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水冲刷河床粗化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建立了大坝下游清水冲刷河床粗化一维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非均匀推移质不平衡输移,并引入混合层模式用于模拟河床组成的变化。利用Preissmann隐式格式求解水流方程组,用显式格式求解河床变形方程及床沙级配调整方程。该模型侧重于模拟河床粗化过程,也能用于河床一维变形计算。利用我们做过的清水冲刷水槽实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全面的验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下游河道冲刷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运行10余年以来,水库拦截了上游约75.5%的泥沙,破坏了原天然河道的自然形态与水沙条件的相对平衡,三峡大坝下游河道产生强烈冲刷,致使河床明显粗化。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后下游河段实测地形及床沙级配资料,分析了河道冲淤变化,并总结了四种床沙粗化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接近冲淤平衡的宜枝河段实测资料对四种方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韩其为方法的床沙粗化级配和冲刷深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较客观地反映了三峡水库下游河道的冲刷粗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水库下游冲刷的数值模拟—模型的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水库下游冲刷过程中悬移质与推移质、推移质与河床质、河床质与悬移质交换机理及床沙粗化机理的复杂性,使得研究水库下游冲刷数学模型的难度较大。 为了研究水库下游冲刷、河床演变问题及由此而引起的对防洪、航运等造成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维全沙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非均匀悬移质不饱和输移、非均匀沙推移质输移及床沙级配的调整。文中考虑了冲刷过程中挟沙能力的沿程调整,挟沙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悬移质中细颗粒部分从累计效果看不参予与床沙交换(冲泻质),这部分泥沙全部计入挟沙能力;悬移质的粗颗粒部分落淤到床面与床沙交换后部分地计入挟沙能力;床沙中可悬浮部分从床面冲起后部分地计入挟沙能力。非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考虑了床沙运动的随机性及床沙粗化对输沙率的影响。床沙级配的调整采用CARICHAR混合层模型。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沙质河床二维粗化数值模拟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质河床冲刷过程中河床变形、冲刷深度、悬移质含沙量恢复及床面级配等沿时空的变化与河床粗化紧密相关,只要对河床粗化机理和特性有较深认识才会对河床冲刷现象有较好的定量模拟。本文依据ADI算化原理,在交错网格上建立了非耦合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的平面二维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的计算方法和混合层计算模式。依据该模型所做的数值实验表明,模型能从定性上较好地模拟上述因素随时间沿纵横方向的变化,具有二维性,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反映了数学模型能模拟河床冲刷过程中诸因素变化规律的潜力,并充分表明,正确预测冲刷河床变形的关系在于较好地模拟河床组成的粗化过程,对此,均匀沙模型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5.
万安水库运行5年来坝下游河床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万安水建成后,由于水库改变了坝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对下游河床产生冲刷本文根据1989年-1994年的观测资料,着重分析水库运行5年来对坝下游的河床冲刷,阐述河床冲刷过程对坝下游水力因素的及防洪、航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浦承松 《泥沙研究》2002,(2):76-80,F003
应用一维恒定非均匀沙河床演变数学模型,分析了堤防工程建设及青山咀水库建成后,下游龙川江楚雄城区10.4km河段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河床冲淤变化对防洪的影响。冲淤计算结果表明,堤防工程建设后,河床发生微量淤积,但使洪水位抬高有限,对河道过流能力影响不大。青山嘴建库后,下游河床将发生冲刷下切及床沙粗化,但年际间的变化不至于危及堤防安全。为青山嘴建库提供了一定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7.
沙质河床清水冲刷粗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沙质河床清水冲刷粗化机理,即它不是靠推移质冲刷,而主要是靠悬移质冲刷,在粗化过程中产生沙波,形成与水和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的沙波运动,建立新的平衡。据此,提出了河质河床粗化物理模式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河床的调整特点,将床面冲淤与河岸崩退的计算模块相结合,构建了基于断面尺度的河床纵向及横向变形的概化数学模型。以上荆江荆34断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概化模型计算了该断面2006年和2008年水文年的河床纵向与横向变形过程,计算的河床纵向冲刷量、河岸崩退总宽度及崩塌后岸坡形态等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此外还分析了考虑与不考虑床面冲淤2种情况下2006年荆34断面形态调整的计算结果,该断面河床冲刷主要集中在枯水河槽,床面冲刷下切导致河岸高度增大,最大增幅约1.9 m,且考虑河床冲淤后计算的河岸崩退总宽度比不考虑时的计算值偏大20%。表明了近岸床面冲刷下切导致滩槽高差增大,将会加剧崩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修建水库后下游河道重新建立平衡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积河流上修建水库以后,下游河道将失去平衡。河流为了重新建立平衡,必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这—变化的过程,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根据枢纽下游所在地区的地质地理条件,河流的坡降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坡降的渐趋和缓只是三种可能性中的一种,不能当做普遍规律来看待。河槽的重新建立平衡,主要是通过河床质的粗化作用。河床质的粗化现象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河床表层复盖物因清水冲刷而外移,露出了底下属于另一地质时代的较粗的卵石层,这时河床质的粒径会发生突变。另一种是由于水流的分迭作用,河床质的变化是连续的,徐缓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河床质的粒径虽然变化不多,但是,通过河底沙垅的加多,却可以使曼宁糙率系数有很快的增加,这就使水流的流速降低,挟沙能力减小,河流逐渐建立起新的平衡。随着河床质的渐次粗化,河床的冲刷下切率与时俱減。野外实测结果及水槽试验成果都指出冲刷率与冲刷历时之间成一指数关系。河床质中不能为水流所挟运的颗粒所占百分比愈大,冲刷率下降得愈快,河道重新恢复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也愈短。从黄河下游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将来修建枢纽以后,下游河道在承受清水冲刷时可能作整体下降,坡降的变化不会很大。黄河下游的河床质虽然很细,同样也存在着粗化的可能。通过粗化作用,可以使河床下切的深度大大减低。  相似文献   

