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云成  刘家军  尹超  郭梦需 《现代地质》2021,35(6):1536-1550
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赋存许多大型-超大型的金矿床,大湖金钼矿床位于小秦岭北矿带。大湖金钼矿床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包括热液期和表生期,根据矿脉穿切关系、矿石的矿物组成以及结构、构造研究,热液期分为4个成矿阶段,即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自然金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冷热台测温结果表明,大湖金钼矿的初始成矿流体属H2O-CO2-NaCl体系,包裹体分为三种类型,即CO2-H2O型包裹体(C型)、水溶液型包裹体(W型)和纯CO2型包裹体(PC型)。成矿Ⅰ、Ⅱ、Ⅲ和Ⅳ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275.3~350.0 ℃、260.0~312.7 ℃、245.3~287.6 ℃和237~251 ℃,流体盐度范围为5.2%~16.7%,密度为0.777~1.108 g/cm3,为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与变质流体特征一致。均一温度从Ⅰ阶段→Ⅳ阶段呈逐渐下降趋势,盐度从Ⅰ阶段→Ⅲ阶段逐渐降低,Ⅳ阶段沸腾作用使流体中的气体组分逸出,导致剩余流体的浓缩盐度增高。流体成矿压力范围为58.0~196.3 MPa,对应成矿深度范围为3.0~7.1 km。矿区普遍存在的围岩蚀变表明水岩反应强烈,氢同位素δD为-90‰~-44‰,成矿流体氧同位素δ18O范围为2.1‰~5.9‰,属于变质热液范围;在δ18O-δD组成图解投图中落在变质水范围左下侧,Ⅱ、Ⅲ阶段样品的δ18O较Ⅰ阶段整体左移,表明高温变质流体与围岩(斜长角闪岩等变质岩)发生水岩反应,导致同位素互换平衡。大湖金钼矿床受区域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属典型的断控脉状矿床,成矿流体以变质水为主,矿床主要特征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2.
三官庙金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为断裂构造控矿的热液型矿床。热液成矿期划分为成矿早阶段(S1)、主阶段(S2)和晚阶段(S3)。成矿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h为150~420 ℃,盐度为2.1%~24.1%;成矿晚阶段Th为81~190 ℃,盐度为5.6%~22.2%。包裹体研究显示,在成矿主阶段温度>250 ℃时,以流体混合作用为主而导致矿物沉淀;在成矿主阶段温度<250 ℃及成矿晚阶段,以流体沸腾作用为主而导致矿物沉淀。成矿主阶段成矿流体的δDV-SMOW为-84.4‰~-77.0‰,δ18${{\text{O}}_{{{\text{H}}_{2}}\text{O}}}$为5.0‰~5.7‰,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同时混入了外来流体。成矿流体的δ13CΣC为-13.5‰~-5.2‰,反映碳为岩浆来源并受到低温蚀变的影响。黄铁矿单矿物δ34SCDT为-2.73‰~-1.31‰;毒砂单矿物δ34SCDT为-3.36‰~0.03‰,反映成矿物质硫为典型的单一岩浆来源。综上分析,认为三官庙金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其成矿机制为:印支期末,在钠长(角砾)岩形成过程中,含金热液流体沿断裂构造运移,在距离钠长(角砾)岩较远地段的层间破碎带内,成矿流体发生混合及沸腾作用,促使成矿物质发生沉淀,最终形成三官庙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阿扎哈达石英脉型铜铋矿床位于二连—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铜铋热液矿化过程从早到晚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辉铋矿-自然铋-萤石阶段(Ⅱ)和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Ⅲ)。铜铋矿化主要产于Ⅱ阶段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Ⅰ阶段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224~427 ℃,盐度(w(NaCleq)为16.0%~22.4%;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9~410 ℃,盐度为9.2%~22.2%。Ⅱ阶段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5~343 ℃,盐度为17.8%~20.5%;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361 ℃,盐度为10.5%~21.3%。Ⅲ阶段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2~262 ℃,盐度为3.4%~19.4%。成矿热液整体上属于中温、中等盐度流体。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气液相成分主要是H2O,含少量CH4,指示成矿流体属于NaCl-H2O±CH4体系。C-O同位素数据(δ13CV-PDB值范围为-6.7‰~-1.4‰,δ18OV-SMOW值为-2.4‰~+11.5‰)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混入。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1.3‰~9.5‰)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并有部分地层物质加入。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207Pb/204Pb和206Pb/204Pb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8.081~38.229、15.561~15.602和18.270~18.383,所有数据点均落在造山带铅范围内,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侵位的花岗岩,同时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结合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文章认为温度下降及水岩反应是导致矿质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湘西北地区是著名的铅锌矿、锰矿产出地,为完善该地区成矿序列,对张家界市李家铜矿成矿期的石英、方解石、重晶石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气相成分、群体液相成分和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 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6~282 ℃,流体盐度为0.71%~15.86%(NaCl),成矿流体气相成分含少量的CH4和H2,包裹体液相成分中离子以Ca2+、Mg2+、Na+、$SO_{4}^{2-}$及Cl-为主,氧同位素δ18O矿物值范围为11.6‰~17‰,氢同位素δD值范围为-54.7‰~-76.2‰。