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6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硬膜外阻滞(EB)组和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IPBA)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结果:麻醉前5min和切皮前5minEB组的NE水平均显著高于IPBAffi(P<0.01),说明硬膜外穿刺和病人对手术的焦虑与NE水平的升高有关。切皮后60min,两组NE水平均升高至最高点,约为各自麻醉前值的2倍(P<0.01),提示两种方法均不能有效地防止手术应激的发生。术后60min,两组NE值均比各自术中值明显下降了40~50%(p<0.01),提示手术刺激是上腹部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主要启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组不同复合麻醉方法对手术病人血浆β-EP、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27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三组,静脉普鲁卡因组(Ⅰ组,9例);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组(Ⅱ组,9例)和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复合N2O(60%)组(Ⅲ组,9例)。采血时相为术前安静状态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5min、手术切皮后60min、切除脏器后30min。结果:(1)I组切器官后30min血糖值显著高于麻醉前值(P<0.05);(2)三组切皮后60min和切器官后30minβ-EP值均显著高于麻醉前值(P<0.05、P<0.01)。结论:本文结果提示,上腹部手术中β-EP的明显升高尚不能被上述的三组复合麻醉方法有效地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的单胎初产妇60例,蛛网膜下腔注射丁哌卡因2.5mg+芬太尼2.5μg后30min,PCEA输注0.075%丁哌卡因与2μg/ml芬太尼的混合液,随机双盲分为三组:A组为单次剂量3ml,锁定时间15min;B组为单次剂量3ml,锁定时间15min,输注速率6ml/h;C组为输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哌氟合剂作为硬膜外辅助用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术中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21例择期胆囊切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麻醉完善后,Ⅰ组用微泵输注异丙酚2mg.kg^-1.h^-1;Ⅱ组给于哌替啶50mg静注。于麻醉前、麻醉后、牵拉胆囊及术终抽静脉血测定NO和ET的含量。结果:麻醉后两组病人BP、ET值均明显下降,NO值升高;牵拉胆囊及术终抽静脉血测定NO和ET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磷酸戊糖途径在上腹部术后糖酵解酶活性下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6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三组:硬膜外阻滞(EB)组(10例)。异丙酚静脉麻醉(PRO)组(10例)和静脉普鲁卜因复合麻醉(IPBA)组(6例)。于麻醉前、手术60min、术后60min、术后第1d和第2d5个时点取静脉血,同步测定血糖和红细胞内己糖激酶(HK)、磷酸果激酶(PFK)及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  相似文献   

6.
不同麻醉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术中血浆肾上腺素(E)和 腺素(NE)R 变化。方法将30例拟行腹腔镜胆切除(LC)2,随机分为全麻组(GA组,15例)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15例)监测麻醉前、气腹前、气腹时及术毕各时相点血浆NE及E浓度。结果EA组术中香相点NE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气腹前及气腹时E明显增高,术毕基本恢复;GA组气腹前NE及E无明显变化,气腹时NE和E均明显增高,术  相似文献   

7.
中胸部硬膜外阻滞对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硬膜外阻滞后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明显降低 ,但其血浆儿茶酚胺反应如何以及与心血管反应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资料和方法18例ASAⅠ~Ⅱ级腹部手术病人随机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 (E G组 )或单纯全麻 (G组 ) ,每组各 9例。方法 :均无术前用药。E G组病人行T1 0~ 1 1 硬膜外腔穿刺置管 ,使阻滞节段大于T6~ 1 2 。以芬太尼、维库溴铵和异丙酚全麻诱导 ,气管插管 30s完成。N2 O、异氟醚和维库溴铵维持全麻。G组除无硬膜外阻滞外 ,均与E G组相同。麻醉前、全麻诱导后、插管后即刻和 5min取动脉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和…  相似文献   

8.
脊麻加硬膜外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麻加硬膜外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初步体会徐顺才我们给20例子宫切除术病人施行脊麻+硬膜外麻醉(以下简称SE麻醉),取得初步体会兹报道如下。术前药为阿托品0.5mg、安定10mg肌注。患者SE麻醉组20例,对照组(单纯连续硬膜外麻醉即E麻组)20例。所有...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对人离体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NO对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的影响。方法:5例心脏病术前病人,每例取肝素化动脉36ml,经一步密度梯找法制成10^6/L的多核粒细胞悬液10ml。将悬液分为5等份,分别加入编号为A,B,C,D和E的5支试管内形成5组,每组5例。在A,B管以15ml/min的速度吹入含10ppm NO的混合气,30分钟后停止吹入NO而改为单纯吹入混合气至60分钟时停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CO2气腹对血液动力学和血浆儿茶酚胺深度的影响。方法 2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成全麻组(A组,11例)和硬膜外+全麻组(B组,9例),采用Swan-Ganz导管技术,监测气腹时血液动力学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泞敢腹前后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 (1)血浆NE、E浓度变化,地A组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异丙酚在成人体外循环中抗氧化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异丙酚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的抗氧化效能。方法 选择在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病人30 。主动脉阻断后,A组和B组病人分别给予异丙酚0.1mg.kg^-1.min^-1和芬太尼5ug.kg^-1.min^-1维持麻醉。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CPB前、CPB30min、CPB结束时、CPB后1h、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12和24h取动脉血测定红细胞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  相似文献   

