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温毒”一词属温病学的基本概念,《温病学大辞典》把温毒归为中医病名,定义为“温病之一,因外感温热时毒而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多见高热、头痛、头面肿痛、咽喉肿痛、斑疹等,并呈急性流行性”。笔者认为,温毒既是病名概念,也是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温毒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问:烂喉痧初起之治疗要点是什么? 答:烂喉(?)痧是由温热毒邪所引起的一种温毒疾患,多发于冬春暴暖之际。园其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故亦称“疫喉痧”、“风毒喉痧”、“温毒喉痧”等。现代医学之“猩红热”,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14.大头瘟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外感热病。刘河间称本病为“大头病”,张景岳称为“虾膜瘟”,俞根初称为“大头风”,吴鞠通将本病称为“温毒”。风热时毒:是在温暖多风的春季及应寒反暖的冬季,产生的一种易引起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的致病因素。 15.烂喉痧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而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  相似文献   

4.
民间方大黄加米醋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炎有痄腮、腮肿、温毒发颐等病名.本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其临床主要特征,可并发睾丸肿痛.本院自1995年至1999年6月收集门诊病例100例,单纯应用大黄加米醋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九、增损双解散功用:解表清里,败毒通下。主治:温毒流注无所不至,上干则头痛、目眩、耳聋,下流则腰痛、足痛足肿;注于皮肤则斑疹疮疡,壅于肠胃则毒利脓血;伤于阳明则腮脸肿痛,结于太阴则腹满呕吐;结于少阴则喉痹咽痛,结于厥阴则舌卷囊缩。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幼童及学龄儿童,成人患者间亦有之。本病的发病季节、部位及病程等与祖国医学所称之“天行时气”、“温毒发颐”——痄腮颇相近似。如时病论:“温毒者,由于冬令过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外科正宗:  相似文献   

7.
<正> 流行性腮腺炎乃现代医学之病名,属祖国医学的痄腮、痄腮毒、腮肿、温毒发颐等范畴。本病一般治法均以疏风,解毒,软坚为主。笔者近几年来,从肝胆分型论治,颇获效验,今分述如下:一、邪热入胆,雍阻脉络型腮腺位于少阳胆经循行所过之处,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风温时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胆经,雍阻少阳脉  相似文献   

8.
牛黄解毒片致不良反应3例274800山东省梁山县医院侯兰芝274800山东省梁山县药检所王阳奎牛黄解毒片由牛黄、雄黄、黄柏等16味中药组成,为清热解毒药,用于温毒内热、头目眩晕、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疾病的治疗。由于该药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紫癜属于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特点除紫癜外尚有皮疹及浮肿,常伴有腹痛、关节肿痛及肾炎等症状。本病的发生系内蕴湿热,外感毒邪,伤及血分,追血妄行,外溢肌肤所致;若毒邪内侵、伤及肠络则腹痛便血;流注关节则肿痛;损及肾脏则尿血。治宜凉血活血,利湿解毒。常用方药为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发热和腮腺肿痛为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又名“痄腮”、“风温时毒”、“虾蟆瘟”、“温毒”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较多,发病可呈散发或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此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胰腺炎、心肌炎等重症。因此,护理工作不容忽视。笔者给合近年来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如下。1 一般调护1.1 休息:按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1.2 发热护理:如体温升高39℃以上,针刺大椎、曲池、合谷,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以泻热势;如无恶寒可用物理…  相似文献   

11.
浅谈清法合茶树根合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且以频发性早搏多见,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本病急性发作期一般与六淫外邪有密切关系。温热邪毒从口鼻而入,由卫入营,热伤心肌,邪毒侵入心脉,邪滞不去,损伤心之气血,气血失调,心律因而紊乱。虽未见神昏谵语之候,但可见热毒壅盛、心气营阴耗损之证,如咽喉肿痛、发热,舌绛而干,脉细数、结代等。慢性期为余热未净,营阴耗损,反复感染,经久难愈。因此,对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的治疗,不论急性期或慢性期,应从温热邪毒着眼,不忽视“病毒”因素,运用清法突出清心凉营解毒,常获速效佳效。 茶树根合剂由…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原因是特异性温毒,其具有潜藏感染的特点,临床症状常见假象,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线贯穿于病程始终。现就拙见介绍如下。1病因为特异性温毒对于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有认为是风热者,亦有认为是风湿及温毒者。如果我们从临床角度去剖析一下就可看出,用这些病因来解释本病的发生似有不妥。因为风热之邪引起的热降心包证,其病理为痰热阻闭心之包络,症状为壮热、神昏、舌霆、肢厥等,病变部位在心之窍络而不在心肌,症状亦相差甚远;反之,引起心肌炎的病邪很少出现此种…  相似文献   