经计算,成矿压力为1.02~66.17 MPa,成矿深度为0.1~6.57 km。成矿热液为层控型热卤水,成矿时间自震旦纪陡山沱期一直持续到志留纪文洛克期。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虎拉林金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光谱成分分析,研究成矿流体性质,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少量含CO2三相、含子矿物三相和纯气相包裹体等.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320~360℃,盐度为19.2%~21.8%,密度为0.73~0.90 g/cm3,估算成矿压力为92.1~129.1 MPa,成矿深度为3.07~4.3km.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其次为CO2、CH4和N2,微量的C6H6、C2H6和C3H8等,总体属H2O-CO2-NaCl体系.成矿流体是一种不混溶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并可能有幔源组分参与.金主要是以金氯配合物的形式迁移.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类似,应属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撰山子金矿床位于内蒙古台隆东段北缘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的结合部位。矿体赋存于下二叠统于家北沟组灰岩、中二叠世流纹岩和中三叠世花岗斑岩中,被晚三叠世闪长岩所截切。本文在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各成矿阶段热液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开展研究,查明了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演化特征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成矿阶段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可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硫化物和石英-萤石-方解石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激光拉曼实验表明,热液矿物中原生包裹体可分为气液两相水型包裹体(Ⅰ型)、二氧化碳水三相型包裹体(Ⅱ型)、含子矿物三相型包裹体(Ⅲ型)、纯气相二氧化碳型包裹体(Ⅳ型)、纯气相水型包裹体(Ⅴ型)和纯液相水型包裹体(Ⅵ型)6种类型。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从早阶段至晚阶段逐渐降低。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低和高盐度、中低密度的CO2-NaCl-H2O体系。主成矿阶段气液两相盐水和CO2-H2O三相包裹体限定的成矿压力范围分别为15.7~28.6、59.0~88.7 MPa,整体成矿深度范围在1.6~3.3 km之间。综合分析认为,撰山子金矿床在成矿过程中发生了流体不混溶(沸腾)作用,矿床的形成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引起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是区内典型的中高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7.
西藏昂仁县罗布真金银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拉萨微陆块,矿体受北西西的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于始新世帕那组火山岩中。按照矿石工业类型分类,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岩型、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等三类,主要金银矿石矿物为自然金和碲银矿等。矿区广泛繁育不同特征的热液脉体,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以及全面的岩相学研究,依据矿物共生组合、脉体切穿关系及蚀变特征,将热液脉体从早到晚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S1)的石英-黄铁矿大脉、玉髓华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2)的石英-金属硫化物网脉、石英-碳酸盐矿物阶段(S3)的石英-方解石细脉。罗布真金银矿床热液脉体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富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碳酸盐矿物)三相流体包裹体。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测、显微测温、成分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S1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10~330 ℃,盐度(w(NaCleq))集中在5.0%~10.1%,密度介于0.60~0.80 g/cm3;S2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40~280 ℃,盐度介于3.0%~7.0%,密度介于0.70~0.90 g/cm3;S3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121~215 ℃,盐度集中在1.0%~5.0%,密度集中在0.85~1.00 g/cm3。拉曼分析表明,罗布真金银矿的流体包裹体成分以H2O为主,并含有少量的CO2、N2、CH4等气体及方解石子晶。各热液脉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text{D}}_{{{\text{H}}_{2}}\text{O},\text{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106.1‰~-97.5‰,δ18${{\text{O}}_{{{\text{H}}_{2}}\text{O},\text{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7.33‰~-7.13‰,展示其成矿流体主要源自火山岩围岩中的循环地下水,在早阶段还有少量岩浆水的加入。成矿流体在岩浆作用驱动下,沿着断裂从深部封闭体系运移到浅部的开放体系,迅速突破临界状态减压沸腾并产生相分离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形成矿化。随着含矿热液成矿物质及金属硫化物的大量析出,流体温度、盐度迅速降低,金属矿物成矿作用随之结束。