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方法50例临床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对其进行MR的T1WI、T2WI、DWI及FLAIR序列检查,观察皮层及皮层下白质、深部白质、基底节及丘脑、脑室及脑外间隙等部位。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MRI的T1WI及FLAIR序列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T2WI(P<0.05),DWI序列可早期发现部分病变;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早期Apgar评分与MRI脑白质损伤影像分级有一定相关性,但非绝对相关。结论MRI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有高度的敏感性,运用不同的MR序列可提高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检出率;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预后须从临床与MR表现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电图(EEG)联合MR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缺血缺氧性脑病足月患儿和健康足月新生儿各42例,按照是否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脑部MRI动脉自旋标记扫描和振幅整合EEG(aEEG)检查,随访6个月,记录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儿aEEG异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儿基底节区和丘脑呈高灌注状态,额叶呈低灌注状态;(3)正常aEEG新生儿中,观察组患儿丘脑核基底节区灌注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4)aEEG正常和中度异常新生儿中,不良预后患儿丘脑和基底节区灌注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儿。结论:EEG联合头颅MRI能够显著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的敏感性,对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床旁视频aEEG监测与DQ评分及MRI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到2020年3月诊断的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入组后进行aEEG监测以及MRI检测,28w后进行DQ评分,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床旁视频aEEG监测与DQ评分及MRI的一致性以及相关性,比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床旁视频aEEG监测与DQ评分、MRI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aEEG诊断与MRI的诊断一致性较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Kappa=45.600,P0.05);aEEG诊断与DQ量表诊断一致性较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Kappa=29.310,P0.05),通过对相关性分析,患儿的aEEG诊断与DQ量表诊断、MRI呈现正相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r=0.339,0.442,P0.05);通过对患儿的aEEG诊断、DQ量表评价与MRI的诊断效能比较,aEEG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DQ量表评价与MRI的诊断。结论 aEEG诊断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DQ量表评价与MRI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新的治疗方法,观察脑苷肌肽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疗效。方法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在对症、支持及胞二磷胆碱等治疗的基础上将脑苷肌肽注射液6ml加入10%GS20~30ml中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治疗组NBNA/〉35分:第7、14天分别为25(48.9%)、38(84.4%)例,对照组16(25%)、33(63.9%)例,2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脑苷肌肽注射液,对HIE有治疗作用,能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神经行为能力,从而有助于其预后。治疗中未见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脐血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早期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及协助HIE分度,估计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20例足月儿,出生后1分钟Apgar〉9分的新生儿为对照组,32例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为病例组,生后立即收集脐血,检测CK-BB及NSE值。结果新生儿HIE组脐血CK-BB及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且和HIE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组脐血CK-BB及NS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CK-BB,NSE水平变化可作为反映早期脑损伤的生化指标。协助HIE分度,估计预后,进行早期干预,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HIE新生儿与20例正常分娩新生儿进行BAEP检查并分析比较。结果:22例HIE新生儿中BAEP异常16例,异常率73%,经治疗后复查,仍有3例仍然异常。结论:对HIE新生儿进行BAEP检测,可了解患儿的外周听神经和脑干功能活动的变化,对于指导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也是评定患儿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确诊为HIE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HIE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亚组。所有患儿在生后第1天行aEEG检查,生后第3天行MRI检查。结果1.aEEG与HIE临床分度存在强正相关(r=0.843,P〈0.01)。2.aEEG与MRI存在强正相关(r=0.823,P〈0.01)。结论aEEG与HIE临床分度及MRI均具有极好的相关性,可以早期协助诊断HIE,指导早期用药干预治疗,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儿童致残率,最终对提高儿童生命质量和我国人口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尿酸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评估预后。方法对23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及82例正常足月儿(均为生后12h内),入院后予立即采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尿酸。结果(1)23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尿酸均高于对照组,且病情越重,尿酸越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血清尿酸与对照组和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密切相关,脑损伤程度越重,其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3年1月~2003年1月的10年间在闽东医院儿科住院的40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的临床分度、分娩史、CT影像学表现和部分病例的酶学检查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HIE患儿的酶学检查异常升高,有异常分娩史及临床重度HIE的患儿预后较差。结论 (1)异常分娩史是HIE发病的主要原因,(2)异常分娩史、临床HIE分度及酶学改变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3)CT影像学检查不能作为预后判断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10.
