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文明发展与不同文明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继承了中华传统“文明观”,批判了现代西方文明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道路探索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包括“五大文明”协调的文明形态观,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交往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价值观。它从文明观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文基础,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五千年中华文明沃土,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具有显著的文明特质。和而不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因,是中国得以在现代化大潮中开辟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本色;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追求,是中国为实现更加平等公正的现代化进行的接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制,是中国立足于国情传统,为追求实质民主进行的有效创新;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伦理,是中国植根爱好和平传统、打破大国“国强必霸”魔咒的自觉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特质及其蕴含的生成逻辑、主体逻辑、制度逻辑、比较逻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厚度、人文温度、价值高度、胸怀广度。  相似文献   

3.
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对社会发展道路深刻把握的一个重要体现,代表着人类实践方式的新进步。马克思将世界历史纳入其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中考察,更使人们清晰地把握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走向,体会到全球化的内在脉络。以世界历史理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理论指南,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和时代任务,进一步增强对外的理论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4.
文明是人类自身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劳动和创造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违背历史规律的愚昧,但引领人类成长的是社会文明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贡献与发展。它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进一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出了新的贡献,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发挥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中的历史进步思想,强调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提高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不同情落后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被消灭的处境。这一倾向影响现在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一些研究者人为拔高资产阶级,贬低农民阶级,认为义和团排外是愚昧、落后举动。对义和团运动评价其实是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今天中国依然面临维护民族利益和发展现代化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需要追根溯源,对唯物史观中的历史进步思想进行反思;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前提之下,调整其与今天中国现实不相适应的内容,为中国寻找到一条既不闭关锁国又不全盘西化的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是马克思晚年思想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到思想资源的吸收再到东方国家的践行,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正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逐步验证。今天,重新探索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尤其将东方社会理论置于当代中国语境下,能够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基本遵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行性思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就是人类发展的科学历史观。把人类发展理论和唯物史观并列,或者把人类发展理论看做是唯物史观的一部分,都是片面的。唯物史观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以价值为归宿的科学观的统一。作为人类发展理论,唯物史观本身并未丧失人的价值维度,而人类发展理论也从来不等于价值维度。马克思从人对历史的创造出发,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奠基,揭示出唯物史观作为人类发展理论的三大科学形态,并认为社会历史是异化的人的历史,而人的历史才是社会历史的本质、本意和归宿。  相似文献   

8.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规定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占据着先行示范的特殊地位,是研究现代化绕不过去的范畴,问题在于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中心逻辑形成了对人的发展逻辑的强势压制,由此形成了资本财富积累和人的贫困积累的尖锐化对立矛盾,工人越劳动越贫困的社会问题严重掣肘了其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马克思深刻洞悉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含的矛盾,为人类纠正资本主义现代化偏离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理论。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延长其生存发展周期采取了时间、空间以及福利社会政策,但这种不触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矛盾根源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劳动者只能再次深陷资本增殖框架塑造的贫困化趋势中。为此,人类要消除悖论性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探索进行创新拓展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国情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恢弘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先贤对共同富裕的构想、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共富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历史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独特历史蕴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时代的百年恢弘接续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注入和拓展了共同富裕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恢复了劳动者主体性,资本增殖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矛盾得到了和解,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人类探索新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后发国家走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原创性现代化探索,未来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范式。从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出发,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三个维度,批判性地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历史逻辑与和平发展的推进路径。从外在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接续;从内在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从价值性看,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自然生态良好的三位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着宝贵的历史主动精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遵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科学内涵,在经济发展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针对当今世界的新问题新挑战,确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战略布局,在经济发展上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主动;洞察当今世界的历史变局,阐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意义和重点领域,在经济发展上把握了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国泰民安的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环境十分重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始终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作为世界重要文明体系之一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自兴起之时就极为关注环保问题,强调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环保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历史观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重要主题。习近平对历史问题的论述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结合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独特实践,别开生面地在历史动力论、历史辩证法、历史价值论等方面创新发展了唯物史观。习近平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特别体现在其对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探索上。通过创造性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习近平提出打破"历史周期律"的关键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与中国现代化吕伟俊,刘元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的历史进程。在这个使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实现这个变革都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引发了学界广泛的研究。学界历经零星分散、系统专门、集成创新的研究阶段,从不同层面研究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条件与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现实境况与推进路径、重大意义与文明价值,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后续研究应致力于丰富研究对象类别、拓展研究视野及思路、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注重运用实证经验研究方法、深化大众传播研究,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贡献给全世界人类的文明新形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厘清历史文明进程、厚植优秀思想理论成果、根植实践智慧以及融合价值意蕴四重逻辑辩证合一的现代化道路。从拓宽广度、拓展深度、保持鲜度、提升高度等重大战略维度思考,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推进脉络、夯实思想理论基础、积累生动具体实践、提升价值影响力,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是走稳、走实、走好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了坚实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16.
在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马克思基于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深刻分析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形成了具有深刻理论内涵的普遍交往观。这种普遍交往观,对于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深刻的进步和变革,其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基础,要求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系统而深刻的革命。这一革命以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为起点,同时也是其最为核心的内容。这种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产业革命自开始以来至今不断深化,在科技革命和制度创新的驱动下,不断丰富着其历史内涵。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进展具有许多共性,但作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历史实践又具有不同的特征。认识和把握这种关于现代化的共性和特性的能力、水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推进现代化历史实践进程的自信和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艰苦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的理论认识更加科学、更加自觉,而且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实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变,面对这一深刻的变革,人类需要团结起来,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狭隘观念,一致行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基于本国文化传统和国情,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态文明观,这种观念不仅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同时也是世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出面组织一个"世界生态文明高峰论坛",不仅可以表达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的独到见解,还可以明确宣示中国在保护地球生态问题上的鲜明态度,从而改善和提升中国在生态问题上的国际形象,体现中国在世界文明和发展模式转型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视角可以凸显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大(宏观)生态观”特征,要求从社会(文明)整体和主体自觉的意义上绿化或重构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合生态”或“生态化”标准不断提高的目标性追求与社会大众性动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标志性方面或维度,因而,基于这一视角更容易理解和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或文明新形态创造意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阐释,则可以同时提供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丰富政治想象空间和规约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