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5G技术突破了人与人的通信,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实现了万物互联、人机深度交互。未来,5G应用将不断向工业、交通、能源、农业、医疗等各垂直行业延伸,智能工厂、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慧城市等应用得到长足发展,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等四家运营商发放5G牌照,标志着中国进入了5G时代。从1G到4G,关注点始终在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5G将更多地关注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实现一个人与万物互联的世界。5G将会产生新的连接、新的应用和新的产业,为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契机和新的增长极。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5G将建立高速、安全和广泛的下一代信息基础架构,其应用场景将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移动物联网,并广泛应用在与通信技术有关的各大行业。其中,物流业就是一个与通信技术密切相关的领域,移动通信技术几乎可以运用于物流行业的大部分应用中。5G的推出,将快速驱动物流行业产生巨大变革,迫使物流业向快速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智慧化物流必将成为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3.
5G智慧园区利用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自动化等软硬件产品技术,结合5G技术与智能网络、智能软件、厂区内的工业制造系统融合,将建成供应网络对接、端到端交付、可持续发展的全国工业4.0智能制造基地,确保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标杆工厂,使其具有自动化设备、透明化生产、智能化物流、移动化管理、数据化决策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6G网络将是面向智慧医疗、全息通信、智慧城市群、应急通信抢险、智能工厂以及数字孪生等全场景的网络,其形态将在“人-机-物”互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灵”,即虚拟空间的“意识”进行融合。6G网络中“灵”可视为人类的AI助手,负责采集、存储和交互每个用户的所说、所见与所思,并实现通信和AI能力的双向互促。而实现“人-机-物-灵”融合的双世界架构的第一阶段是网络的智能内生。  相似文献   

5.
2020年,5G通信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真正无缝连接,其网络技术发展趋势集中于高频段毫米波通信、超密集小区覆盖、终端直连D2D、同时同频全双工、大规模天线阵列、多天线接入方式协作、新型异构网络等方面。未来5G终端将主要应用于广阔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同时,5G终端将面临高速率、高可靠性、高密度通信、高移动性、低时延、低功耗、低成本、多元化终端形态和多种无线接入方式融合等技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鲁义轩 《通信世界》2014,(22):37-37
4G正当时,业界已经开始加紧对5G的研讨和研发。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无缝连接,借助一种新的数字生态系统,5G还能实现"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的高速连接,实现在终端、无线、网络、业务等领域的进一步融合及创新。同时,5G将为"人"在感知、获取、参与和控制信息的能力上带来革命性的影响。5G的服务对象将由公众用户向行业用户拓展,网络也将更智能、更泛在化。  相似文献   

