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在研究四逆散有效组分改善睡眠作用的量效、时效关系的基础上从NO信号通路探讨四逆散有效组分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实验方法,以小鼠睡眠时间为指标研究四逆散有效组分改善睡眠作用的量效、时效关系,四逆散有效组分联合L-精氨酸、N-硝基-L-精氨酸甲酯应用改善睡眠作用,并测定给予四逆散有效组分后小鼠脑干与丘脑的NO含量。结果:四逆散有效组分改善睡眠作用时效关系明显,最短起效时间为连续给药4天,量效关系复杂在给药剂量增加到660.00mg/kg时达到药效高峰,在给药剂量1320.00mg/kg时药效减弱;给予四逆散有效组分后小鼠脑干与丘脑的NO含量增加;联合L-精氨酸给药后,睡眠持续时间相对于四逆散有效组分有延长作用;联合N-硝基-L-精氨酸甲酯给药后,睡眠持续时间相对于四逆散有效组分有缩短作用。结论:四逆散有效组分改善睡眠作用时效关系明显、量效关系复杂,其改善睡眠的作用NO信号通路参与了介导。  相似文献   

2.
药物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与药效关系,又称量效关系。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中药药理实验教学和临床应用中,中药的药效并非像西药那样,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中药的剂量大小与药理作用不一定呈正比例关系,影响剂量与药效关系的因素很多。如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以及连续服用情况等,中药因其自身特点使它的量效关系有异于谣药,并且其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也较西药复杂。  相似文献   

3.
附子和四逆汤表观药动学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毒性为指标测定附子及四逆汤的表观药动学参数。方法为:先测小鼠ipLD_(50),另取小鼠ip首次剂量后分为不同间隔时间组,分别通过LD_(50)补量法测定间隔不同时间后首次注入药物的体存量,以log体存量对用药后间隔时间作图得药物体存量的经时性变化曲线,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经判断附子和四逆汤在体内的经时性变化均符合二室模型。计算结果二药分布相的半衰期分别为1.15h及0.35h,消除相的半衰期分别为17.0h及5.8h。  相似文献   

4.
附子,四逆汤抗实验性心率减慢药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金若敏  曹培康 《中成药》1992,14(5):29-30
本文以附子、四逆汤抗实验性心率减慢为指标,确定药物的量效关系,并通过测定其给药后不同时间的效应推算出药物的体存量,从体存量的经时性变化判断药物有效成分衰减模式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所测药物的有效成分均属二室模型,消除相半衰期分别为9.98h及6.67h。  相似文献   

5.
开展中药复方时效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效果,对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及标准化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复方时效关系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理清复方中药药效作用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减弱时间—消失时间",并加以文献数据挖掘整理,进一步揭示中药复方药物配伍的科学内涵、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并为确定中药复方的合理给药方案,以及时效关系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完善中医药的"病—证—方—量—时—效"的理论体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小活络丸镇痛药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小鼠热板法测定不同剂量、不同时程的痛阈。实验表明:小活络丸用药剂量在20~100mg/kg之间,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借助于药物量─效关系,用时程一痛阈值推算出各时相的体存药量。经药物动力学研究,得到小活络丸镇痛药效成分的吸收、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28h、2.14h和13.16h。可使药效得到参数控制,此法适用于成分复杂或成分未明的中成药制剂。  相似文献   

7.
小活络丸镇药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延福  赵福民 《中成药》1994,16(3):34-37
以小鼠热板法测定不同剂量、不同时程的痛阈。实验表明:小活络丸用药剂量在20~100mg/kg之间,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借助于药物量一效关系,用时程一痛阈值推算出各时相的体存药量。经药物动力学研究,得到小活络丸镇痛药效成分的吸收、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28h、2.14h和13.16h。可使药效得到参数控制,此法适用于成分复杂或成分未明的的中成药制剂。  相似文献   