13.
常春  李悦  常淑枫 《新中医》2019,51(9):39-42
目的: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吴鞠通辨治温毒临证经验,为临床诊治温毒及类似病证提供参考。方法:将《吴鞠通医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温毒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库V2.5系统,并进行药物频次、症状频次及用药模式的数据挖掘。结果:符合条件的温毒病例共21例,所载温毒病例多在1833年、1804年和1828年,其运气形势与"火、风、燥"相关。共出现症状54个,包括谵语、口渴、思凉饮、面赤、不大便、肢厥、身痛、颊肿、喉肿痛、瘰疬、脉伏、潮热等。共出现中药64味,主要有玄参、生石膏、麦冬、生地黄、桔梗、金银花、连翘、芦根、人中黄、炙甘草、牛蒡子、知母、马勃、牡丹皮等。结论:吴鞠通辨证治疗温毒遵循运气形势,其临证经验值得在临床类似病证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马钱子饮片     
正炮制:生马钱子除去杂质。性味:苦,温;有大毒。归经:归肝、脾经。功能: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主治: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用法与用量: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注意:孕妇禁用;不宜多服久服及生用;运动员慎用;有毒成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  相似文献   

15.
曹雨诞  张丽  杨梅  丁安伟 《中草药》2007,38(12):1827-1829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山东。荆芥最早以“假苏”一名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荆芥之名始载于《吴普本草》。荆芥性温、味辛,亦有人认为其性平或凉;其生品具有祛风解表,宣毒透疹,散瘀止血之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咽喉肿痛、头痛、风疹、麻疹、疮疡初起等多种皮肤病。荆芥穗饮片效用同荆芥,唯发散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狐惑病,与现代医学的眼、口、生殖器综合症即白塞氏综合症很相似,在祖国医学属疑难杂症。现将笔者治疗狐惑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本病病因《金匮要略》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日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子阴为狐。”《千金方》曰:“狐惑由温毒使然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湿热内蕴、化火成毒、热毒上熏口与眼,则口、舌、咽、眼部溃  相似文献   

17.
沈乐 《光明中医》2006,21(4):14-14
痤疮祖国医学称为"粉刺"、"面皰",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认为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毒邪而发病.本病是一种多基因性遗传性皮肤病,与毛囊皮脂腺分泌有关.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雄激素分泌亢进,毛囊口角化和皮脂分泌增加,加之湿热毒邪的作用,更使皮脂中游离脂肪酸、脂肪酶活跃,反过来双刺激毛囊而使痤疮加重.  相似文献   

18.
一、概说温毒是由疫疠毒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本病发病急骤,初起除可见表证外,多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破糜烂等症状为特征。若感邪后即见发热恶寒,头面红肿疼痛者称为大头瘟(如颜面丹毒等);若感邪后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疒丹)痧显现者,称为烂喉痧(如猩红热)。其他缠喉风(如白喉)、痄腮(如流行性腮腺炎)等已分别在喂科和儿科作了专门论述,故本章仅介绍大头瘟和烂喉痧的因证脉治。  相似文献   

19.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辨治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AP)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皮肤紫癜,同时伴有腹痛、关节肿痛、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中医学"肌衄"、"发斑"、"斑毒"等范畴.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治川崎病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英杰  王彩凤 《中医杂志》2000,41(11):655-656
川崎病,即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近年来,我科用中药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该病临床辨治体会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本病以急性发热出疹、杨梅舌为主要临床表现,用治温病之方药辨治常获疗效,似可认定本病病因为外感温热邪毒。邪毒自口鼻皮毛而入,邪束于外,毒陷于内,正气与之抗争,故现发热;邪毒蕴于肌胰,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肤粘膜见痧疹潮红肿胀,毒入血分则痧疹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