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建成环境和居住空间的追求,从一种文化原型的角度对这种理想的环境和空间原型进行认识,并界定了从文化原型到建筑原型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指出了体现完美秩序的"匠人营国"和体现理想山水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文化中关于生活环境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型。而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居,则是这两个理想原型的复合。从而尝试提供了一种从"文化原型——建筑原型"的映射关系的角度对建筑形态问题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智利圣三一本笃会修道院教堂的设计是一座现代建筑的标杆,诠释了瓦尔帕莱索学派的核心理念"观察、行动和形式".在分析项目的社会和建设背景以及瓦尔帕莱索学派基本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将其设计过程与其他方案的对比,从场地、行为和教义切入揭示教堂设计中"观察、行动和形式"的呈现,并提出从行为出发研究空间原型和空间关系原型是构建与当代生活的连接和塑造当代建筑特征的另外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建筑师     
《建筑师》2016,(2)
正建筑思想评论摩天楼作为一种原型(二):内外的分离与启示朱昊昊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现代建筑的毕业生——柯林·罗的遗产(四)曾引原型图式的文化嬗变——以圣彼得大教堂与吴哥寺为例梁江张伟魏孙晖历史遗产与保护研究专栏哥特建筑的"结构理性"及其在遗产保护中的误用陆地肖鹤过往与当下——从历史观念看遗产保护理论的演变陈曦张鹏从"政府主导"到"民间主导"——香港蓝屋保护案的历程及启示冷婕陈科社群·文化遗产与景观——《关于作为人类价值的遗产与景观的佛罗伦萨宣言(2014)》导读林源李双双附录:关于作为人类价值的遗产与景观的佛罗伦萨宣言(2014)——促进和平与民主社会的文化遗产和景观价值的原则与建议宣言林源从  相似文献   

4.
以在自然中的一次快速建构历程,反映一种从本体原型到自然生长的绿色价值观,原型是结构形式和空间内容的统一体,通过组合又形成了建筑新的生命力。一种无内无外的界面观将人与自然交融,形态的衍生反映了传统城市和园林的意象,人们在自然中停留、工作、分享,感受新的绿色行为。  相似文献   

5.
哲学意义上的"生成(Becoming)",是世界的运行机制(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也是世界的价值观(万物是生命之流中不断生成的瞬时存在)。"生成"在艺术领域被进一步定义为有形物对无形物的创造;在建筑理论中则被描述为人类与他们此时此地的存在进行结域(Territorialization)并进行标记的一种方法,并释放了"建筑实践内在的哲学性的欲望"。文章从哲学到艺术再到建筑学,层层构建一个"生成"的视阈以考察建筑创作,揭示在实践和理论、行为和价值长期分离的两极之间的一座小桥——建筑学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方式。~((1))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都会针对建筑学如何入门展开深入的研究.何时入门,怎样入门,以及入门后如何与下一阶段的建筑学高年级教学衔接,是建筑学基础团队会思考的问题.文章描述对于建筑学"入门"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实践,探讨其"从茶到室"课程设置作为第一个建筑设计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一年级的设计课程设置决定了建筑学教学体系的基础,而"从茶到室"这个课程设置是一年级(下)学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接触的建筑设计训练."从茶到室"设计课教学环节的设置实质是去教授一套设计方法:将学生的真实体验转换为行为的序列,再逐渐生成茶室这个物理结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个关于"电影建筑"的建筑文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新建筑》2008,(1):4-8
对帕斯考·舒宁(Pascal Schoning)的<一个电影建筑的宣言>的文本进行了解读.通过追溯帕斯考个人的经历和其建筑理念形成的关系.试图理解其.电影建筑"主要的议题、概念的构筑和达成的方式,并试图说明在帕斯考·舒宁的定义中,"电影建筑"不是关于电影和建筑之间再现与参照的关系.在此,"电影"表达的是一种建筑的理念,即物质实体消隐的过程对人的感知和心理体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盛昊一 《建筑与文化》2021,(12):161-162
文章基于场景理论,阐述了场景的三种含义以及场景理论范式的框架,并从现象和特征角度分析"网红建筑"在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等方面呈现出的文化价值观倾向,根据"网红建筑"类型归纳对应文化价值观的共性特征.通过运用场景理论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网红建筑"共鸣现象的方向性矛盾进行了辩证思考,以探索未来建筑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盛昊一 《建筑与文化》2021,(12):161-162
文章基于场景理论,阐述了场景的三种含义以及场景理论范式的框架,并从现象和特征角度分析"网红建筑"在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等方面呈现出的文化价值观倾向,根据"网红建筑"类型归纳对应文化价值观的共性特征.通过运用场景理论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网红建筑"共鸣现象的方向性矛盾进行了辩证思考,以探索未来建筑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同庆楠 《华中建筑》2022,40(1):32-36
当下以人为本的建筑空间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将空间理解为一种主客体结合的概念,而现代建筑空间的核心理论透明性是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中的"浅空间"转译到建筑中的空间理论,但立体主义绘画的"浅空间"从本质上来看是与人脱离的客观空间,这决定了透明性的局限性.中国山水画中的"远"是一种主客体结合的空间思想,同时又包含有"形式的远"与"氛围的远"具体的空间方法,这决定了将其转译为建筑空间理论的问题针对性与当代性.该文梳理了中国山水画中"远"的空间思想和空间方法,并将其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山水画中的"远"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空间深度在绘画和建筑中的不同表达,初步探讨"远"作为一种当代建筑空间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归纳论述了建筑类型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指出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概念或者说可分析出其“原型”特征的,都应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的范围。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概括起来,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与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  相似文献   

