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热利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患者自然杀伤细胞、自由基水平的影响张诗军,马翠玉,陈泽雄,罗致强,马志楷,杨惠玲,郑芹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患者用自拟龙胆酸枣场清热利湿治疗,为了探讨其治疗机理,我们从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自由基损伤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热利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患者自然杀伤细胞、自由基水平的影响张诗军,马翠玉,陈泽雄,罗致强,马志楷,杨惠玲,郑芹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患者用自拟龙胆酸枣场清热利湿治疗,为了探讨其治疗机理,我们从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自由基损伤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宏华  杨晓荣 《光明中医》2015,30(2):283-285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方法拟用加味茵陈蒿汤(茵陈、大黄、栀子、板蓝根、叶下珠、白花蛇舌草、茯苓、苍术、厚朴、炒莱菔子、五味子、甘草),以临床观察的方法,了解本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治疗效果。结果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368例,总有效率为90.22%。结论本方疗效确切,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黄、解毒排毒,能抗抑和杀灭乙肝病毒的反复复制。从各个层面上提高人体免疫机致,恢复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中医证型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肝郁脾虚证40例,肝胆湿热证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肝胆湿热症患者相关肝功能指标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症患者HBeAg、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肝功能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及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编制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评定量表,为该证提供有效的证候识别及疗效评定工具。方法根据心理学评定量表及WHO生活质量量表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大样本流调资料的回顾、专家讨论、条目分析及经验性筛选等方法建立量表,通过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和30例脾胃湿热证患者的测试,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等进行了考核。结果编制出由13个条目组成的肝胆湿热证自评量表,量表的复本信度系数为0.985,分半信度系数为0.876,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61。因子分析提取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1.897%,量表结构与理论构想基本相符。肝胆湿热组与脾胃湿热组的量表测试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t=2.586,P=0.011),肝胆湿热证患者治疗前后的量表评测结果间有极显著性差异(t=14.630,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评定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和可行性,可用于该证的证候识别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健脾行气"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期、中期64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2组中医辨证均为湿热发黄证。对照组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茵陈蒿汤加平胃散化裁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且治疗组在TBi L及PTA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热利湿健脾行气"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湿热发黄证疗效满意,可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为依据,纳入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型32例和肝郁脾虚证型30例作为观察的主要对象。探究慢性乙型肝炎两种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肝胆湿热证型中的ALT、TBIL、GGT、AST、DBIL指标比较肝郁脾虚证型,明显偏高,上述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胆湿热证型的阳性率为78.13%,肝郁脾虚证型的阳性率为46.67%,阳性率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同中医证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和治疗可起到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9.
舒肝利胆合剂是本院院内制剂,由广金钱草、王不留行、莱菔子、石菖蒲、郁金、茵陈、虎杖、广藿香、栀子、柴胡、青皮、芦根、莪术、枳壳等组成,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肝胆湿热证。近3年来,笔者根用疏肝利胆合剂治疗肝胆湿热证患者500例,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乙肝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乙肝平 (半枝莲、土茯苓、丹参、龙胆草等 ) ,随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2 0 0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 80 %。提示 :本方具有清热利湿 ,行气活血 ,平肝解毒 ,益气滋阴之功 ,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具有疫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嗜肝性,感染后常表现"湿热证",因此,湿热疫毒感染是其根本病因。"湿热"既具有湿、热二邪的原有特征,二者又阴阳相合,导致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多端、轻重殊异。湿热疫毒瘀郁,肝脾肾功能失司是其病机关键,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可分为肝胆湿热疫毒证、肝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瘀热证3个证型,分别以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方、茵陈蒿汤合犀角地黄汤为代表方进行辨证论治,法随证转,灵活处方,不可偏执,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证候调查,归纳该病的证候分布特点以及主要证型。方法: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采集舌象、脉象及中医症状指标,通过量化评价确定症状分布频次及构成比,分析该病的主要证候分类及占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常见中医症状(前10位)依次为:困倦乏力(84.55%)、胁痛(75.67%)、尿黄(75.37%)、口干(66.20%)、烦躁易怒(60.42%)、胃部满闷(58.33%)、口苦(54.24%)、食欲不振(53.24%)、面色晦暗(51.94%)、腹部胀满(48.16%)等;在单一证候及有兼证存在的情况下,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候,肝郁脾虚及肝胆湿热证患者常见症状构成比及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及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3.
