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M油田经过较长时间的注水开发后,部分注水井出现了注水压力升高的现象,且经过常规酸化解堵措施后,有效期较短,因此,需要研究更加高效合理的解堵增注措施以满足该油田注水开发的需要。通过对M油田注水井堵塞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该油田注入水和地层水中均含有较多的成垢离子,在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容易结无机垢对储层造成堵塞,另外,注入水中悬浮物含量和含油量较高,容易对注水井造成固相颗粒堵塞和原油乳化堵塞。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水和地层水混合结垢对储层天然岩心的渗透率损害率可以达到45%以上,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对岩心的渗透率损害率达到35%以上,而注入水中原油乳化对岩心的渗透率损害率达到30%以上。解堵增注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高效复合解堵增注液能够有效解除M油田储层段天然岩心的堵塞损害现象,达到良好的降压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南梁长4+5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地层伤害机理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电镜扫描、铸体薄片、共聚焦成像、XRD等实验方法,分析了水驱前后储层岩心的孔隙结构及岩石组成,明确注水开发对储层孔隙特征的影响,通过注入水与地层水矿化度与物质含量对比,分析注水过程的潜在伤害、岩心渗透率的实时变化规律,总结地层结垢堵塞机理。结果认为:南梁长4+5油藏注水地层伤害机理主要为注入水、地层水、储层的不配伍引发的盐敏、结垢,以及注入水水质较差引起的储层机械杂质堵塞。该研究成果为低渗透油藏注水伤害机理认识提供了方法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高波  王勇  李冰  何伟  张旭东 《海洋石油》2010,30(1):76-80
在储层特征分析和污水水质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渤西油田污水回注的室内评价研究。通过计算机预测、静态结垢实验和动态结垢实验对污水与地层水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水与地层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结垢。污水与储层岩石配伍性实验结果表明,污水对储层渗透率存在一定的损害。损害的机理可归结为水敏、固相颗粒堵塞等。进行储层保护的化学方法研究,通过室内评价实验,优选了黏土稳定剂和防垢剂,并推荐了加药浓度。  相似文献   

4.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注水量的不断增加,部分井存在注水压力高、吸水指数低、注水见效慢、不能达到配注要求等问题,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通过对冀东油田南堡1-5区注入水、地层产出水进行水质分析,并采用室内模拟实验与结垢趋势预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评价注入水与采出水、储层的相容性。静态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南堡油田1-5区注入水和采出水按任意比例混配后,在20℃下不会生成垢,但在90℃下均有碳酸钙垢产生。通过动态相容性实验发现,注入水与储层、采出水不相容,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堵塞,均会导致岩心渗透率不同程度的下降。针对冀东油田南堡1-5区注入水的相容性情况,提出改善措施,以提高注水能力,保持油田注采平衡。  相似文献   

5.
针对商河油田商二区注水并储层注入能力下降问题.通过室内静态评价实验以及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该油田注入水与储层的配伍性。结果表明:商二区储层注入水与地层水混合后有结垢趋势.注入水与储层原油配伍性较好,与储层岩石接触后无粘土膨胀现象;注入水水质指标中细菌含量、固体颗粒含量较大,引起渗透率下降,建议油田在注水过程中加强防垢措施,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6.
注入水与地层水混合后产生的盐类沉淀(特别是CaSO_4)不仅会堵塞储层的孔隙、降低储层渗透率、减少油气产量,还会对注入和生产设备造成损害。文章针对油田注水工艺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现场采集的岩心、地层水以及配制的不同矿化度的注入水为基础进行了岩心驱替实验,记录了不同温度、注入水体积条件下的实验数据,计算了岩心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含纳米SiO_2颗粒的注入水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对比添加纳米SiO_2前后岩心的渗透率计算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纳米SiO_2在减少CaSO_4沉淀和保护储层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防止CaSO_4沉淀对储层的损害。在40℃条件下,未添加纳米SiO_2时1~#注入水的平均相对渗透率仅为0. 261,添加纳米SiO_2后上升至0. 92。在25℃~40℃范围内,岩心的渗透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0℃~80℃范围内,岩心的渗透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油田注入水无机垢结垢趋势预测是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之一。针对胜利纯化油田纯2块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压力升高的问题,对纯2块注入水结垢问题进行了理论预测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纯2块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较差,注入水中钙、镁离子被地层岩心吸附或在地层中结垢现象严重,是造成注水压力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在处理后的注入水中加入Ca2+、Mg2+稳定剂,减少其在地层的吸附或使其不在地层结垢,从而减轻地层堵塞。纯2块注入水结垢理论预测与试验研究@盛国富  相似文献   

8.
低渗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渗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的关键是保护孔喉.以张天渠低渗油田为例,对储层敏感性和注入水水质进行评价,对储层伤害的内部潜在因素和外部诱发因素进行分析,诊断出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有水敏、速敏,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堵塞及结垢堵塞,同时存在细菌堵塞、腐蚀物堵塞的可能.根据储层堵塞伤害原因,选择综合保护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渤中25-1/S油田储层敏感性、注入水质及注入水与地层水混合结垢等伤害因素分析、评价,查找出注入水水质超标、注入水与地层水混合结垢、储层敏感性、悬浮固相及油污、注水管线腐蚀等是引起渤中25-1/S油田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原因,对于更好地解决其注水堵塞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渤海油田注水井压力上升快、堵塞频繁等问题,通过对注入水水质分析及固相颗粒粒径分析,并结合物模实验详细研究了低渗储层注水井堵塞因素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平均粒径大于2μm)是造成储层堵塞的主要原因;低渗、特低渗透储层岩心的渗透率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及固相颗粒的含量和平均粒径增大而不断减小,伤害程度不断增大;固相颗粒对特低渗透岩心的伤害程度大于低渗透岩心。  相似文献   