12.
陆邵明 《新建筑》2011,(1):18-23
从建筑叙事学角度阐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自建馆的一些启示,即如何通过建筑策略来诠释国家文化形象与理念。通过世博会中40多个自建国家馆进行实证研究,重点从叙事原型、建筑表皮信息传达、空间组织与展示、主题道具与特色场景的演绎、路径的设置、代言人的寻找等方面剖析解读了其中的创作规律、叙事方法与传播途径。这些经验总结,不仅为设计师进行博览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可选择的方法与策略,而且为今后中国文化输出战略中如何建构与传播民族文化、国家形象提供了一条建筑艺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适度的文化继承与更新势在必行。基于建筑符号学、文脉主义、建筑类型学等理论,并结合相关建筑实例分析,试图针对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述手法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姚志琳 《建筑师》2005,(3):48-55
本文通过分析江南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质和地域特征,对村落空间秩序与场所精神进行解读。探讨在特定文化系统和场地环境内,建筑空间原型的产生背景,以及在现实物质技术条件下的建筑构成逻辑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武昌火车站建筑设计——荆楚地域文化的浓郁体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传成  罗维 《华中建筑》2006,24(10):87-92
该文通过武昌火车站的两轮建筑方案设计,完成了对“楚文化”建筑原型的探索过程,同时,密切结合建筑地域性特征的表达,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交通建筑类型特征等多元性因素,在反映“高台”原型的同时,表达“楚文化”的整体建筑意境及装饰色彩等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原型理论,并结合世博会建筑对建筑符号学所涉及的"中国性"、"现代性"和"纪念性"等各种复杂问题进行了剖析和价值阐释,指出对于建筑的符号和形式,比"中国性"、"现代性"更急迫的事情是表达人的"内在性"。  相似文献   

17.
邹晓霞 《华中建筑》2006,24(8):11-12
该文就朱文一“边界原型”与芦原义信“地板原型”展开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方法体系等方面比较研究,分析在探讨城市形态过程中,二人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研究成果。作者提出探讨二者理论的现实意义,重申构建本土建筑文化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并认为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认识城市的不同之“眼”。  相似文献   

18.
贺晓燕 《华中建筑》2012,(12):156-158
门,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态早在古代就伴随着空间理论而形成。传统民居空间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传统民居的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延续与演进。追溯门的历史,从“门堂之制”中找到传统民居“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从门的类型、布局与朝向、形制、装饰、细部构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传统建筑“门文化”的影响,探讨了“门”作为一种入口形态被赋予的社会等级、传统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翔宁 《时代建筑》2010,(1):108-119
文章从家宅的建筑原型为出发点,将建筑的形式与家宅的庇护、蜷缩、伸展等意象联系起来,从而尝试对张雷的两座建筑——混凝土"缝之宅"和"三间院"进行一种心理图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门作为建筑元素之一,在中国古典建筑型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门从依附于建筑的构件门发展成为独立的单体门,成为传统院落式建筑组群的空间组织核心;另一方面,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纪念功能,同时也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成为儒家礼制文化的表征符号。通过对门的功能、形式、象征性、纪念性以及门与建筑平面、立面的构成关系等进行分析,揭示其深厚的社会伦理及建筑美学内涵,并为建筑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