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的测度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4个维度构建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流”空间、大数据、网络分析和联锁网络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性、连通性和边界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之间的资本流动集中在广深之间,城市之间的知识流动集中在香港、广州和深圳之间;澳门、珠海、中山和江门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更高,深莞惠和广佛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稍差;广佛、广深、深莞等城市之间交通、通信、物流和银行等基础设施的服务协同共享水平更高;香港和澳门在跨境区域协同方面具有制度优势。2)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表现最优的是广州与深圳、广州与佛山、深圳与东莞、香港与深圳;同时,广州与东莞、深圳与佛山呈现联动趋势。虽然去边界化趋势明显,城市间流动性增强,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不高。3)广州和深圳两座中心城市的协同能力最强,香港和澳门两座国际化城市的协同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笔者是澳门土生土长的老居民,刚好度过了70个寒暑,见证了澳门来的历史巨变。六、七十年前,澳门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村和只有小型传统手工业的小城,今天已是人均产值1.1万美元的中等发达的城市。澳门不断在进步.前途一片光明。为此,我感到安慰和自豪。  相似文献   

3.
正张居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鲜有的政治家、改革家,在我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崇敬他、赞颂他,为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而倾倒。在我的意念中有一个梦想:有机会到张居正的故里去凭吊这位先哲。去年秋季,单位派我到湖北荆州出差,我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当我漫步在张居正街的街头,步入张居正的故居,瞻仰了关于张居正生平的展览,对张居正的历史功绩和身后的惨烈犹思良久。  相似文献   

4.
澳门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叶,澳门的城市性质和城市功能发生多次急剧变化。人地关系一些要点在澳门的发展和变化中都有反映。澳门在浙、闽、粤沿海众多的港口中脱颖而出反映自然环境是社会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澳门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反映自然环境在人地关系的演变,澳门经济转型艰难反映人文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澳门的城市形象和空间格局有抹不掉的自然印记,反映人地关系的发展是利用自然和利用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5.
澳门夜景     
我走过许多地方,大同小异的景象,几乎令人视觉迟钝,澳门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依山傍海,风光秀绝,西洋小楼与土寺庙相邻,摩天大厦与百年老屋作伴,栉比鳞次的房舍与蓊蓊郁郁的绿树交融,又有波平如镜的海水映照初托,确是美丽的南国港湾城市。我近日有幸澳门参...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确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基础上,考虑香港、澳门分别与深圳、珠海的功能即将一体化,认为当今的战略是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V"字形开发,未来的格局是以广州、香港、深圳大自由经济区、澳门珠海大自由经济区为三足的"金三角"区域经济综合体。并指出在着重建设"广深"轴线的同时,应加重"广珠"轴线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口数据是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基础数据,高分辨率的空间化城市人口数据则对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多源遥感技术提取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粤港澳大湾区2007-2015年间城市不透水面的变化,再利用Dasymetric映射方法得到30 m分辨率的网格化人口密度分布,从而分析大湾区2007-2015年间城市人口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通过Google Earth时间序列高分辨率影像采集的样本验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提取精度均在80%以上;通过统计年鉴中县级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大湾区网格化城市人口与统计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得到决定系数R2总体在0.7以上。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口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和特征:①大湾区内除了香港和澳门人口分布较稳定,其他城市人口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扩张,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的人口扩张最为明显;②大湾区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多尺度和多中心特征。总体上,大湾区人口集中在以珠江口为中心的城市群核心区内,离核心区较远的肇庆、江门、惠州人口较为稀疏,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是支撑大湾区经济社会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核心区内,城市人口的分布则在城市尺度和城市群尺度上都体现了多中心分布特征,香港和广州都有多个城市中心,而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则是整个大湾区的4个中心。地理位置上4个中心分布在大湾区的不同地方,可以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分析与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孙殿超  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9):1716-1730
科技创新人才空间分布是科研实力、技术分布、发展潜力的表征。洞悉科技创新人才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密度、聚集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①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发展迅速,从约43万人增长到114万余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② 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居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首,单位人口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7倍,单位面积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190倍;江门、肇庆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相对较低,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③ 深圳、东莞、广州有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而惠州、江门、肇庆聚集能力相对为弱。“十三五”期间,深圳、东莞、香港、珠海的聚集能力增强,澳门、中山、广州、佛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所下降。④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不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各城市未有效联动形成合力。⑤ 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特征。因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   总被引:70,自引:7,他引:70  
本文通过照片辩认和认知地图调查试图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的城市意象空间是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以长安街和二不、三环、四环路以及前门大街等道路骨架形成的网格状系统。该网状系统以二环路为界,划分为内、外两个城区。在内城区,在道路框架的 基础上,由地标、节点、功能区等要素共同组成城市意象;而在外城区,则只有部分地标要素起主导作用。行政区对于整个市区居民只有模糊的意象。综合起来看,影响北京城市意象空间的主要要素是道路、地标和节点。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在澳门 ,是有其鲜为人知的历史原因的。孙氏故里在广东香山县翠享村 ,恰与澳门毗连。其父早年就在澳门板章堂街一外国人开办的鞋店里落脚。1878年5月 ,年仅12岁的孙中山第一次随母亲去遥远的美国檀香山 ,就是先到澳门父亲处转道去檀香山的。他回忆当时印象曾写道 :“始见轮舟之奇 ,沧海之阔 ,自然是慕西学之心 ,穷天地之想。”1883年 ,中山先生自檀香山返国。五年中 ,他接受了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当年 ,他又经澳门去香港求学。1887年10月由香港中央书院转入西医学院。这时的中山先生 ,经常来往于港澳之间…  相似文献   