11.
河86地区生物灰岩油藏注水水源评价及储层伤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功联 《特种油气藏》2004,11(5):96-100
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和水质对地层的伤害是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因素。在五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垢趋势计算、室内流动实验对河86生物灰岩油藏注水水源进行了系统评价;通过膜滤实验、岩心堵塞实验、细菌堵塞实验等对注水水质控制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郝现联合站、史南联合站污水经处理后是理想的注水水源,并给出了主要水质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2.
BH油田储层黏土矿物构成分析及储层敏感性实验表明,BH油田储层伤害类型主要为外来固相颗粒堵塞及油井结垢,要求各种入井流体(完井液、压井液、射孔液)必须为无固相或低固相流体,且流体滤失或漏失量低、与地层及地层流体配伍好。对BH油田在用各种完井液、压井液或射孔液使用效果及对储层保护效果分析表明,BH油田大批量使用的完井液(聚磺钻井液+2%(w)-3%(w)油溶性暂堵剂)可满足储层保护需要,所用压井液或射孔液应以清水+0.5%(w)-1%(w)黏土稳定剂+0.2%(w)增稠剂为主,当地层压力系数〈1时,可加入1%(w)-3%(w)的油溶性暂堵剂防止压井液向地层大量漏失。  相似文献   

13.
樊家油田樊4块水源水与储层配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选适合樊家油田樊4块储层的注水水源,室内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流动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对明化镇组水和东营组水2种水源水与储层的配伍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樊4块的2种水源水与储层均不配伍,均存在结垢伤害,垢物成分主要为碳酸盐,明化镇组水源水对储层的主要伤害类型为强水敏伤害,东营组水源水对储层的主要伤害类型为中等水敏伤害和悬浮颗粒的堵塞。比较2种水源水对樊4块储层的伤害程度,东营组水对储层的伤害相对较轻,可以优选作为樊4块储层的注水水源。  相似文献   

14.
结垢是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 Lauglier的结垢指数法和Skilman 等人的热力学溶解度法,分别预测了绥中 36-1油田的CaCO_3 和CaSO-4 结垢趋势,并通过室内岩芯动态结垢试验,研究了绥中36-1油田模拟注入水与地层水相混时对岩芯渗透率的伤害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新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储层损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低渗透储层由于其特殊的孔喉特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对外来流体的悬浮物含量与结垢性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如何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降低储层损害与有效保护储层孔喉成为高效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关键。以新疆油田某区块为例,通过储层敏感性评价与注入水结垢分析,明确了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损害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块储层具有中等偏强的水敏、较强的盐敏以及中等偏强的碱敏性损害;混合注入水容易产生以Ca2+为主的不溶性结垢,导致堵塞注水管线及储层孔喉。因此,超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储层保护措施,更要严格控制注入水水质,从而有效地保护储层,为长期高效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商河油田注入水进行了水质及垢样试验分析;应用溶度积和电离平衡常数理论,建立了5种类型垢的预测模型;应用自行开发的结垢预测软件,对商河油田四净站来水进行了结垢趋势预测;采用岩心驱替试验评价了商河油田注入水结垢对地层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商河油田注入水结垢趋势严重,以CaCO3垢为主,对地层存在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殷艳玲 《油田化学》2013,30(4):594-596
针对油田水结垢问题,利用室内水质静态分析及岩心流动实验,对水质结垢趋势、垢物成份及结垢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垢物以氢氧化铁、碳酸钡、碳酸钙为主,并含有少量碳酸镁;静态结垢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率达9.6%;动态结垢对岩心的伤害率可达34.3%,铁离子沉淀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率达56.7%。因此,水源水进入地层前,必须进行水源水与储层的配伍性实验研究,以建立相应的油层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储层伤害,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地层水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地层水中离子的富集或亏损程度,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太原 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地层水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水受沉积环境、水-岩相 互作用、流体混合作用及蒸发浓缩作用共同控制,各层系地层水均具有富Br -,Ca 2+ ,Sr 2+ ,贫Mg 2+ ,略微贫 Na + 的特点;下石盒子组Br - 的富集及各层系地层水化学特征的相似性共同表明了地层水混合作用的存 在;煤系酸性地层水对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堤油田桩11块是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长堤断裂带东侧的一个自西向东倾斜的鼻状构造,其馆下段(馆下22和馆下31)为油藏主力含油小层,油水关系复杂,存在"水高油低"现象。文中利用岩心、测井及多种分析测试资料,通过综合研究认为,桩11块馆下段油藏的油水分布主要受控于该油藏成藏期的油气充注量与储层砂体微型构造形态的共同作用,同时还与区域性分布的优质盖层(隔层)等因素有关。通过分析该油藏的动态形成过程,建立了高孔高渗砂岩油藏复杂油水关系动态形成模式,为分析复杂条件下砂体的油水分布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