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在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原苏州戏曲博物馆)的丰富藏品中,有一册薄薄的剪报簿,浅灰色封面上用毛笔横书:"穆藕初先生派遣留学纪念册蔡元培题".这本业已发黄、并不显眼的小册子,却由蔡元培先生亲手制成,历经86年岁月沧桑,弥足珍贵.它原先的收藏者是著名实业家穆藕初的长子穆伯华.纪念册于上世纪80年代跟一批捐赠的穆藕初昆曲史料及文物一起留在了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尝见一些不懂昆曲的好好先生,听说昆剧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了,刚看了几场昆剧,就莫名其妙地瞎叫好。认真读《中国昆曲艺术》一书,至少不会成为那种盲目叫好的痴人。  相似文献   

3.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既包括可见的遗留部分,也包括不可见的遗失部分,只有当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探知"非遗"的整体。这一显隐二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与保护"非遗"时兼顾可见与不可见的两个方面。《大将军韩信》是浙江省昆剧团推出的新编昆剧,在昆曲艺术的可见方面,该剧大致遵循了昆曲的传统范式;但在昆曲艺术的不可见方面,该剧呈现出的话剧化倾向使昆曲艺术自身特质被弱化与遮蔽。这种情况在当代昆曲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对此若不加以重视,恐有导致昆曲艺术隐性失传之虞。  相似文献   

4.
正穆藕初(1876-1943),上海县人。早年赴美留学,学习纺织与科学管理,归国后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工厂适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他投身实业,先后创办德大、厚生、豫丰三家新式纱厂成立华商纱布交易、上海中华劝工银行等企业,有"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和"棉纱大王"之称。在文化上,穆藕初对我国的传统书画和昆曲情有独钟。1920年,他通过画家冯超然介绍,拜"江南曲圣"俞粟庐为师学习昆曲,他从昆曲艺术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这古老艺术的前途深深担忧。时值"五四运动"风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6,(9):79-79
由话剧导演田沁鑫执导、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昆剧《1699·桃花扇》,将在北京首演。田沁鑫新导的《桃花扇》是名符其实的“青春版”,全部演员的年龄和剧中角色相仿,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据田沁鑫介绍,这一版《桃花扇》再现了昆曲的和谐之美。为了恢复原版的风貌,剧组曾赴上海、苏州、浙江各地寻找散落的曲谱。在改编上,田沁鑫只根据孔尚任原作,依照演出节奏进行了删节,没有新编和改动。而且,他还基本恢复了300年前文武并重的演出规模,舞台设计也非常考究,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南都繁会图》首次全景亮相;康熙年间的曲谱、昆曲大师俞…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12,(4):36
近日,中国昆曲博物馆将《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捐赠给江苏省苏州市档案局(馆)。该书共计10函100册,收录包括《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浣纱记》《琵琶记》《荆钗记》等在内的昆剧77本、904折其中未刊印的就有200余出,其中不乏孤  相似文献   

7.
清丽婉转,余音袅袅依旧;满堂生辉,万众翘首不再。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从元、明时代逶迤而来,行至今日已是“步履蹒跚”。“步履蹒跚”的“百戏之祖”以昆曲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与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而中国昆曲是现今惟一还保留完整演  相似文献   

8.
正雷子文,男,汉族。国家一级演员,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一届全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奖等多个重大奖项获得者,曾任湖南省昆剧团团长、党支部书记、中国昆剧研究会常务理事、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1943年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定里村,1957年入嘉禾昆曲学员训练班(以下简称"昆训班")学习,工净行,师从萧剑昆~((1))、彭昇兰等湘昆名师。1961年后又相继师从北昆花脸名家侯玉山,南昆名师沈传锟、邵传镛。擅演的代表剧目有《相梁刺梁》《嫁妹》《花荡》等几十部,其中尤以《醉打山门》(又叫《山门》)最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10,(6):1-1
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9日在上海图书馆开讲昆曲《牡丹亭》、《玉簪记》,吸引了大批上海观众及台商妇女,现场人气火爆,座无虚席。终身担任昆曲志工的白先勇说,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资产,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落了,非常可惜,他希望有一天能够让昆曲重生,恢复“大汉天声”。白先勇并且以“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来形容昆曲的重生,获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0.
钱永平 《文化遗产》2008,(4):154-156
2008年10月11日至1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开平市召开,这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来自大陆各省区及宝岛台湾的学者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11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一、传统戏剧研究(一)昆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吴新雷在会议开场报告《当今昆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宏观考量———以“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和“上昆”全景式<长生殿>为例》追溯历史,着眼当下,对经典昆曲《牡丹亭》和《长生殿》近年来上座率高的原因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两部昆曲一方面活态展示了传统昆艺的演唱魅力与深厚底蕴,另一方面融入了现代剧场新的艺术元素,做到了古典与时尚,昆曲美学与现代剧场相结合,适应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宋俊华《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对比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和白先勇改编《牡丹亭》的不同理念与时代背景,反思文人如何利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对于审思当下的“经典热”以及揭示我国戏剧发展中的文化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雷碧玮的《物质与非物质之吊诡:昆曲在海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