罗布真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中低密度并含有少量CO2、N2、CH4等气体的流体,具有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山东新城金矿是胶东焦家-新城成矿带上重要的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焦家断裂带下盘靠近主裂面的黄铁绢英岩和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内,严格受焦家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银金矿和辉银矿等。区内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硅化、钾化和碳酸盐化等,且矿化主要与黄铁绢英岩化和硅化关系密切。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新城金矿床深部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及氢、氧同位素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深部矿石中纯CO2包裹体数量有明显增加现象,同时发育含CO2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w(NaCl))(2.06%~10.24%)、低密度(0.54~0.97 g/cm3)的特点;主成矿温度为260~300 ℃,成矿压力为65~113 MPa,成矿深度为6.51~8.82 km。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CO2-NaCl-H2O体系的不混溶作用。氢、氧同位素分析认为,成矿流体δDSMOW为-75.1‰~-61.4‰,δ18O为4.80‰~6.40‰,并将新城金矿床与典型“焦家式”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进行对比,认为新城金矿成矿流体主要以幔源流体为主。综合研究表明,新城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左家庄金矿位于西秦岭凤太矿集区西北角的何家庄岩体西端南侧与上石炭统侵入接触的内接触带。矿体受构造与岩体双重控制,主要发育于东西向构造内充填的石英脉中。区内中粒二长花岗岩与粉砂质绢云板岩接触带是金矿化的有利部位。本文对左家庄金矿床成矿流体的成分、来源、物理化学条件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左家庄金矿流体包裹体类型可以分为气液两相包裹体、纯液相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3类,包裹体多以水溶液包裹体(LH2O-VH2O)为主、并有CO2-H2O包裹体(LCO2-LH2O),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主要为水,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及少量N2和H2。成矿流体为中低温(229~320℃)-低盐度(7.31%~12.28%Na Cl.eq)以变质热液为主后期混入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矿床中硫化物形成于富重硫(黄铁矿δ34S=11.4‰~13.77‰)环境。左家庄金矿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孔含泉 《地质与资源》2012,21(4):362-366
坤得气南山金矿床产出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北缘,矿体赋存于光华组硅化长石砂岩、细砂岩中.金矿化包括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方解石3个成矿阶段.前两个阶段矿石硅化石英细脉中的石英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包括气液两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3种类型,并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在234.8~420.5℃之间,盐度(NaCl当量质量分数)变化在2.6%~33.6%之间,可分为高温低盐度、中高温中低盐度和中高温中高盐度类.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CO2;液相成分也以H2O、CO2为主,含有Na+、K+、Ca2+、Mg2+离子;子矿物主要为石盐.3类包裹体在同一矿物颗粒中同时共生发育,表明捕获流体为不均匀流体状态,显示成矿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溶体不混溶作用.根据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确定矿床为浅成热液成因,而且矿床深部具有找寻斑岩型矿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高银虎  尹刚  龚泽强  郭明春 《现代地质》2021,35(6):1523-1535
甘肃两当湘潭子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东段,金矿体主要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与区内发育的中酸性岩脉空间关系密切。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Au主要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矿体中黄铁矿Co/Ni特征显示黄铁矿的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通过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岩体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而与地层围岩有明显差异。对矿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硫同位素测试,硫化物δ34S值介于-5.7‰~2.0‰之间,均值为0.38‰,δ34S值频数分布比较集中,具有以近零为中心的塔式分布特征,表明矿石中硫的来源与岩浆作用有关。通过氢氧同位素分析,湘潭子金矿区矿石的δ18${{\text{O}}_{{{\text{H}}_{2}}\text{O}}}$值介于3.44‰~9.65‰之间,均值为6.29‰,δD介于-120.10‰~-79.00‰之间,均值为-100.47‰,表明本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铅同位素特征显示湘潭子金矿区铅的演化与岩浆作用和造山运动关系密切。通过对比研究可知湘潭子金矿的主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湘潭子金矿是印支晚期含成矿物质和流体的岩浆上侵,受浅部断裂系统控制的脉状矿体。湘潭子金矿的发现及成因研究对西秦岭地区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南祁雨沟金矿临界-超临界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祁雨沟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块南部熊耳地体东北缘,是我国典型的角砾岩型金矿。