脑电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入院后首次描记尽量于生后1w内进行,异常者于14d、28d、3月、6月复查,并随访1年。结果脑电图异常率71.7%(43/60)脑电图改变轻重与临床分型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睡眠结构异常、成熟延迟、正常背景活动上的阵发性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背景活动持续异常,包括电静息、低电压、爆发—抑制、弥漫性δ波、单一节律放电等。随诊35例,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7例,多为脑电图表现重度异常,且2w后持续异常者。结论脑电图异常情况与临床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呈正相关,新生儿EEG作为H IE早期预后判断的一种有效、方便的重要检查手段。尤其是背景活动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背景活动抑制且持续异常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协助诊断胆红素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对本院1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行头颅MRI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胆红素血症14例中,有胆红素脑病早期临床表现的5例,有痉挛期临床表现的1例,MRI异常者有5例(去除可疑1例),均显示双侧苍白球T1WI信号及T2-FLAIR(抑水系列)呈对称性高信号,在T2WI呈正常信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有7例。结论 MRI能为早期高胆红素脑病提供客观指标,尤其对临床可疑病例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新生儿及小婴儿髋关节DDH筛查、诊疗中的实用价值。方法超声检查424例年龄在出生后2天~生后100天的新生儿及小婴儿髋关节,应用Graf法测量α、β角。结果424例新生儿及小婴儿,共检查髋关节848个。其中髋关节不稳定1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出生30-100天复查结果;髋关节不稳定的12例中,有9例复查恢复正常;3个髋关节转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发育不良的3例转化为髋关节趋于稳定。结论高频超声能够对婴幼儿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早期筛查并追踪随访,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尿α1-微球蛋白(α1-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作为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早期肾功能损害指标的价值。方法将我院50例HIE患儿分为轻、重两度,收集入院时的尿液,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尿α1-MG,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测定法(ELISA)测定尿RBP含量,与25例正常新生儿尿液指标进行对比来探讨二者在评价肾功能损害中的价值;同时将轻、重度HIE患儿各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7天为1个疗程,检测尿液中各指标的变化情况来探讨丹参的治疗作用机制。结果HIE患儿尿α1-MG、RBP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而且随着窒息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早期应用丹参注射剂治疗后,各项指标与非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检测尿α1-MG、RBP在反映肾功能旱期损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丹参可以促进窒息后肾损害的功能恢复,减轻肾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变化在新生儿窒息后肾小管损伤中的意义并分析影响窒息新生儿肾小管功能恢复的可能因素。方法①对13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和48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对照组)在生后1、7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尿RBP。②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以生后7天尿RBP水平是否正常将132例窒息新生儿分为两组,63例d7尿RBP异常(即肾小管功能未恢复)者作为异常组,69例d7尿RBP正常(正常组)作为对照。设计问卷调查表,收集有关母亲妊娠、分娩及新生儿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生后d1与对照组相比,窒息组尿RBP值显著升高(P〈0.001)。②重度窒息组尿RBP7值与对照组和轻度窒息组均有差异(P〈0.05)。③在17项单因素分析中,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为胎儿宫内窘迫、脐带异常、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均为危险因素。结论①窒息新生儿尿RBP值增高。②对窒息新生儿即使无临床表现也监测肾功能,特别是重度窒息需7天甚至更长的肾功能随访。③因素调查表明,窒息后肾小管功能的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产程缺氧,要加强围产保健,避免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筛查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保定市近几年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的发病率,并对确诊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以2005年1月~2008年7月间保定市区及部分县、乡出生的新生儿为对象,出生3天后,采集足跟血滴于S&903S型号滤纸上,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DELFIA),通过测定滤纸干血片中的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的含量进行先天性甲低筛查;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FT3、FT4、T3 T4和鸭H的含量进行确诊;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L—T4)给予治疗。初始剂量为8—10ug/kg·d,顿服,维持剂量以无用药过量临床症状且FT4在正常范围之上限为剂量标准,定期随访,进行体格、智能发育、骨龄生长发育情况及血清FT3、FT4、T3 T4和TSH含量的测定。结果2005年1月~2008年7月共筛查146219人,确诊先天性甲低44人,其中暂时性甲低2人,发病率为0.30‰(1/3333)。确诊患儿(赊3人到外院进行治疗,1人治疗过程中拒绝随访外)治疗1个月后,血清FT4恢复正常36人,50天内恢复正常4人,体格和智能发育均在正常范围内,骨龄发育基本正常。结论新生儿筛查是早发现先天性甲低的重要手段,而且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患儿体格及智能严重受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诊断和治疗的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重症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1例,水肿型胰腺炎6例。7例均痊愈,5例剖宫产新生儿成活,足月儿4例,早产儿2例,1例死胎。结论及时迅速诊断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并合理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变化在新生儿窒息后肾小管损伤中的意义及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尿RBP值随日龄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对13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67例,重度窒息65例)和48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对照组)在生后1、3、7、10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尿RBP。结果①生后d.与对照组相比,窒息组尿RBP值显著升高(P〈0.001)。②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别之间存在差异(P〈0.01),进一步用SNK检验,得出两两间的差异均有意义(P〈0.05)。③不同日龄3组新生儿尿RBP值变化的趋势不同(P〈0.01)。④重度窒息组尿RBP,、RBP,。值与对照组和轻度窒息组均有差异(P〈0.05)。结论①生后7天内新生儿肾小管功能发育不完善。对窒息新生儿应监测肾功能,特别是重度窒息需7—10天以上的肾功能随访。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呼吸暂停临床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儿内科2000年10月~2006年11月收治的156例新生儿呼吸暂停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114例,足月儿和过期产儿发生呼吸暂停42例,早产儿占73.1%,足月儿和过期产儿占26.9%。体重〈1500g的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明显增高。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每天10次以上的病例数明显多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持续3天以上的病例数明显多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早产儿在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中,出生后0~7天早产儿由于非感染因素发生呼吸暂停明显高于由于感染因素发生呼吸暂停,出生后≥8天早产儿由于感染因素发生呼吸暂停明显高于由于非感染因素发生呼吸暂停。结论对发生呼吸暂停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应作重点监护,及时治疗,以降低死亡率,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放射性脑病(REP)发生的高危因素和MRI在RE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106例RE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时间、照射疗程和剂量与MRI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 REP发病时间多集中在首次放疗后1~5年,射野上界在OM线上〉2.5cm者及生物效应剂量(BED)〉139Gy者易发生REP;15.09%的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时,MRI检查提示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对病人采取合理配比照射区域和次数可减少REP的发生,MRI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R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