7.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5G网络将设备、生产线、工厂、原料、产品紧密连接,实现工业生产智能制造。制造业种类齐全,对通信要求千差万别,5G网络难以满足所有工业的通信需求。分析了工业互联网核心生产环节的典型通信需求,提出关于IMT-2030系统设计的初步思路,为IMT-2030的后续研发工作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设备间直接通信(D2D)使得设备之间可以直接传输数据而无须基站转发,可有效降低网络负荷,降低传输时延,提高网络的频谱利用效率,扩大蜂窝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系统吞吐量。5G不再只是从2G到3G再到4G的网络传输速率的提升,而是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扩展到"人—网—物"3个维度的万物互联,打造全移动和全连接的数字化社会。本文主要研究探讨D2D通信技术及其在5G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盖贝贝 《通信世界》2023,(18):16-17
<正>“目前,中国联通已打造5G工厂1123个,覆盖22个行业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当前大部分的案例仍是定制化,但中国联通正在不断总结规模化复制经验。”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在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5G工厂,拓展“5G+工业互联网”新场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在为工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10.
智慧工厂对企业现场网络、应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型工厂在智慧化转型过程中尤其关注产品的成熟度与方案的性价比。通过在中小型工厂中实现5G+PON技术的融合,打造双千兆全连接智慧工厂能够有效改善用工难、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生产管理痛点,是实现工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此外,通过下沉UPF+MEC实现园区内各类型智慧应用的统一管理,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一致的云网基础服务,能够有效推动5G+PON网络在工业生产核心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5G商用和智慧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市场对无线专网有巨大的需求和动力。5G企业专网是通信行业和垂直行业深度融合的典型场景,对于促进垂直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营商充分发挥在无线网络方面的潜能,利用5G技术和授权频谱,为企业客户提供个性定制、灵活便捷的5G专网服务。这些涵盖网络规划、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网服务能够降低专网技术门槛,为不同垂直行业融合赋能,帮助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5G通信技术具有大规模互联、低时延、高性能等特征,其与AI、边缘计算等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发展。基于此,文中从工业系统构造改革着手,结合5G通信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全面分析了5G工业专网融合网络架构,如算力分布式、未来无线化、异构接入等,并提出了以业务感知层、网络资源层、网业协同层等构成的完整的网络逻辑架构。同时,文中研究了5G行业专网的组网方案和关键技术,对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为相关领域提供了借鉴。研究发现,结合了5G通信技术和工业专网的组网方案,能提高5G行业专网组网方案的应用效果,促进工业结构的数字化转型,实现相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5G所具备的海量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等技术特性,高度契合专网的需求,可实现视频直播、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典型行业或政企专网应用。针对5G应用于专网市场,从5G专网独立建设必要性、3GPP 5G NPN(Non-Public Network)技术最新进展和5G核心网2B(To Business)网络建设策略三个方面分析5G核心侧在行业/专网方向的发展与演进。以期5G在专网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促进"5G+行业"跨界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5G商用网络快速推进,垂直行业对5G网络有着巨大的需求,针对5G行业市场,运营商正在积极探索5G专网的建网模式和方案.分析了5G专网的需求和应用情况,阐述了5G网络架构特征及专网使能技术,提出了5G专网核心网部署方案,并探讨了5G专网部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目前,5G产业链已初具雏形,行业应用进入大规模实践阶段,头部企业的应用经验将大幅推进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高铁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我国明确提出需要加快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建设,5G网络与高铁的强强联合,使得5G高铁专网建设及质量提升成为各大运营商的下一个关键突破口,势必会助力通信和交通行业的再次腾飞。  相似文献   

16.
李富强  周华  宋晓伟 《电信科学》2020,36(10):134-139
5G面向大众用户和垂直行业可以提供公网模式和专网模式。从业务连续性需求和行业用户需求出发,研究了面向行业用户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下的5G无线专网的3种部署模式,探讨了5G无线专网实现的关键技术无线网络切片的标准化现状、产业化能力、支撑5G无线专网的程度,分析了目前5G无线专网所能实现的场景和应用,最后对未来超低时延需求的5G无线专网技术实现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现已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成,同时5G技术应用逐渐兴起,并且在我国通信工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分析了5G技术在促进物联网产业链发展中的应用,展望了5G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各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5G网络标准和技术的逐渐成熟,5G行业专网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分析了5G核心网的架构、网元功能和关键技术后,提出了5G轻量化核心网总体方案的设计,为全面赋能垂直行业,定制部署资源专用、安全可靠的本地化5G专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5G时代来临,各种行业的无线通信需求必将得到极大的释放和满足。分析了轨道交通行业的无线通信业务的特点及其对5G通信网络的需求,面对以地下隧道为主、行车速度较快、通信终端集中移动等特点的轨道交通应用场景复杂性,提出了5G技术在轨交环境下的应用方式和面临的技术挑战,同时,还针对5G在轨交行业的组网应用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自建专网与运营商合作方式两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限制,给出了组网建议。  相似文献   

20.
5G所带来的增强带宽、海量连接和超低延时等网络特性构筑起万物互联的核心基础。北斗高精度定位作为时间和空间信息感知采集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5G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融合,不仅可以相互赋能,彼此增强,更将打造智能化信息时代的基础感知网络。5G与北斗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推动社会由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演进。本文从5G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融合发展背景入手,对5G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网络的建设融合、5G在传输定位上的优势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能力融合,以及5G与高精度定位的终端一体化进行分析,并对其产业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