12.
30例下胸段硬膜外麻醉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均用1.33%利多卡因,其pH和PCO2分别为,A组pH4.7~4.8,PCO20.4~0.5kPa;B组pH7;2~7.4,PCO253.3~54.7kPa;C组pH7.2~7.4,PCO28.O~10.0kPa。结果: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各组麻醉持续时间为,A组65.7±30.3min,B组51.2±32.7min,C组31.7±16.7min(与A组比,P<0.05)。另外,A组肌松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单纯提高利多卡因pH(C组),则缩短硬膜外麻醉持续时间,肌松差;碱化利多卡因中的高PCO2(B组)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高pH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复合全麻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但复合麻醉对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的影响报道甚少。本文研究胃切除术中不同麻醉方法下血浆ACTH、ET和NO含量的变化 ,探讨其内在规律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择期胃大部切除术病人 30例 ,ASAⅠ~Ⅱ级 ,其中男 2 4例 ,女 6例 ,年龄 45~ 6 7岁 ,体重 45~ 80kg ,术前心、肺功能正常。随机分成全麻组 (GA组 ) ,硬膜外复合全麻组 (CEA/GA组 ) ,每组 15例。麻醉与监测 两组病人术前肌注地西泮 10mg、阿托品0 5mg。GA组 :咪唑…  相似文献   

14.
监测硬膜外阻滞病人的皮温变化,并根据大小决定用药量的多少以及追加药物的时间,发现监测皮温对硬膜外麻醉用药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给药后5min皮温开始上升,10min时达高峰。结果提示,温度升幅〉1℃可以停止给药,上升后的皮温下降〉0.5℃应考虑追加药物,大多在首次量后的75-90min内。给药后皮温不升,应考虑硬膜外麻醉失败。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诱异对心瓣膜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和方法:采用Swan-Ganz导管及热稀释法检测心搏量技术,观测心瓣膜手术病人异丙酚(1.5mg/kg)诱导时的血流动力学(血动学)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麻醉前血动学紊乱主要表现为右心后负荷及作功增加;给予异丙酚1.5mg/kg后2min,HR、CI、MPAP、MAP、MCWP、LVWI、RVWI较麻醉前明显降低,在无气管插管操作刺激的A组中可一直持续,并超近10min;B组病人麻醉后3min行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辅助下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硬膜外辅助用药的作用。方法: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麻醉完善后,组Ⅰ,先静注异丙酚08mg/kg,继之用微泵持续输注2mg·kg-1·h-1;组Ⅱ,静注安定5mg,继之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2mg·kg-1·h-1。组Ⅲ,给予哌替啶50mg、氟哌啶25mg静注。结果:异丙酚组在用药后5min呼吸抑制明显,10min后渐正常;组Ⅲ在10至30min之间表现较强的呼吸抑制。组Ⅰ在用药后5至10min血压降低明显。组Ⅰ、Ⅱ病人VAS优良率达90%,组Ⅲ仅为40%。结论:以安定5mg加异丙酚2mg·kg-1·h-1辅助硬膜外麻醉具有诱导与维持平稳舒适、对循环呼吸功能影响轻微、术后恢复好、抗呕吐作用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阻滞下梗阻性黄疸患者心血管反应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0例择期胆道手术患者分为黄疽组和非黄疸组,在硬膜外阻滞下,观察麻醉手术期间血压和/或心率明显下降发生率以及对麻黄素的反应,并同时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儿茶酚胺(CA)和皮质醇(CS)变化。结果表明:(1)黄疸组麻醉手术期向血压、心率明显下降发生率是非黄疽组的2倍,并且对麻黄素升压作用的敏感性低,尤其在用药后2、3、5分钟差异显著(P<0.05);(2)黄疸组E、NE、CA、CS的水平并不低于非黄疸组(P>0.05),而CA偏高,但黄疸组血压不易维持在正常水平,提示黄疽患者心血管对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和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成年病人,按照全麻诱导和维持用药随机分成依托咪酯(E组,n=60)和异丙酚(P组,n=60)两组。两组病人均硬膜外穿刺置管,E组病人诱导用依托咪酯025mg/kg,维持时负荷剂量为20μg·kg-1·min-1,维持剂量为6μg·kg-1·min-1;P组病人诱导用异丙酚15mg/kg,维持时负荷剂量为160μg·kg-1·min-1,维持剂量为50μg·kg-1·min-1。观察术中心血管反应、血浆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结果:异丙酚和依托咪酯静脉诱导后均可造成血压下降,异丙酚较为严重,但术中两组病人的血压脉率皆容易维持稳定。两组病人术中血糖随着手术进程缓慢升高,P组病人血浆皮质醇变化与血糖相似,而E组病人术中血浆皮质醇水平缓慢降低,直至术后24小时方恢复。结论: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时,尽管手术创伤所致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已经控制,但体内应激激素依然保持适度增高。而依托咪酯则抑制肾上腺皮质,致血浆皮质醇水平下降,不适合用作长期静脉麻醉的维持。  相似文献   

19.
探讨氯胺酮,吗啡硬膜外腔术后镇痛效应和伍用后是否可提高镇痛效果并减少副作用。方法:50例硬膜外腔麻醉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A组:吗啡0.01mg/kg;B组:氯胺酮0.4mg/kg;C组氯胺酮0.6mg/kg;D组:A+B;E组:A+C。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复温期间的应激反应及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中降温期、稳定低温期及复温期机体应激反应的变化及加入异丙酚的作用。方法 31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异丙酚组(A组)16例和对照组(B组)15例。芬太尼-安另于CPB前(T1),降温33℃(T2)、30℃(T3),低温期(T4),复温30℃(T5)、33℃(T6)及CPB后15min(T7)7个时点测定平均动脉压(MAP),血浆肾上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