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即昌邑市的咸水入侵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出现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效应。随着人类对自然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外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了严重的咸水入侵,地表及地下可利用水量不断减少;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废弃物等的排放造成河流污染,与咸水入侵对水源的侵染共同导致了地下水矿化度增大,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即昌邑市的咸水入侵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出现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效应.随着人类对自然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外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了严重的咸水入侵,地表及地下可利用水量不断减少;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废弃物等的排放造成河流污染,与咸水入侵对水源的侵染共同导致了地下水矿化度增大,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晋祠泉域内的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致使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岩溶水的水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古交市重点水源保护区,被污染的地表水和浅层孔隙水直接入渗补给岩溶水,造成了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到太原市西部边山地区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通过对泉域内污水排放的调查,研究了污水排放对地下水的影响,制定出了泉域地下水环境管理保护方案,可为加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运用水化学成分和环境同位素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柳江盆地东宫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设计和布置水样的采样点,采集和测试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样品,对比不同时期水样的水化学特征,结合氢氧同位素组成,最终确定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研究表明:最具供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来自东宫河流域厚层的府君山组灰岩裂隙含水层,岩溶水自北向南流,与柳江盆地区域岩溶水流动方向一致。接受北部山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丰水期经由第四系弱透水层在东部落村以泉水形式排泄,在盆地北缘至东部落以西河段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向东宫河排泄。基岩裂隙水次之,其分布具有强烈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的特点,与盆地西北部山区的馒毛组泥页岩相比,盆地东北部花岗岩山区的裂隙水,水质好,补给水头最高,补给源稳定、补给路径较短,在李庄及其附近存在自流区。研究成果为当地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水化学成分和环境同位素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柳江盆地东宫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设计和布置水样的采样点,采集和测试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样品,对比不同时期水样的水化学特征,结合氢氧同位素组成,最终确定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研究表明:最具供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来自东宫河流域厚层的府君山组灰岩裂隙含水层,岩溶水自北向南流,与柳江盆地区域岩溶水流动方向一致。接受北部山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丰水期经由第四系弱透水层在东部落村以泉水形式排泄,在盆地北缘至东部落以西河段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向东宫河排泄。基岩裂隙水次之,其分布具有强烈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的特点,与盆地西北部山区的馒毛组泥页岩相比,盆地东北部花岗岩山区的裂隙水,水质好,补给水头最高,补给源稳定、补给路径较短,在李庄及其附近存在自流区。研究成果为当地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水城盆地空间城镇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的影响,以六盘水市水城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下水采样点的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组分、地下水长期监测点的水位资料,研究了地下水补给来源和空间城镇化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位动态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补给,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和HCO_3·SO_4-Ca型;空间城镇化影响下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差异与浅层岩溶地下水诸多离子的富集具有空间一致性,Cl~-和NH_3-N主要富集在建筑用地区,NO_3~-和SO_4~(2-)主要富集在耕地、林地和裸地等非建筑用地区,而Mn和As则主要来自工业建设产生的点源污染。研究区年内和年际地下水水位变幅均趋于稳定,结合该时期的降雨量与地下水水位变幅面积的关系,证明空间城镇化发展导致不透水面的增加,降低了地下水水位对降雨的响应程度,地下水补给条件变差,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成为影响地下水水位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空间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改变了盆地内的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了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和地下水水质,造成局部地区有害离子的富集。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岩溶区地下河水质的影响,于2008年5月期间在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上游入口、下游出口以及地下河上游入口附近水田共采集102个水样进行分析.根据监测期间上、下游岩溶地下河与监测水田的阴阳离子变化以及地下河中钠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对氯离子的离子摩尔比率关系研究结果,监测期间青木关地下河水质变化与地下河上游的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地下河水中的硫酸根、硝酸根和氯离子对地下河上游的农业施肥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响应关系.该时期的水质变化研究对以青木关地下河下游泉水为主要生活、生产用水来源的居民用水安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北川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从地下水的资源属性角度出发客观评价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为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9年北川河流域水文地质水资源调查所获取的189组地下水化学数据分析流域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和来源。依据地下水富水性分级对单个样品点的水质类型赋予不同的系数,构建基于地下水富水性分级的区域水质评价方法。[结果]北川河流域地下水化学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化。上游丘陵山区和河谷平原区广泛分布HCO3~-型淡水,向下游逐渐出现SO42-,Cl~-类型的微咸水、咸水以及指示人类活动影响的HCO3·Cl-Na型淡水;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溶解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来源具有控制作用,局部区域因蒸发浓缩而富集;Al,Fe,Th等天然背景元素是造成流域地下水水质超标的主要指标,Pb,CCl4、NO3~-等典型污染组分在工业区和人口集中区地下水中超标更加明显,在人为污染及天然高背景双因素驱动下河谷区地下水质更加复杂;基于采样点数量统计的...  相似文献   

