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覃艾新 《微创医学》2006,1(5):399-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由硅胶材料制成,具有导管柔软、内带导丝、光滑对血管刺激小等特点。临床使用4Fr较多,其管腔为1.0 mm。此技术,操作简便,可避免传统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危险,自1997年以来本院使用PICC近1200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置管困难改行颈外静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28例经上肢静脉置管障碍或穿刺失败的肿瘤患者,选择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一次穿刺成功,无一例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导管留置时间为62~228 d,5例正在使用中。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及滑脱等并发症,无一例中途拔管。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简单易学、更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作为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的一种补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3):232-23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有传统置管和超声引导下置管2种方法.本观察比较了2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穿刺成功率、置管后1周及1个月发生静脉炎、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1临床资料1.1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行PICC置管的癌症患者140例.按照置入PICC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相似文献   

5.
《英国医学杂志》2014,(1):38-46
早在1929年,一名德国医生Werner Frossman进行了历史上首次中心静脉置管。他将一根导尿管置入自己的肘静脉,然后到放射科在透视引导下将导管置入右心室。从此以后,中心静脉通路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6.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u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1]。从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PICC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为降低其导管堵管率、感染率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2],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其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能有效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但在临床上往往会遇到因患者病情、年龄、血管条件等因素导致常规置管失败。针对这种情况,我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跃  郝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1244-124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X线下进行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志及导管末端的移动性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经患者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大剂量化疗.结果 108例患者中102例一次穿刺成功,6例第二次穿刺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8~192d,化疗过程中共发生静脉炎4例,无1例出现渗漏性损伤.结论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而护患双方的共同参与才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疗周期长,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患者难以承受药物外渗及反复穿刺的痛苦,为了减轻病人的不适,顺利完成整个化疗周期,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路是必不可少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安全性好、损伤小,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科自2008年2月到2009年8月共有58例患者选用PICC置管化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脐静脉置管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 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入住笔者科室,在生后4天内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共413例,UVC+PICC组为出生24小时内置入UVC,并在留置4~10天后拔除并序贯置入PICC的早产儿共120例,分析其置管使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PICC组为同期出生后4天内单纯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与UVC+PICC组进行1∶1匹配,共120例,收集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导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并发症的差别。结果 UVC+PICC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ICC组(P<0.05),UVC+PICC组与PICC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PICC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VC序贯PICC使用相较于仅使用PICC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且平均每日体重增长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导管,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操作快速、简便、创伤小,可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防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了解并合理应用PICC导管,掌握正确操作技术,合理用药,严密观察,防止导管堵塞,延长导管留置时间,能够为需要长期输液且静脉条件差的患者提供良好的静脉通道,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从而充分发挥PICC置管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的护理应用经验。方法总结43例患者PICC置管方法、维护及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穿刺成功后最长置管时间为360天。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对PICC的维护至关重要。结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运用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因反复穿刺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正确有效的维护能延长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肿瘤患者保证化疗药物安全输注、保护外周静脉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PICC术后继发感染和败血症是最严重的并发症[1].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静脉导管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13%,仅次于尿路感染,90%的静脉导管感染继发于中心静脉插管[2].  相似文献   

15.
李潘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9-175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白血病患儿249例,其中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患儿125 例为观察组,头静脉置入PICC患儿124 例为对照组.比较2 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与头静脉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顶端到达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其不受年龄、疾病种类的限制,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40例和解剖定位组40例,超声定位组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解剖定位组按照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发生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损伤神经、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定位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8%,明显高于解剖定位组的73%(P0.05),超声定位组穿刺置管时间为(9.7±2.6)min,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的(15.4±3.1)min(P0.05);超声定位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的15%(P0.05)。结论: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缩短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杨玉惠  张熙  金淑权 《当代医学》2014,(11):120-121
目的:探讨集中式规范维护导管在基层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6月35例PICC置管患者(含异地置管11例)进行集中式导管维护。采取每周星期二、星期五为患者导管维护时间,加强护士技能培训,设立门诊导管维护护士,制定维护流程,重视患者及家属等健康教育措施。结果患者对导管维护依从性提高,并发症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对PICC患者带管期间进行集中式导管规范维护,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及顺利完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巴德耐高压型导管在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应用,分析置管部位(上及下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根据PICC导管置入的穿刺部位分为上臂置管组15例和肘下置管组15例;均行PICC导管置入治疗。结果上臂置管组、肘下置管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但上臂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肘下置管组46.67%(7/15)。上臂置管组舒适度评分(6.94±1.92)分、Karnofsky评分(76.53±5.13)分均显著高于肘下置管组(P0.01)。结论巴德耐高压型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高,PICC导管的穿刺部位以上臂置入为佳,肘下导管置入期间易发生堵管、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因此应采取高压团注后的护理、集束化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护理措施进行相关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20.
杨凤妹 《右江医学》2006,34(1):108-108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还可用于NICU的患者[1]。PICC有许多优点,近年来,经临床护理和观察研究,发现PICC可以作为连续外周静脉穿刺的第一选择置管[2]。操作简便,不良反应低,患者易于接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54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36~78岁,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或两者以上同时合并发生,恶性肿瘤占9例。2.操作方法①选用美国B-D公司PICC穿刺包一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