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共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即产生的DC-CIK细胞抗淋巴瘤免疫效应的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于体外诱导DC和CIK,然后共培养成DC-CIK细胞。分四组:DC组、DC-T组、CIK组和DC-CIK组。对各组分别进行免疫机制研究:测定细胞因子IL-12、IL-17和IFN-γ的分泌量、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分析对人淋巴瘤细胞株杀伤活性。结果:在DC-CIK组,细胞因子IL-12、IL-17和IFN-γ的分泌量均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杀伤活性亦较其它组增强(P0.05)。CD8+、CD3+/CD56+细胞在DC-CIK组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DC-CIK细胞抗淋巴瘤免疫效应与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产生细胞毒性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2.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采集13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经IL-4、GM-CSF、TNF-a诱导,并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为DC,悬浮细胞经CD3单抗、у-干扰素、IL-2诱导,并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为CIK细胞.DC分次淋巴引流区皮下注射,CIK细胞静脉输注.结果 除1例肝癌骨转移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均提示病变较前好转.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有确切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L-24基因修饰的CIK细胞与同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常规诱导DC和CIK 细胞,电穿孔法将IL-24基因导入CIK细胞中(获得细胞为CIK-IL24),RT-PCR 和ELISA法检测CIK细胞中IL-24基因的表达,FCM和ELISA法检测转基因前后CIK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变化,将CIK 细胞和同源DC共培养,FCM法检测共培养的DC-CIK细胞对HL-60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通过电穿孔法成功将IL-24基因导入CIK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转IL-24基因后CIK细胞中CD3~+、CD3~+CD56~+细胞的比例无明显改变,CD4~+CD25~+细胞比例显著下降.IL-24可上调CD3+CD56+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54、CXCR4的表达,转染IL-24基因后CIK分泌TNF-α和IFN-γ的能力显著增强,与DC共同作用HL-60细胞时转染IL-24基因后的CIK细胞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结论:通过IL-24基因修饰,明显增强了CIK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能力,其机制与IL-24促进CIK分泌TNF-α、IFN-γ,上调CIK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黄芪多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增强CIK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并和同源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共培养,观察DC-CIK和黄芪多糖诱导DC-CIK细胞杀伤A549肺腺癌细胞的活性.方法:提取健康供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诱导出DC与CIK细胞后,将其共培养,观察黄芪多糖对DC表型变化的影响,定量检测DC-CIK和黄芪多糖诱导DC-CIK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γ和IL-12;并用MTT法测定其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黄芪多糖能提高DC表面分子CD40、CD80、HLA-DR的表达,经黄芪多糖诱导的DC活化的CIK,对A549肺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单纯DC-CIK细胞,差异显著(P<0.05).结论:黄芪多糖能增强DC的抗原提呈功能,证实黄芪多糖诱导的DC能明显提高CI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肿瘤抗原负载的DC与DC-CIK细胞对B16恶性黑色素瘤荷瘤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提取小鼠骨髓干细胞,应用相应的细胞因子诱导出DC与CIK细胞;然后通过肿瘤全细胞冻融法将DC进行肿瘤抗原负载;将抗原负载的DC与CIK细胞按1:10的比例进行共培养,即是肿瘤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建立B16恶性黑...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影响,探讨以上治疗对MM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将36例M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组18例,给予合适的化疗方案;联合组18例,除接受适合的化疗外,还给予DC/CIK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结果显示,3周期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均比化疗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CD3+CD8+比例、CD4+CD25+/CD4+、CD4+CD25+FoxP3+/CD4+CD25+比值均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CD3+CD4+/CD3+CD8+比值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组对MM具有更有效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结果表明DC/CIK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MM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使MM患者Th2向Th1逆转,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效应的。  相似文献   

7.