该矿床临界-超临界流体包裹体的发现对研究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有重要意义。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以及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研究显示,祁雨沟J4角砾岩筒中发育临界状态均一的包裹体富含CO2,这些包裹体出现在第Ⅰ、Ⅱ成矿阶段,并且在金品位最高的400-460中段出现最为集中,对成矿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临界-超临界流体来自富含挥发分的高氧化状态岩浆的出溶作用。流体演化先后经历了高氧化状态的岩浆-流体体系→临界-超临界流体体系→H2O-NaCl和CO2-H2O流体体系→低盐度的H2O-NaCl流体体系→H2O流体体系。临界―超临界流体体系在383.7~387.2 ℃发生了沸腾作用,沸腾作用可能是祁雨沟金矿J4岩筒中成矿物质沉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莱州寺庄金矿床位于焦家成矿带南段,是焦家金矿田的一部分,也是焦家成矿带上重要的热液脉型金矿床。区内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碎裂岩带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3个控矿带,位于焦家断裂带下盘。矿石矿物主要为银金矿、黄铁矿、自然金、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该矿床发育了绢英岩化、硅化、钾化、碳酸盐化等蚀变类型,且硅化和绢英岩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测温、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以及氢、氧同位素分析方面对山东省寺庄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床金矿石中主要发育含CO2相、气液两相和CO2相三类包裹体。在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CO2-H2O-NaCl体系的不混溶作用。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w(NaCl)为(0.53%~10.24%))、低密度(0.50~1.03 g/cm3)的特点。成矿温度为260~340℃,压力为82~116 MPa,成矿深度为中成(7.40~8.94 km)。氢、氧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δDV-SNOW为-76.6‰~-69.0‰,δ18O为2.94‰~7.24‰,说明成矿流体以幔源流体为主,并有少量的岩浆水和大气降水参与。结合该矿床地质特征与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寺庄金矿的矿床成因类型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中温中成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海连富  刘安璐  陶瑞  白金鹤  宋扬 《地球科学》2021,46(12):4274-4290
卫宁北山地区是宁夏境内最有望实现找矿突破的多金属矿成矿区之一,已发现众多Au、Ag、Cu、Pb、Zn、Fe、Co等矿点或矿化点.金场子金矿是该地区已发现的最大的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前黑山组及中宁组内的层间断裂破碎带中,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产状与地层近乎一致.区域上除少量闪长玢岩脉出露外,岩浆岩不发育.为了探讨金场子金矿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对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金场子金矿床成矿热液期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分别是绢云母-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黄铁矿-重晶石-石英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石英阶段(Ⅲ)和黄铁矿-碳酸盐阶段(Ⅳ),其中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有4种类型,分别是水溶液包裹体、纯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介于171~396 ℃,主要集中于180~270 ℃,盐度介于1.30%~10.99% NaCl equiv,密度为0.24~0.78 g/cm3,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CO2-H2O-NaCl体系,含有少量N2.热液期石英的δD值为-66.0‰~-32.0‰,δ18OV-SMOW值为+19.7‰~+22.6‰,指示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C同位素显示,晚阶段(Ⅳ)方解石和菱铁矿的δ13C介于-2.540‰~-0.736‰,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具有混合来源的特点,奥陶系-石炭系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变质脱水作用形成的流体可能是金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了明显的不混溶现象,是造成金沉淀的重要因素.矿床成因类型属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15.
广西新坪金矿地处大瑶山多金属成矿带六岑矿田,矿体主要受新坪复式背斜和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控制,赋存于寒武系黄洞口组砂岩、砂泥岩中。石英流体包裹体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低密度含CO2的流体;流体中阳离子以Na+、Ca2+、Mg2+、K+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中水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并叠加有变质水,且不排除有少量大气水加入的特征;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范围较窄,多为距离零轴很近的负值,推断可能是深源硫与地层硫的混合。根据本次分析及结合前人研究表明,Au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来源于寒武系地层,但区内深源岩浆岩也有提供Au的可能性。据以上分析,结合前人对该地区矿床成因的研究,初步认为新坪金矿属于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