10.
在水利枢纽尤其是水库的拦蓄与调节作用下,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显著变化,将导致下游河道不平衡输沙,引起河床冲刷与再造。水利枢纽下游河道的河床冲刷与再造过程,兼具床沙冲刷—粗化—交换—悬移质恢复等多过程耦合的微观水沙运动特性,以及泥沙冲淤—床面形态变化—纵比降改变—河型河势调整等多尺度复杂响应的宏观形态变化。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实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从微观机理和宏观规律2个主要方面开展。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水利枢纽下游河床冲刷与再造过程研究成果,对河床冲刷与再造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中的模型沙选择、泥沙恢复饱和系数等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  相似文献   

11.
河床冲刷粗化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分析了沙质河床和卵石夹沙河床不同的冲刷粗化机理.讨论了卵石夹沙河床发生粗化的条件,探讨了粗颗粒对小于起动粒径的细颗粒不同程度的隐蔽作用,针对现有非均匀沙起动公式存在的不足,得到了一个能反映河床冲刷粗化特点的起动流速公式,建立了粗化过程中床沙级配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按冲刷过程中水位不变和水位下降两种情况提出了河床清水冲刷粗化计算方法,文中选用水槽和天然资料对两种情况下的粗化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冲刷深度、粗化层级配还是水位下降值均与实测值接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燕沟的林地、坡耕地与沟口洪水泥沙的颗粒组成分析 ,发现其颗粒组成有明显的差异 ,表明该研究区在侵蚀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颗粒分选 ,而在泥沙输移过程中颗粒分选不明显 ,在应用1 37Cs示踪流域侵蚀速率或利用沟口泥沙推算流域侵蚀模数时应适当进行颗粒校正。通过对坝地沉积泥沙1 37Cs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 37Cs含量、沉积厚度与次降雨侵蚀强度、侵蚀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同时运用沉积样中核素含量特征可望解决流域尺度坡面侵蚀与沟谷侵蚀的比重关系这一研究难题。  相似文献   

13.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analytical concept model is built, using a two-phase model for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a pure acceleration-skewed oscillatory sheet flow. The analytical model is based on the asymmetric wave theory, the irregular boundary layer theory and the exponentia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theory, to be used for analyzing the phase lag and the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related to the acceleration skewness. The two-phase model is applied for the calculations of the instantaneous erosion depth, the sediment flux, the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sitive acceleration stage and the negative acceleration stage caused by the acceleration skewness, as very important in the net current and sediment transport. The effects of the sediment diameter and the phase lag are explained by a comparison with the instantaneous type empirical formula, a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celeration skewness. With the analytical concept model and the two-phase model, the generation of the net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pure acceleration-skewed flows is clearly explained. The phase lag effect is important for the instantaneous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pure acceleration-skewed flow, whereas the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itive acceleration stage and the negative acceleration stage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et sediment transport.  相似文献   

