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通络Ⅳ号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通络Ⅳ号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探讨通络Ⅳ号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机理。方法将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基础治疗并加用通络Ⅳ号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基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s-CRP的变化,并观察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s-CRP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络Ⅳ号能通过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致密动脉征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行多层螺旋CT平扫,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2小时-3天复查CT1-3次,分析大脑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早期改变。结果:致密动脉征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诊断中具有特异性,CT复查动脉致密征较首次CT表现明显多提示梗死进行性加重。结论:致密动脉征强烈提示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致密动脉征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行多层螺旋CT平扫,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2小时-3天复查CT1-3次,分析大脑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早期改变.结果:致密动脉征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诊断中具有特异性,CT复查动脉致密征较首次CT表现明显多提示梗死进行性加重.结论:致密动脉征强烈提示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眼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我院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急性期脑梗死基础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眼针治疗,治疗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减少,临床有效率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临床有效率较高,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较低(均P0.05)。结论:眼针治疗通过刺激眼周经络、神经中枢促进肌肉活动,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评价院内制剂芪归通络颗粒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急性期且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相同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芪归通络颗粒,治疗2周后观察患者中医证候学、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情况并对比。结果:2组在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学、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芪归通络颗粒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急性期)且中医证候类型为气虚血瘀型者的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变化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3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及40例健康成年人为健康对照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7型,分别检测脑梗死急性期组及健康对照组心电图变化。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心电图变化较健康对照组变化频繁,且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痰湿蒙神型、风痰火亢型、气虚血瘀型及风火上扰型心电图异常较其他组显著升高。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心电图变化极为敏感与常见,中医不同证型间有差异,心电图可作为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浆Hcy、Fg相关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0例急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选取临床常见3个中医证型:风痰瘀阻型、风痰火亢型、痰热腑实型。分别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不同中医证型对应的以上两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Hcy、Fg两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个证型之间Hcy、Fg水平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高Hcy血症和高Fg血症分别是脑梗死急性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急性期各证型患者血浆Hcy与Fg的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的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关系,提示Hcy、Fg水平可为脑梗死急性期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度。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53-154
目的:研究益气通脉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96例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胞二磷胆碱联合阿司匹林、甘露醇治疗;实验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舌苔白腻、脉沉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益气通脉汤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介绍张敬华从肝论治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张敬华认为,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属中医中风、脉胀范畴,其病机总属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提出从肝论治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治疗上有以下方法:以疏肝为要,兼通腑气;以平肝为主,佐以化痰;以清肝为用,辅以祛瘀;以补肝为本,兼顾补肾。  相似文献   

10.
鲁喦  李涛 《中医药研究》2011,(2):166-16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后中医证候的演变。方法采用前瞻、对照方法,分析40例超早期脑梗死动脉溶栓后中医证候的动态演变。结果治疗14 d后,34例风证全部消失,气虚证由治疗前的0例变为8例,火证由治疗前的22例变为9例。瘀证在治疗前后的出现频率均为100%。急性脑梗死在超早期以实证为主,随着病程的发展,风证逐渐消失,实证的比例下降。而虚证,特别是气虚证的比例开始增加,瘀证在整个过程中则一直存在。治疗组证候的变化与保守治疗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溶栓治疗对脑梗死超早期的证候演变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治疗组的证候变化符合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总体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脑梗死急性期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干预、腹部按摩等中医辨证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上给予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建立脑梗死的中医一级预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1972—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发表的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3篇,总病例数860例。近40年,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火>血瘀>阴虚>气虚。然而近10年来,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瘀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略超过了痰证所占的比例。结论:风、火、痰、瘀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证候要素,其中,风、火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而非致病证候;痰、瘀既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表现证候,亦是致病证候。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阴虚质是脑梗死的高危体质,在脑梗死一级预防阶段应予以重视;湿热质与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验证,可列为脑梗死的警惕体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急性期脑梗死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不同证素的中医治疗着手,分析得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有显著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康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医疗方法对中风病急性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出血220例、脑梗死480例,各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氏(BI)指数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针刺、推拿等疗法;各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脑出血、脑梗死两病在治疗4周后,FMA、BI指数评分均以治疗组为优。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治疗对功能恢复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素(ET-1)、降钙素(CGRP)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对照组,眼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辨证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眼针组急性期总有效率为88.3%,愈显率为7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愈显率为5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眼针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血浆ET-1、CGRP含量变化看,治疗后两组血浆ET明显降低,血浆CGRP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以调节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ET、CGRP的含量,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是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治疗14天,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确能明显提高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在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施护可在脑梗死急性期应用,个体化护理,康复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72 h内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镇肝熄风汤。治疗前后第7,14天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IL-6,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 IL-6,TNF-α的水平均降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 d两组IL-6,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镇肝熄风汤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中医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减轻急性脑梗死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芎抗栓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配合服用黄芎抗栓胶囊(口服1.2 g/次,每日2次),2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进行中医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13.67±6.84)低于对照组(19.46±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BI评分(56.61±8.73)高于对照组(47.89±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黄芎抗栓胶囊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临床疗效明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超早期(<6h)和急性期(6~48h)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分为超早期和急性期两个时段,观察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组)、尿激酶120万U即刻静脉溶栓法(对照组,急性期改为单纯体针法)和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法(安慰剂组)的临床疗效(各组同时均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14天、胞二磷胆碱28天及肠溶阿司匹林28天)。结果:超早期时段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急性期时段通脑活络针刺法和单纯体针法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颅内出血率:超早期治疗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3%、4.0%及8.0%。结论:超早期、急性期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的,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