DC-CIK细胞免疫联合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免疫治疗配合CIK细胞联合白介素2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分别采集8例癌性胸腔积液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成熟DC行淋巴结部位皮下注射;诱导CIK细胞分别行静脉输注以及CIK细胞联合白介素2胸腔内注射.结果: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显示NK细胞(CDl6+CD56+双阳性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均提示病变较前好转.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配合CIK细胞联合白介素2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腔积液有确切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后行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输注治疗对小肝癌的疗效.评价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 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本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43例,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行TACE联合RFA治疗.其中研究组患者21例,均完成4次以上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每次回输CIK细胞的数量为(1.1~1.5)×1010m,检测研究组患者在CIK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的变化;对照组患者22例,未行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两组患者均每1~2个月评价肿瘤情况.结果 (1)对照组治疗后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为9.1%、22.3%和27.3%;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5%、81.8%和68.2%.研究组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是9.5%、14.3%和19.0%;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2%、85.7%和76.2%.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2)研究组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3+、CD4+、CD56+(NK)效应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P<0.05),CD8+和CD3+CD56+效应细胞比例下降(P<0.05).结论 TACE序贯联合RFA和CIK细胞过继免疫细胞治疗小肝癌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水平,可能对降低肿瘤复发,延长小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原致敏的DC与CIK细胞共同培养后获得的DC-CIK细胞(Ag-DC-CIK)对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的杀伤作用。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以GM-CSF、IL-4及TNF-α诱导并加入DU145全细胞冻融抗原培养抗原致敏的DC,非贴壁细胞以IL-2、IL-1α、IFN-γ和mAb诱导培养CIK细胞,并将两种细胞共同培养6d获得Ag-DC-CIK;每隔2天计数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以共培养6d的Ag-DC-CIK作为效应细胞,以相同天数未致敏的DC-CIK和CIK细胞为对照组,DU145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MTT法分析各组杀瘤率。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成功诱导DC,Ag-DC-CIK细胞培养6d的扩增倍数为CIK的1.69-2.56倍(P<0.05)。CIK组、DC-CIK组及Ag-DC-CIK组中CD3+CD56+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9.15±1.55)%,(28.43±1.51)%和(39.12±2.29)%,依次升高(P<0.01),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24h杀瘤率分别为(26.39±4.47)%,(46.82±5.68)%,(62.80±2.01)%,依次升高(P<0.01)。结论 Ag-DC-CIK细胞增殖活性强,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强于未致敏DC-CIK细胞和CIK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监测患者的免疫状态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12期间在我科治疗的82例晚期肾癌患者,单采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其中贴壁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DC,并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Ag)制备Ag-DC;T淋巴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将Ag-DC与CIK细胞共培养制备Ag-DC-CIK瘤苗,检测DC表面分子的表达及IL-12的分泌,监测CIK细胞增殖情况,并将Ag-DC-CIK分次回输给其中41名患者,以41例单纯的CIK细胞治疗作为对照,治疗2疗程后,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负载肿瘤细胞冻融抗原的DC,高表达CD11c、CD83、CD86、HLA-DR表面分子,IL-12的分泌显著增加。Ag-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明显刺激CIK细胞的增殖,同时CD3+CD8+细胞及CD3+CD56+细胞的含量明显增加,此外,Ag-DC-CIK瘤苗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CIK细胞治疗组,2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晚期肾癌PBMC来源的DC负载自身肿瘤细胞冻融抗原能提高晚期肾癌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value,Lym#)、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情活动性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风湿免疫科SLE病人样本37例,根据SLE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分为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样本的血常规相关指标Lym#、MPV、WBC、RBC、HB、PLT及血清补体3(serum complement 3,C3),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比较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活动组与对照组比较,Lym#、C3、MPV、PLT、RBC、HB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WBC无差异(P>0.05)。