14.
泥沙淤积不仅影响水库库容,其中大量污染物还会影响水库水质。运用MIKE21软件对汤浦水库泥沙分布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泥沙在库区分布不均,河流入库位置淤积较少,局部甚至有冲刷;库区中部是泥沙淤积主要地带,模拟最大淤积厚度约30 cm;坝前位置淤积最小,厚度约为12 cm。模拟结果与沉积物淤积厚度采样结果一致,说明该模型能合理模拟汤浦水库沉积物分布状况。模型提供的沉积物分布状况对控制汤浦水库内源污染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流域水沙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分布式水文模型与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相互嵌套,构建了一个分布式流域水沙预报模型。模型基于DEM,将流域离散为“坡面+ 沟道”系统,采用“+ 1 ”分级方法将沟道组织为河网,实现了流域水沙预报的并行计算。坡面单元划分为植被层、地表层、非饱和带和地下水层,模拟了降雨、截留、蒸散发、入渗、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水、各种形式的侵蚀产沙及泥沙输移;沟道进行汇流演算以及泥沙输移。模型在李子溪流域对长系列降雨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的水文模块模拟精度良好,侵蚀产沙模块模拟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隧道工程所在位置河床的最大冲刷深度是过江隧道方案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合理确定最大冲刷深度能为保证工程安全和减少投资提供重要设计依据。在分析近年来河道演变特点和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江下游仪征水道世业洲河段拟建过江隧道为例,分析工程河段的来水来沙特点,采用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不同水文年条件下河段河床最大冲刷深度进行了研究。在验证模型水流和泥沙冲淤相似的前提下,确定了动床模拟的不利水沙系列为2007—2010年+1998年+300年一遇洪水流量过程,并结合地质勘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合理预测。最终确定过江隧道断面河床左汊最大冲深为10.85 m,右汊最大冲深为8.87 m,该结果对拟建过江隧道工程而言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砒砂岩区多动力侵蚀交互叠加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别砒砂岩区多动力侵蚀的叠加效应,对于深化认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与产沙机理,为黄河粗泥沙来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砒砂岩区生态恢复等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人工降雨-风洞-冻融循环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砒砂岩区多动力侵蚀交互叠加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的冻融、风蚀作用不会导致坡面产沙量的明显增加,而是增加了水力侵蚀的...  相似文献   

18.
沙量平衡法计算冲淤量的不确定度:—兰州至花园口河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讨论内容有三:一是研究分析兰州以下无实测冲淤变化资料河段的主河槽冲淤厚度,二是对有实测断面法冲淤量河段,可用沙量平衡方程计算综合误差值,中用沙量平衡计算的冲淤量实际上包括了综合误差,三是用无产测冲淤变化资料河段,本文用同流量水位法和沙量平衡法估算兰州以下各个河段的冲淤厚度。还引用不同研究答员用沙量的平衡法计算的头道拐-龙门河段1959-1989年冲淤量,说明其沙量平衡法的冲淤量涌反映实际的河道冲淤情况。  相似文献   

19.
对泥沙颗粒运动规律的把握是准确估算推移质输沙率的基础。本文开展了粗化床面条件下的水槽试验,分析了非均匀沙颗粒的均方位移和速度自相关系数变化,并与已有均匀沙试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粗化床面存在着由单个或多个粗颗粒组成的粗化结构体,形成比平整床面更复杂的底部边界,粗化结构体对泥沙颗粒运动造成较大影响,颗粒在运动过程中与水流动量交换强度大,泥沙颗粒运动与均匀沙试验“类弹道扩散”存在一定差异;受床面结构影响,部分颗粒表现出较强的横向运动,颗粒的横向扩散特性与流向扩散特性类似。与均匀沙平整床面不同,粗化床面上颗粒运动可能会相应改变床面结构,从而改变水流底部边界条件,进而对泥沙颗粒运动造成影响,泥沙颗粒运动存在较明显的记忆效应和反常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