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莱芜市疾病监测点1986年居民死亡率为6.98‰,男性为7.04‰,女性为6.93‰。死因位次前六位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心脏病死亡以肺心病、冠心病占多数(81.44%);肿瘤死亡以胃癌、肝癌为主,占73.81%。居民期望寿命男性为66.28岁、女性为69.53岁。  相似文献   

2.
用特定死因寿命表方法分析了中国1993年城市年龄别死因死亡率。结果显示,一个活到45岁的人最终死于恶性肿瘤的概率是0.17814,心脏病是0.16673,脑血管病是0.23600,呼吸系病是0.21349,消化系病是0.03333,损伤和中毒是0.03424。  相似文献   

3.
用特定死因寿命表方法分析了中国1993年城市年龄别死因死亡率。结果显示,一个活到45岁的人最终死于恶性肿瘤的概率是0.17814,心脏病是0.16673,脑血管病是0.23600,呼吸系病是0.21349,消化系病是0.03333,损伤和中毒是0.03424。  相似文献   

4.
简讯     
卫生部公布城市居民十大致死病因近日,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病死原因调查,其中位居前三名的疾病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据30个市和78个县死因统计,2005年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病。农村居民前十位死因及顺位有所不同,为呼吸系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肺结核、精神障碍。全球约20亿人携带肺结核病菌世界卫生组…  相似文献   