SLE非活动组与对照组间比较,Lym#、RBC、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间WBC、PLT、C3、MPV无差异(P>0.05)。SLE活动组与非活动组比较,活动组MPV、Lym#、C3、WBC、PLT、HB均低于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高于非活动组(P<0.05),两组间RBC无统计学差异(P>0.05)。WBC、RBC、HB、PLT、Lym#、MPV与SLE活动性指标SLEDAI、ESR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结论 WBC、RBC、HB、 PLT、Lym#、MPV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第一次烧伤并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3例烧伤患者,根据其烧伤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特重度烧伤组,对各组凝血指标包括PT、APTT、FIB、TT以及DD和PLT进行检测,比较各组患者同类指标水平的差异;根据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入院以后是否发生DIC将患者分成DIC组和非DIC组,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FIB、PLT及DD水平,比较两组结果是否有差异。结果随着烧伤程度的加重,从轻度组到特重度组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DD水平逐步增高,PLT水平逐步降低。其中特重度组的凝血指标及DD水平最高,轻度组最低,特重度组的PLT水平最低,而轻度组的PLT水平最高。四组之间两两比较结果如下:轻度组与中度组相比,DD结果有显著差异,其他指标不存在差异;与重度组比较,PT、APTT、TT、DD以及PLT有差异,FIB无差异;与特重度组相比,PT、APTT、FIB、TT、DD以及PLT均有差异;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DD有差异,其他指标无差异;与特重度组相比PT、APTT、FIB、TT、DD以及PLT均有差异;重度组与特重度组相比,FIB、DD结果有显著差异,其他指标无差异。DIC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低于非DIC组(P<0.05),而FIB及DD水平高于非DIC组(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烧伤患者的凝血指标、DD及PLT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尤其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烧伤面积较大,及时监测患者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指标,对患者病情判断、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构建心脏瓣膜病术前主动脉根部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入选术前接受CT检查且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8例,其中6例的主动脉疾病手术指征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2例合并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1例为人工生物瓣置入术后瓣膜失功能,1例为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反流。CT扫描均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采集,将患者收缩期CT图像导入Mimics、3-matic、Magics、Freeform等医学三维图像建模及编辑软件,逐一进行疾病三维模型的构建,并打印出实物模型。结果 8例患者的主动脉疾病模型均成功构建,模型质量满意,有3例模型得到了手术验证。患者中位年龄为74岁(52~82岁),三维建模的中位耗时为4.5 h(3.0~5.5 h),3D打印的中位耗时为5 h(5~9 h),中位材料成本为3050元(2600~9700元)。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构建心脏瓣膜病术前主动脉根部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脉搏波包含大量的人体生理病理信息。如何有效提取其中包含的信息,一直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目前脉搏波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分析、数学建模分析和脉搏波速度分析等。研究者们应用上述脉搏波分析方法提取相应的脉搏波特征参数,用于评估心血管功能状态,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进行中医脉象方面的研究。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脉搏波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对脉搏波分析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纳米纤维素(nanocellulose,NC)的材料特性,增强α-硫酸钙(α-calcium sulphate hemihydrate,α-CSH)的结构稳定性,以获取理化性质更加优异的复合植骨材料。方法以α-CSH为基质,按照NC在复合材料中所占比例0%、1%、2%、3%、4%、5%、7.5%、10%(质量分数)分别制作复合植骨材料,测定其力学强度、密度、代谢速率等理化性能,并行XRD分析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NC能够显著增强α-CSH的力学性能,使其抗压强度达34.87 MPa±2.08MPa,并且使植骨材料密度降低,代谢时间延长。XRD分析示制备过程中无其他物质产生,对其转化产物分析示NC对α-CSH的转化过程无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可见NC穿梭于晶体空隙之间,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并同晶体结构牢固结合。结论 NC能够显著增强α-CSH的理化性质,使其更加复合临床植骨需求。  相似文献   

16.
张月  唐隽 《免疫学杂志》2018,(4):277-285
