by protein precipitation with methanol an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a C18 column with a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0.1% formic acid and methanol (67:33, v/v). The detection was accomplished by 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 (MRM) scanning via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source operating in the negative ionization mode. Ma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and the total AUC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and oxypaeoniflori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Conclusions

A specific and sensitive HPLC–ESI-MS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and oxypaeoniflorin in rat plasma an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pharmacokinetic study. The results might be helpful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effect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相似文献   

12.
赤芍和白芍不同部位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差异,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色谱柱:Hypersil C18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14∶86);检测:UV 230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结果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不同。结论运用HPLC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区别同为芍药来源的赤芍和白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比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对赤芍和白芍的80%乙醇提取物及其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进行药理活性比较,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奠定基础。方法: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渗出法比较赤芍和白芍的抗炎作用;以血液流变学指标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比较赤芍和白芍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赤芍与白芍的提取物及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均有明显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作用,而均无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结论:白芍总提物对抑制炎性水肿和炎性渗出均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赤芍总提物的作用明显优于白芍总提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白芍、赤芍及其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 方法: 采用综合放血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白芍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检测小鼠外周血象,根据实验结果和白芍、赤芍水提物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含量,进一步采用同一实验方法进行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补血作用比较研究. 结果: 造模第7天,2 g·kg-1白芍和2 g·kg-1赤芍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作用明显(P<0.01);造模第14天,2 g·kg-1白芍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明显(P<0.01),2 g·kg-1赤芍作用不明显,同剂量组相比,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造模第7天,120 mg·kg-1芍药苷、120 mg·kg-1芍药内酯苷对小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作用明显(P<0.01),60 mg·kg-1芍药内酯苷、30 mg·kg-1芍药内酯苷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提升作用(P<0.05);造模第14天,120 mg·kg-1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提升作用,与同剂量组的芍药苷相比,120,30 mg·kg-1芍药内酯苷的红细胞数升高明显,差异显著(P<0.05);30 mg·kg-1芍药内酯苷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 白芍的补血作用略优于赤芍;芍药内酯苷具有补血作用且补血作用优于芍药苷;白芍有较强的补血作用可能与白芍中含有的芍药内酯苷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全国市场抽验的不同程度硫熏白芍及课题组自制的不同硫熏时间白芍为样本,通过比较白芍的硫熏程度与其性状,芍药苷、芍药苷亚硫酸酯的含量及其指纹图谱的变化,评价硫磺熏蒸对白芍质量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中国药典》方法评价了硫熏白芍的性状,测定了其芍药苷含量,用LC-MS分析了芍药苷转化产物,建立基于HPLC的白芍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以相似度评价了质量差异。结果显示硫磺熏蒸使白芍颜色变白,特有气味消失,产生刺鼻酸气,并对芍药苷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硫熏程度加剧,芍药苷含量明显下降,部分转化为芍药苷亚硫酸酯,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指纹图谱也有明显变化。说明硫熏对白芍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应严格限定白芍的硫熏工艺。由实验可见,可以通过测定芍药苷亚硫酸酯的含量来控制白芍的硫熏程度。  相似文献   

16.
赤芍和白芍抗炎作用的UPLC-MS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赤芍和白芍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及内源性代谢物分析,探讨赤芍和白芍抗炎作用的异同.方法:建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动物模型,观察赤芍和白芍的抗炎作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UPLC-MS)比较赤芍和白芍给药后大鼠血清代谢物指纹图谱,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研究给药组与正常组之间的代谢物组差异,寻找可能的生物标识物.结果:赤芍和白芍提取物在0.5~1h对大鼠角叉菜胶致足趾肿胀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2~3h仅赤芍提取物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前列腺素F2a,前列腺素E3,白细胞三烯A,前列腺素E2;谷胱甘肽等内源性生物标识物对于表征赤芍、白芍的抗炎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发现赤芍和白芍均可影响机体内前列腺素F2a和前列腺素E3的水平,但赤芍和白芍给药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二者发挥抗炎作用机制有一定差异.结论:代谢组学初步研究结果与传统药理试验结果有相关性,为进一步深人探讨赤芍和白芍的作用机制异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测多评法测定白芍中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的含量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建立白芍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和UPLC法,以芍药苷为内标物,建立其与芍药内酯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进行含量测定,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16批白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含量,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芍药苷,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芍药内酯苷的含量测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与白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HPLC-DAD技术,分析了13批丹皮,14批不同产地的赤芍与10批不同产地的白芍药材,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利用F检验考察了丹皮、赤芍与白芍主成分间的显著性差异程度。建立了13批丹皮、14批赤芍与10批白芍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指认了7个萜苷类和酚酸类成分,根据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与白芍进行对比研究。丹皮、赤芍与白芍功效不同,通过试验比较研究丹皮、赤芍与白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及其配比,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古籍,从不同时代的命名依据以及炮制方法的角度,比对古今关于赤芍、白芍的区分方法,进而考证《伤寒杂病论》中所用芍药的类别。在《本草经集注》成书之前的中医古籍中未有赤芍、白芍之分,至清代主要根据植物的根、皮、花的颜色区分,现代中药学主要根据是否去皮来区分。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无去皮要求的芍药应为现代的赤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