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王书秀  王琪  安晓蕾  杨志红  骆莉 《河北医药》2013,(23):3584-3585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吞咽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73例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8例采用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35例采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并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评分(8.0±1.9)分和(6.0±1.7)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4±1.6)分和(4.5±1.5)分,且观察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常规药物治疗联合个性化分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分别给予2组患者吸氧、降血压、血糖水平控制、脱水、神经营养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摄入等对症支持治疗和阿司匹林、肝素钠注射液、尿激酶及抗生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个性化系统性的分级护理,使用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评估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9个月后生存质量调查得分为(196.8±14.1)分高于对照组的(151.4±12.5)分,观察组患者在自理能力、社会活动、思维能力、上肢功能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及时地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身体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行相应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个性化护理干预项目。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症状水平、康复质量、康复期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心理症状焦虑和抑郁评分观察组分别为[(2.19±0.43)分]和[(2.19±0.47)分]均低于对照组[(2.85±0.63)分]和[(2.76±0.39)分];康复质量:运动、感觉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观察组分别为[(38.05±5.30)分]、[(93.03±6.56)分]和[(53.26±13.06)分]均高于对照组[(29.03±4.59)分]、[(84.66±7.60)分]和[(41.12±11.95)分];康复期生活质量与护理服务满意度观察组[(73.39±12.05)分]、[(85.94±6.6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Ⅸ63.20±11.4)分]、[(73.40±14.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恢复水平及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患者心理症状水平,改善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常规护理及康复护理干预并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入院时观察组的生理评分(45.3±8.1)分,较对照组(45.0±7.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入院时观察组的心理评分(50.8±11.4)分,较对照组(50.1±12.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入院时观察组的社会评分(47.8±10.8)分,较对照组(48.3±8.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入院时观察组的社会评分(48.0±6.5)分,较对照组(48.3±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的生理评分(65.4±7.5)分,较对照组(53.8±6.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的心理评分(69.9±8.5)分,较对照组(58.9±7.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的社会评分(68.3±5.7)分,较对照组(57.7±6.4)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的环境评分(58.9±7.7)分,较对照组(55.5±4.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在入院后1 d内,住院2周后分别进行调查,发现两组患者住院2周后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入院后1 d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住院2周后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入院时,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的平均值为(50.3±9.4)分,较对照组(49.2±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入院时指数评分大于60分(即生活能够自理)的比例为2例,占6.7%,较对照组能够生活自理的比例,3例,占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早期康复干预2周后,观察组的Barthel 指数评分的平均值为(80.3±1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3±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的患者能够生活自理的比例(Barthel 指数评分>60分)28例,占93.3%,较对照组19例,占63.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10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均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收集之前未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Fugl-Meyer法、巴氏指数( barthel index )法分别对两组康复训练及治疗前后患者瘫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巴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3.24、2.26,P>0.05);但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在治疗后1、3及6个月后的Fugl-Meyer评分分别为(60.1±22.9)分、(72.4±24.3)分及(83.6±26.6)分,巴氏指数分别为(60.1±22.9)、(82.6±24.3)及(90.1±26.7),均优于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t=12.07、11.45、10.35,均P<0.05)及巴氏指数评分(t=12.21、12.36、12.65,均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降低致残率,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夏旦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137-1138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方法120例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70例),两组均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生命体征护理、氧疗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护患沟通、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观察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5.6±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2±2.0)分(t=6.012,P〈0.01)。结论对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健康教育等,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知信行模式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康复训练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5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75例。2组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知信行新模式护理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93.3%(P<0.05)。治疗前2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康复训练期采用知信行护理模式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改善了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陈宪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29-130,133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运用Orem自理模式给予指导并贯穿于常规康复护理中,比较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Fud—Meyer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入院4周后,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Orem自理模式运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87.9±1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88.7±18.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8.1±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认知功能训练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介入认知功能训练,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水平、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后1、2、3周,两组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2、3周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定向能力、专注度、语言能力、计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认知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黄亚萍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16-117,1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总有效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预防继发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继发性障碍.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81.55±23.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42±24.74),NIHSS评分(7.48±4.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40±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继发性障碍并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辅助药物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继发障碍的预防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血管认知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共9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3)。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和基本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上给予多奈哌齐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459,P=0.016),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459,P=0.016),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067,P=0.024)。结论早期多奈哌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进程,提高患者的MMSE、ADL评分,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院时(28.5±13.6)分,入院1月时(52.5±12.5)分;对照组入院时(29.2±12.9)分。入院1月时(40.5±11.9)分。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在病后1月时均较入院时有明显的提高(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脱水及营养神经系统药物治疗、心理训练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方面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观察2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NIHSS、MMSE、Barthel均较治疗前好转,且观察组NIHSS、Barthel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脑血管疾病合并精神障碍,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要照顾者的护理培训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对脑卒中主要照顾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培训和指导,对照组按神内科常规护理指导。结果实施护理培训后观察组主要照顾者护理知识考核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测定变化:两组干预前比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培训结束3月后两组评分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要照顾者的护理培训,可提高脑卒中照顾者护理技能,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了连续的护理,促进脑卒中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护理前的Fugl-Meyer、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Fugl-Meyer、BI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护理后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对肢体运动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肖衍虎  康伟  郭莉萍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22-123,126
目的 评价早期针灸治疗结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7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给予功能训练;观察组3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针灸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为(22.5±3.4)分,对照组为(28.1±6.2)分,两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评分为(77.9±6.7)分,对照组为(70.3±3.2)分,两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针灸治疗结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