9.
大同市地下水水质现状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大同市水资源贫乏,是全国110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同市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给工农业用水特别是居民生活的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根据大同市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情况,分析了污染物的来源,提出了地下水水源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贾亚男  袁道先 《土壤通报》2007,38(6):1174-1177
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贵州水城岩溶盆地复合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时空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水城盆地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时空上的变异有很好的一致性。盆地中工业区往往成为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的高值中心,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自然林区则基本保持了原始状况成为低值中心。因此合理进行土地利用对保护土壤和岩溶地下水免受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近几年来治黄方略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简略分析,认为治黄应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治黄的系统观才是治黄之本。其中,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是治黄的关键,并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估算土壤效应系数是耕地生产潜力计算模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尝试性地以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土壤效应系数的测度,使土壤肥力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得以定量表示,并且指出了不同土壤环境下,作物产量的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48个站点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45个站点1960—2010年51a的夏季逐月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黄河中下游地区呈减少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南涝北旱;从年代际角度来看,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少雨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多雨期;8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较70年代增多,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减少;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明显增加,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持续减少;21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所减少,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略有增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降水变化主周期都约为10~12a,但正负相位时段相反。两个地区的夏季降水格局的变化反映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是造成这种降水格局的主要原因。[结论]在未来的10~12a内,东亚夏季风可能有增强趋势,需要注意未来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出现的南旱北涝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4.
大通江、平洛河水保措施减水减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长治”工程首批治理的四大片区中,嘉陵江上游的陕南陇南地区和中下游土石山区两大片区名列其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水土保持治理以来,对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现象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选择了分别位于两大片区的大通江和平洛河两条典型河流,以实测水沙资料为依据,采用水文学方法,着重分析研究两个典型流域水保措施实施以来的水沙变化。  相似文献   

15.
遂宁组母质侵蚀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遂宁组母质侵蚀小区的径流量、入渗量、侵蚀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径流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量;影响入渗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历时;决定侵蚀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能量。  相似文献   

16.
略述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经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今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与实践的需要,必须强化经济问题研究。为此,笔者分析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经济问题研究所处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等。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适度人口”与“人口理论最大承载力”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人口与粮食生产的问题,强调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节约资源,控制人口盲目发展,实行农业集约经营,以达到使我国的农业不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流域为单元调查规划阶段、流域水资源开发阶段、依法管理阶段和科学管理阶段四个方面介绍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指出我国水资源存在流域机构缺乏权力、体制和政策上存在弊端、流域规划监督无力、缺乏合理的水价体系、忽视开展节约用水等问题。同时,提出了水资源管理发展趋势为大系统、多目标、多级优化的综合管理、注重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设、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法管理和加强公众参与和采用先进技术强化水资源管理,为发挥水资源在人类生存、社会生产及优化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标杆管理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科学地测度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的效率,该文界定了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的内涵,剖析了其价值链,并从价值链增值的视角设置了包含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签订、施工准备、施工管理、权益分配与确认、竣工验收5个准则层在内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指标体系。依据标杆管理原理及项目特征设置了效率指标的基准标杆、实际最优标杆及理论拓展标杆,构建了基于Minkowski距离函数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测度模型。以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高产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为例,对其实施阶段的效率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达到或接近基准标杆,与实际最优标杆和理论拓展标杆的距离值分别为0.1065和0.4017。针对结果分析了项目实施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可为其他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测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