11.
正凡是稍有点历史的城镇,都有条老街,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区文化的缩影。我去过很多地方的老街,比如杭州的清和坊、嘉兴的月河街、绍兴的仓桥直街、无锡的南长街、镇江的西津渡、温州的南塘街、黄山的屯溪街、北京的南锣鼓巷……虽然这些老街标志性的东西都是大同小异,无非是店铺、茶楼、埠头、庙宇等等,散布在一条街上,尤其是各种地方小吃形成了一道风景线,成为旅游者的必去之地。因此我每到一地,热衷于寻找老街,我觉得正是这些  相似文献   

12.
澳门城市遥感信息图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中实  李小乙 《地理学报》2001,56(Z1):38-42
探讨遥感信息图谱的概念、特性、作用与研究内容.用RS GIS技术建立澳门20世纪城市演变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澳门城市在20世纪中的演变特点与未来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杜洁莉  张跃 《热带地理》2022,42(11):1931-1942
为探究后疫情时期“城市―郊野”旅游流移动态势及旅游发展趋势,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网络为对象,搜集疫情发生前后各两年(2018年1月―2021年12月)的网络游记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疫情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郊野”的旅游流分布状况及游客选择偏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1)疫情后大湾区整体旅游网络密度相对疫情前大幅度下降,特大城市尤其境外城市旅游受疫情影响更为明显;旅游网络联通性弱化严重,聚集效应变差,更趋向于分散和割裂。2)疫情后旅游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弱化,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界限变得模糊和淡化,部分郊区、乡野景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强,成为新的核心区。3)疫情后港珠澳及广州等传统核心城市节点在网络的联通性、控制力弱化,景点凝聚子群从疫情前呈现广州与佛山、珠海和澳门等珠江口西侧旅游城市群的高凝聚性,转变为疫情后多点化发展的趋势,郊野凝聚子群强化,旅游呈现郊野化趋势。4)景点网络从疫情前的广州―香港―澳门3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疫情后的广州―澳门―深圳-佛山4核心的“四驱多动”关系,港珠澳大桥在网络中的联动性下降。流动性限制与旅游驱动力是后疫情期旅游结构变迁的双向动力,疫情后大湾区旅游流空间网络是在疫情作用下发生的“城市―郊野”双向动态变化的双环结构,可能会逐渐呈现去中心化的散点发展态势。最后,提出后疫情时期应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郊野旅游,加强城市―郊野旅游合作、打造联动性旅游融合圈,加强境内外旅游合作、建立旅游营销数据库精准引导出游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岁在戊戌,正月初三日,天未大亮,我在深圳宝安区登上了最早一班开往虎门的大巴。到虎门,去看炮台是我年假计划中要去的一个地方。早在儿时,虎门销烟这个看似成语又非成语的故事,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无论在电影里还是书籍里,故事里的主人公,林则徐、关天培、邓廷桢一干人等的伟岸的身躯,不时在脑海里一闪即过。这次距离他们又这么近,可以说已经到了家门口,又怎能不去拜会一下呢。正月里的虎门,云开雾散,天朗  相似文献   

15.
从符号学视角阐释红塔山成为玉溪市地标的原因,并结合Dean MacCannell“景观神圣化”的5个阶段分析红塔山地标景观吸引力的构建过程,即地方地标景观如何实现旅游化。通过实地调查,采用访谈法了解游客对红塔山地标景观的符号解读及感知的地方形象。研究表明红塔山地标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可以通过其景观文化与实践活动来表述地方形象。但地标景观的表述功能受地标景观外在形态、地标景观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地标景观所处的时代背景、公众对地标景观的认知以及地标景观所承担的空间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地标景观所表述的地方形象与真实的地方形象存在错位。  相似文献   

16.
澳门地名谈     
自1616年葡萄牙在澳门任命第一任澳门总督算起 ,葡萄牙对澳门的统治已约400年的历史。在这约400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地名都记录了葡萄牙对澳门的殖民统治。1 以澳门总督名字命名的澳门地名亚马喇马路(EstradadcFerrciradoAmaral)位于澳门半岛北部花地玛堂区 ,以澳门第79任总督亚马喇的名字命名。亚马喇(Jo仭oMariaFcrrciradoAma ral)又译为阿马留。他在1846年4月从里斯本抵澳门任澳督。亚马喇是海军军人 ,其右臂在年轻时参加葡萄牙开拓巴西殖民地战争中被大炮炸去 ,葡…  相似文献   

17.
分析澳门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建设现状和分布特点。研究澳门道路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澳门城市道路交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蔡人群 《热带地理》1997,17(2):101-107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之间已逐渐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优势互补的经济区域。本文分析了该经济区的形成条件及其在中国、亚洲的地位和作用。并建议开展全经济区协调性规划,处理好区内经济分工,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协调发展,并建设统一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使经济区发展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9.
分析澳门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建设现状和分布特点,研究澳门道路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澳门城市道路交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澳门散记     
香港回归祖国后,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在用急切的心情期待着澳门回归,期待着这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日子。澳门的脐带没有离开母体。珠海澳门紧相连,其间有公路相通。站在珠海拱北区任何一座高层建筑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澳门的高楼大厦。澳门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半岛,包括附近的两个小岛在内,面积23平方公里。一踏上澳门的土地,那鳞次栉比的高楼笔直地耸立在绿荫丛中,其建筑风格,门墙窗棂无不透着明显的葡式风格;窄小拥挤的街道弯弯绕绕,因为大多是单行道,所以就是眼前的目的地,也要兜一个圈、绕一道建筑、拐一个弯子才能到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