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共同病理过程,其实质是以Ⅰ、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ECM在肝内过度沉积。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两者的平衡在ECM的合成与降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与基质金属蛋白酶以及其抑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的形成主要是以胶原为中心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肝脏异常沉积为特点,这种异常的沉积不仅是由于ECM合成增多,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肝纤维化后期ECM合成和降解的平衡遭到破坏,胶原降解绝对或相对减少而引起的。在ECM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此外,能够抑制MMPs活性的MMP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在ECM代谢调节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Kupffer细胞在肝纤维化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各种慢性损伤后发生的一种修复反应,其特征是以肝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结构组成发生紊乱,并在肝内过量沉积。正常情况下,ECM的合成和降解处于动态平衡,而在肝纤维化时,肝内以胶原为主的ECM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过量沉积在肝内,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组织学基础。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共同途径,活化的HSC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如ECM生成过量大于降解并沉积,则引起肝纤维化。胶原蛋白(C01)Ⅰ、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是ECM的主要来源。RhoA是Rho家族蛋白中重要的促纤维化因子。  相似文献   

5.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组织中MMPs主要的内源性抑制因子,至今共有4种。肝纤维化早期MMPs轻度升高;而肝纤维化的中晚期,MMPs活性则明显降低,TIMPs的表达显增加。一旦肝纤维化逆转,MMPs的表达又显增强,而TIMPs的表达逐渐降低。表明MMPs和TIMPs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组织中MMPs主要的内源性抑制因子,至今共有4种。肝纤维化早期MMPs轻度升高;而肝纤维化的中晚期,MMPs活性则明显降低,TIMPs的表达显著增加。一旦肝纤维化逆转,MMPs的表达又显著增强,而TIMPs的表达逐渐降低。表明MMPs和TIMPs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是肝纤维化的特征性表现,纤溶系统尤其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所介导的纤溶途径与肝纤维化关系密切,其主要成分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uPA纤溶途径位于ECM降解酶系的顶端,肝纤维化时通过uPA-纤溶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ECM级联机制下调ECM降解,促进ECM在肝内沉积,而且可能在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迁移以及肝细胞再生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平方  章新华  曾欣  谢渭芬 《肝脏》2008,13(3):250-252
肝纤维化(HF)是对肝脏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HSC)是ECM的主要来源,在HF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肝纤维化靶向调控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赵卫华  王燕红  丛敏 《肝脏》2016,(10):877-879
<正>肝脏纤维化是多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于肝脏,导致慢性肝脏损伤后的共同结果。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生成过多,降解相对不足,在肝脏内大量沉积,导致肝脏纤维化,此病理过程是可逆的。目前认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脏纤维化发生时ECM的主要来源。肝脏中各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活性因子及脂肪因  相似文献   

10.
白艳锋  尤红 《肝脏》2009,14(2):162-164
目前已阐明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降解失衡,特别是后期降解减少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机制。肝脏ECM的代谢主要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抑制因子(TIMP)共同调节。MMPs促进ECM降解,而TIMPs通过抑制MMPs阻止ECM降解,从而形成或促进肝纤维化。此外,TIMPs还通过抑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核心作用的肝星状细胞(HSC)凋亡而促进肝纤维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弥漫性过度沉积性疾病,无假小叶形成,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肝内ECM合成与降解失衡,表现为ECM大量沉积。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在此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样细胞(Myofibroblastic-like cell,MFLC)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ic cell,F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肝损伤是引发肝纤维化的始动环节。肝细胞和其他肝非实质细胞旁分泌释放一些细胞因子激活HSC,活化的HSC增生,合成细胞外基质;同时表达部分细胞因子(自分泌),共同参与调控过程。与基质降解有关的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α_2-巨球蛋白也相应发生变化,最后导致ECM过度沉积,形成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是多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创伤愈合反应,持续的炎症与纤维形成最终导致肝硬化。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生成细胞,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是其主要功能。各种促纤维化因子如血管紧张素-II(AngII)、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瘦素、结缔组织因子等可与HSC表面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并激活相应的信号通路,进而导致HSC的激活、增殖,ECM过度沉积,引起肝纤维化形成。因此,了解各种促纤维化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可为抗纤维化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COL-Ⅰ、COL-Ⅲ和TIMP-1在实验性肝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的、涉及到进展与逆转两方面的病理过程。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加、降解减少最终导致ECM在肝内的过度沉积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改变。ECM的主要成分是I型胶原(COL-Ⅰ)和Ⅲ型胶原(CO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是调节ECM降解的主要酶,其主要成分MMP-1及其抑制因子(TIMP-1)在抗肝纤维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对近年来COL-Ⅰ、COL-Ⅲ和TIMP-1在实验性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盛迪  王吉耀 《肝脏》2009,14(1):71-73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常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遗传和代谢疾病、化学毒物或药物、肝脏淤血、寄生虫、脂肪肝等)引起肝脏损伤和炎症,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其中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是纤维化的中心事件。随着肝纤维化发生机制进一步阐明,防治策略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抑制HSC活化和抑制ECM合成,促进降解,成为当今抗肝纤维化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酒精、药物与毒物、血吸虫、代谢和遗传、胆汁郁积、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种损伤因素长期慢性刺激肝脏,使肝窦内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失衡,生成大于降解,促使肝脏ECM沉积与组织结构重构。而HSCs活化和功能改变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对HSCs的干预无疑将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核心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治疗策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渭芬 《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0):577-578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特征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肝内过多沉积。肝纤维化为一动态过程,属可逆性病变,阻断、抑制或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慢性肝病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特点是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窦周间隙沉积。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的丰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HSC活化已成为肝纤维化基础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TIMPs和MMPs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损伤的共同后果,进一步则发展为肝硬化,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ECM)产生和降解不平衡,导致间质胶原及其它基质成分积聚。近年来,与基质降解与沉积有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得到较深入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是降解ECM最主要的酶类,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为MMPS的特异性抑制剂,二者与肝内ECM的沉积与降解密切相关。MMPS及TIMPS与肝纤维化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通过调节TIMPS与MMPS基因的表达来治疗肝纤维化将是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许多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渐进性的病理改变,是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在肝脏的过量沉积。发病机制在于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使其转变成为肌纤维母细胞。损伤及再生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窦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0.
细胞因子对细胞外基质在肝内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0 引言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肝内沉积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细胞和细胞因子参加了这个过程,其中肝星状细胞(HSC)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HSC的激活是肝脏纤维化过程的 中心环节,肝脏因各种原因受到损伤时,肝脏的非实质细胞产生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HSC,使之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对细胞外基质在肝内沉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