目的探讨RGD-GGG-K18多肽与融合双表达质粒p IRES2-3×E7-HSP110-EGFP自组装纳米颗粒的抗肿瘤效果。方法化学合成带有正电荷的RGD-GGG-K18多肽,以富含正电荷的RGD-GGG-K18多肽与质粒p IRES2-3×E7-HSP110-EGFP通过静电引力作用自我组装形成纳米颗粒。凝胶阻滞实验、透射电镜、DNase I保护实验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纳米颗粒进行鉴定。通过流式细胞术、体外特异性细胞毒释放实验分析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和其介导的CTL毒性效应。以TC-1细胞构建预防性及治疗性肿瘤模型,观察纳米颗粒疫苗在动物体内的抗肿瘤效应。结果成功构建了RGD-GGG-K18/p IRES2-3×E7-HSP110-EGFP纳米颗粒疫苗,确定最佳多肽/DNA电荷比r=2.0;当r=2.0时所制备的颗粒,大小均一,类圆形,绝大部分直径分布于50 nm左右。该纳米颗粒可将h HSP110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并在体外和体内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免疫原性,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增强抗原特异性CTL应答及其产生的细胞毒效应。该纳米颗粒疫苗显著抑制了小鼠的肿瘤生长,延长其存活时间。结论 RGD-GGG-K18/p IRES2-3×E7-HSP110-EGFP纳米颗粒疫能有效抑制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并对三种检测试剂盒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比较2组血清PGI、PGII及PGI/PGII水平,建立ROC曲线并分析PGI、PGII及PGI/PGII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价值。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组血清中PGI及PGI/PGI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中PGII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I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0.739),PGII与PGI/PGII诊断价值不大(曲线下面积0.614、0.696)。国产某A产品与雅培检测系统对PGI、PGII及PGI/PGII检测的相关性分别为0.9947、0.9893、0.8063,国产某B产品与雅培检测系统对PGI检测的相关性为0.9427,但PGII与PGI/PGII两者与雅培检测系统相关性为0.7957、0.769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对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诊断意义,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实验室诊断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mandelic acid,VMA)和尿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多巴胺(dopamine,DA)等在嗜铬细胞瘤患者尿液中代谢的一般规律及评估其作为嗜铬细胞瘤辅助诊断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5月由我院收治的214例肾上腺疾病患者的24小时尿液样本,分别检测尿液样本中VMA、E、NE、DA指标的含量。结果嗜铬细胞瘤组尿VMA和尿E、NE、DA水平显著高于其它肾上腺疾病组(P<0.05)。VMA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灵敏度为78.9%,特异性为92.6%,显著优于E、NE、DA这三个指标的诊断效能,与E+DA+VMA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24h尿VMA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proGRP)是鉴别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其他良性肺部疾病的重要标志物。长光华医研发生产了proGRP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chemiluminesent immunoassay,CLIA),厂家声明,该试剂精密性<10%,检出限为5pg/mL,回收率在±10%之间,参考区间为<65pg/mL,线性范围为15~3000pg/mL,血清与血浆相关性良好,血清稳定性可达96 h,与Roche电化学发光法proGRP试剂相关性良好。在此对该试剂进行了性能验证。方法 采取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文件推荐的方法及美国病理家协会CAP要求,对该国产proGRP检测试剂盒及配套仪器AE- 180检测系统进行精密度、分析灵敏度、回收率、线性范围、参考区间、血清血浆一致性及血清稳定性进行性能验证,并跟罗氏e601系统平行检测199例包括健康体检样本、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及良性肺部疾病样本,比较2种检测系统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该国产化学发光proGRP精密性良好,批内变异系数在2.8%~3.2%,总变异系数为4.3%~5.2%;检出限为5pg/mL;回收率在90.6%~105.2%;参考区间为<65 pg/mL;线性范围为15~3000 pg/mL;血清与EDTA血浆相关性良好;血清稳定性可达96 h;与Roche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相关系数为0.99,斜率和截距分别为0.9889和1.28 pg/mL,相关性良好。结论该国产CLIA 法检测proGRP 性能参数和厂商声明一致,其性能可以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己烷职业接触人群尿液与血液多项生物监测指标的差异,分析其内在相关性,为该人群的健康监护提供依据。方法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浓度;采用酶标仪比色法测定受检者尿液中吡咯加合物的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主要生化指标检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均数t检验、秩和检验、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正已烷职业接触组和对照组车间空气中正己烷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分别为32.6±6.9mg/m^3和<0.15mg/m^3,两组工人尿液中吡咯加合物水平为1.91±0.29nmol/mL和1.17±0.18nmol/mL,两个指标在两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接触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钾离子(K^+)分别是15.76±5.29μmol/L、11.87±4.14μmol/L、64.1±14.9U/L、4.34±0.33mmol/L,对照组上述4项指标分别为11.89±4.1μmol/L、8.36±3.92μmol/L、43.34±9.68U/L、4.49±0.41mmol/L,两组比较(t检验),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MCHC)、大血小板比例(P-LCR)、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嗜酸性细胞绝对值(EOS)指标分别为337.3±9.37g/L、(28.93±1.17)%、(0.35±0.09)×10^9/L、(0.163±0.079)×10^9/L,与对照组指标341.7±13.58g/L、(27.45±0.99)%、(0.39±0.11)×10^9/L、(0.129±0.083)×10^9/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尿液中吡咯加合物水平与TBIL、IBIL、AL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7、0.566、0.431;与MCH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433;与EO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517。结论正己烷职业接触人群尿中吡咯加合物水平,血清TBIL、IBIL、ALP、K^+水平与非接触人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建议作为正己烷职业接触者健康监护的监测指标;其中尿液吡咯加合物水平与血液多项功能指标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