5.
赵建华 《中外医疗》2008,27(22):115-116
目的 分析东台市2007年户籍居民病伤死因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按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方法分类整理个案资料,用Excel和Stata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并采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期望寿命.结果 东台市居民2007年全死因总死亡率7.49%,男性高于女性.0岁组平均期望寿命为76.43岁,女性高于男性.分病种死因顺位和引起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病.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东台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是当前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泰安市郊区疾病监测点1985年居民死因进行了分析,居民死亡率为6.35‰,出生率为8.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1‰,婴儿死亡率为33.30‰。前五位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和意外死亡。居民期望寿命男性为69.69岁,女性为72.29岁。这将对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1980~1982年太原铁路地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68.52岁,其中男性67.05岁,女性70.25岁。总死亡率5.41‰,标化死亡率5.18‰,50岁以上死亡占74.38%。主要死因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中、老年为多;呼吸系病、消化系病、传染病(包括结核)已成为次要死因。并对提高平均寿命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外健康文摘》2007,(9A):19-19
据统计,2006年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病、精神障碍。这些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0.4%。与2005年相比.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上升18.6个百分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贫困县农村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及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睢县后台乡、尚屯乡和城隍乡,对其3a来死亡居民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全死因和PYLL分析方法对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当地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及损伤和中毒。其中损伤和中毒占死因构成的9.99%,占总PYLL的22.77%,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病这几种主要的慢性病的死亡率累积构成为65.07%,PYLL累计构成为36.95%。结论:以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当前贫困地区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损伤与中毒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5):18-18
近日,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病死原因调查,其中位居前三名的疾病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据30个市和78个县死因统计,2005年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男女及城乡不同人群的主要死因及其对期望寿命的疾病影响因素,分析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订疾病控制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0年重庆地区全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损失年数、减寿率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0年重庆地区人口期望寿命值为76.5岁,在西部地区属于高寿命值地区,但低于其他直辖市及部分沿海发达省市;处于死因构成前5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不同人群的死因顺位基本一致,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病死率存在差异;去除前5位死因后,人均期望寿命可分别增加4.22、2.50、2.01、1.26、0.27岁,各类疾病对不同人群的寿命影响程度不同;对居民早死威胁最大的是恶性肿瘤,以肺癌为首,其次是以交通事故、意外死亡为主的损伤中毒类;自杀行为导致的早死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重庆地区人口期望寿命值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针对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意外伤害的防治策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贵州省监测地区死亡情况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结果:2013年贵州省死因监测点总死亡率503.34/10万,男性死亡率644.80/10万,女性死亡率370.94/10万。居民期望寿命为79.11岁,其中男性为76.01岁,女性82.67岁。前5位死因依次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及意外伤害。对居民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结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6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构成及主要死因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去除主要死因后期望寿命的增加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滨海新区塘沽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确定根本死因及分类编码,利用SAS统计软件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DeathReg 2005软件及预期寿命管理系统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2016年滨海新区塘沽居民粗死亡率为664.43/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730.05/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93.91/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滨海新区塘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91.47%。多数疾病的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死亡率。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所导致的死亡80%以上都发生在65岁以上。肿瘤所导致的死亡约2/3发生在65岁以上,约1/3发生在15~64岁。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最多的前3位疾病分别是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分别增加5.52岁、4.04岁、2.72岁。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滨海新区塘沽居民健康,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十七个医院的住院死亡病例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患者共23317例,死亡632例,住院病死率为2.7%。主要死因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值得注意的是:占死因首位的恶性肿瘤中(按死因构成比排列),以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胆囊.胆管癌位居前五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延吉市朝鲜族和汉族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及去因期望寿命 .[方法 ]对延吉市2 0 0 0年的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计算平均期望寿命及去因期望寿命 ,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延吉市汉族男性及朝鲜族男性的平均期望寿命分别为 81 86岁及 73 14岁 ,女性分别是 82 2 9岁及 79 4 0岁 ;不论男女 ,汉族居民的期望寿命均高于朝鲜族 ;无论男女 ,朝鲜族居民的脑血管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大于汉族 ;在汉族居民中恶性肿瘤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大于朝鲜族 ;汉族男性的心血管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大于朝鲜族男性 ,而朝鲜族女性则大于汉族女性 .[结论 ]延吉市朝鲜族和汉族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水平及主要死亡原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延吉市朝鲜族与汉族女性的期望寿命值.[方法]采用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延吉市汉族及朝鲜族中老年女性居民死亡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延吉市汉族及朝鲜族女性的平均期望寿命值分别为8229岁及7940岁,汉族女性的期望寿命值高于朝鲜族女性.朝鲜族女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对期望寿命值的影响大于汉族女性,而汉族女性恶性肿瘤对期望寿命值的影响大于朝鲜族女性.[结论]朝鲜族与汉族女性间平均期望寿命值水平及主要死亡原因对期望寿命值的影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描述青岛市黄岛区的疾病负担,为政府制定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年青岛市黄岛区居民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青岛市黄岛区居民死亡率为3.81‰,期望寿命为79.00岁,婴儿死亡率为1.72‰,导致居民死亡和早死前五位的疾病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伤害平均造成的YPLL是28.34人年。结论青岛市黄岛区居民的死亡率低,期望寿命高,导致居民死亡的疾病主要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是导致居民早死最主要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We aim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deaths on life expectancy (LE) in Chinese population and estimate the percentage reduction in CVD mortality needed to increase LE by 1 year from the current level, a national target of health improvement. Methods We used life tables, cause-elimination life tables, and age decomposition of LE with corrected mortality data from the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in 2010. Results LE at birth of Chinese people was 73.24 years in 2010. Women had a longer LE than men, and urban population had a longer LE than rural population. CVD deaths resulted in a 4.79-year LE loss and premature deaths in people aged 25 to 64 years were responsible for a substantial part of LE loss from CVD. Death from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counted for 69.2% of LE loss from CVD deaths and death from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a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In rural men, 51.1% LE loss from CVD deaths was caused b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f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mortality rates for all other diseases, a 27.4% reduction in CVD mortality would increase LE by i year in Chinese population. Conclusion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impact of CVD deaths on LE. A 1-year LE increase in the future requires at least a 27.4% reduction in CVD mortality from the current level. Targeting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tackl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important for reaching the national goal of health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掌握赣州市章贡区居民死因构成及其顺位,分析寿命损失情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08~2010年居民死因资料,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赣州市章贡区居民平均死亡率为634.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22/10万;前5位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4.79%;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最大的是肿瘤,达到每千人13.52年;损伤和中毒造成平均减寿年数最高,达到30.97年。结论: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损伤和中毒是造成居民寿命损失较为严重的疾病,是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和中毒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20.
新疆五县居民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疆5县居民2004~2005年的死图构成比及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以探讨新疆5县人群的死因顺位和主要的卫生问题。方法对新疆5县2004~2005年常住居民进行全死因回顾性调查,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软件和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全死因死亡率636.97/10万,男性高于女性。按照死因构成比排序,前5位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按照PYLL率排序,前5位死因为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按照PYLL相对比排序,前5位依次是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结论新疆5县居民的主要死因和卫生问题应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而造成早死的主要疾病是损伤与中毒、以及男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女性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