正失职,均可导致湿热蕴蒸肝胆,疏泄失职,外溢肌肤而现瘙痒、黄疸等肝胆湿热诸证,湿热壅阻中焦,肝胆疏泄失职是病机关键,治疗当以清热祛湿、疏肝理气、利胆化瘀为主。笔者因此自拟清热利胆祛瘀汤治疗,方中茵陈、金钱草、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柴胡、郁金疏肝利胆、行气解瘀退黄;大黄通腑泄热、活血化瘀、利胆退黄,助柴胡之力,使瘀热下行,由大便而解;黄芩清热燥湿安胎;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黄芪、白术健脾祛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利湿热、行气化瘀、利胆退黄之功效。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提高,不良妊娠发生率降低,黄疸和瘙痒消失  相似文献   

14.
曾毅 《吉林中医药》2012,32(7):660-661
急性乙型肝炎发病之初以肝胆湿热为主,慢性乙肝以气滞血瘀为主,乙肝病原携带者以脾肾两虚为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和扶正祛邪原则,选择运用清热利湿法、益气活血法、益肾解毒法,能有效提高乙肝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陈凯教授治疗湿疹经验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凯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湿疹,内外兼顾,因人施治,效果显著。对急性湿疹,辨以湿热浸淫证,法以清热利湿止痒;慢性湿疹辨以湿毒内蕴证,法以除湿解毒,润肤止痒;老年乏脂性湿疹,辨以血虚风燥、阴虚内热证,法以滋阴养血疏风;婴幼儿急性湿疹辨以湿热内蕴证,法以清热利湿,佐以消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7.
叶传蕙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经验撷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正气不足与湿热瘀毒蕴结是尿路感染发病的关键.其病位以肾与膀胱为中心.湿热瘀毒蕴结下焦是主要病机.湿、热、瘀、毒可以互相化生,交相济恶,贯穿于淋证的整个病程.膀胱湿热,宜清热利湿,解毒通淋;肝胆湿热,宜清泄肝胆,解毒通淋;肝肾阴虚,宜滋阴清热,解毒利湿;气阴两虚,湿热恋滞,宜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强调治疗时祛邪为先,重视通利水道,注重活血化淤,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以排泄湿热毒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已确诊的患者用清热利湿法拟定的方药治疗90 d,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①肝功能比较:治疗后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血清白蛋白(A)虽有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乙肝病毒标志物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乙肝抗原s(HbsAg)、乙肝抗原e(HbeAg)、乙肝病毒核糖核酸(HBV-DNA)的转阴率分别为16.7%、21.2%、35.0%。结论:清热利湿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内蕴证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叶传蕙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正气不足与湿热瘀毒蕴结是尿路感染发病的关键。其病位以肾与膀胱为中心。湿热瘀毒蕴结下焦是主要病机。湿、热、毒可以互相化生,交相济恶,贯穿于淋证的整个病程。膀胱湿热,宜清热利湿,解毒通淋 ;肝胆湿热,宜清泄肝胆,解毒通淋;肝肾阴虚,宜滋阴清热,解毒利湿;气阴两虚,湿热恋滞,宜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强调治疗时祛邪为先,重视通利水道,注重活血化淤,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以排泄湿热毒邪。  相似文献   

20.
本病,肝腎不足本,淫邪湿毒标。临床表现,弁证论治四分。1.肝经湿热:治療清利肝胆湿热法,竜胆瀉肝汤加减用。2.热毒(?)盛:治療滋阴清热·解毒利湿法、六味地黄汤合三黄解毒汤加减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