8.
以抑制小鼠肝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作用为指标,通过单次灌胃给药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的研究,估算了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和当归补血汤整体给药抑制小鼠肝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作用的药效动力学参数,从定量的角度对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和当归补血汤整体给药抑制小鼠肝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血清药理与整体药效抑制小鼠肝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作用的K_e、t_(1/2(ke))、K_a、t_(1/2(ka))、t_d、t_p等药效动力学参数均较为接近。当归补血汤血清药理与整体药效在抑制小鼠肝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作用上的一致性,反映出了血清药理作用与整体药效作用时相过程的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曾用退热的药理效应为指标,探讨过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四方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发现它们的生物相应体存量的消除半衰期较为接近,而效应半衰期和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作用期有一定差别,大体反映了祖国医学对四方的有关论述。该文以发汗的生理效应为指标,测定了它们的药效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四方均能促进大鼠的汗腺分泌,并呈显著的量效相关。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知母、茯苓、川芎、白胡椒、远志、酸枣仁、草果、全蝎、僵蚕、蝉衣、地龙、蜈蚣12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抗惊厥作用及体存药效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最大电休克惊厥模型(MES),分析灌胃小鼠各药的量效和时效关系;采用药效法,运用数学模式及参数来模拟各药在体内的时间-体存生物当量(药效动力学过程)。结果12种受试中药醇提物除蜈蚣外,对MES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量效均呈正相关性,效能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蝎、知母、茯苓、川芎、白胡椒、远志、酸枣仁、僵蚕、地龙、草果、蝉衣、蜈蚣;效价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全蝎、蝉衣、远志、川芎、茯苓、酸枣仁、知母、白胡椒、僵蚕、蜈蚣、地龙、草果。最低起效剂量由小到大依次为全蝎、川芎、远志、知母、茯苓、胡椒、酸枣仁、蝉衣、僵蚕、蜈蚣、草果、地龙。各药的效应达峰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屹龙、摹果、远志、全蝎、蝉衣、川芎、白胡椒、知母、酸枣仁、茯苓、僵蚕、蜈蚣。通过时效消除方程预测的作用期由长到短依次为:全蝎、茯苓、川芎、远志、知母、白胡椒、酸枣仁、僵蚕、蝉衣、地龙、草果、蜈蚣。效量半衰期数值由长到短依次为:茯苓、全蝎、川芎、知母、白胡椒、远志、蝉衣、酸枣仁、地龙、草果、僵蚕、蜈蚣;消除速率常数K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地龙、蝉衣、草果、全蝎、酸枣仁、白胡椒、知母、远志、川芎、茯苓、僵蚕、蜈蚣。结论12种受试中药醇提物除蜈蚣外,对MES模型均有对抗作用,量效均呈正相关性,其中全蝎、知母、茯芩、川芎作用较强,且全蝎的效价强度最大。全蝎、知母、茯苓、川芎不但抗MES作用强,而且体存药效动力学好。  相似文献   

11.
复方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复方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规律。方法①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复方马钱子碱,于药前和药后测定痛阈(热板法),计算痛阈增加率,以各组最大药效进行量效关系计算,并与吗啡进行平行比较。②小鼠腹腔注射32.6mg/kg复方马钱子碱,药前和药后不同时间测定小鼠痛阈,绘制时间-效应曲线。根据时效曲线进行房室拟合并计算药效动力学参数。结果复方马钱子碱3个剂量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32.6mg/kg的镇痛作用超过吗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复方马钱子碱腹腔注射吸收速率常数(Ka)=0.09477/min,吸收相半衰期(T1/2a)=7.3min,消除速率常数(Ke)=0.00203/min,消除相半衰期(T1/2e)=341.4min,起效时间(Tb)=1.3min,达峰时间(Tmax)=41.4min,峰强度(Emax)=238.5,失效时间(Te)=598.7min,药效持续时间(Tc)=597.4min。结论复方马钱子碱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起效迅速,作用强而持久。  相似文献   

12.
四逆散冻干粉改善果蝇睡眠作用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四逆散冻干粉改善果蝇睡眠作用的量-效与时-效关系。方法:选取野生型Canton S品系黑腹果蝇为试验对象,利用自动红外果蝇活动监测系统,以果蝇24 h总睡眠时间为观察指标,分别进行四逆散冻干粉改善睡眠作用的量-效与时-效关系的研究。结果:雌雄果蝇的24 h总睡眠时间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雌果蝇的最大有效剂量是4%,而雄果蝇的最大有效剂量为2%,雌果蝇连续给药4 d果蝇24 h总睡眠时间最长,而雄果蝇连续给药7 d,其24 h总睡眠时间最长。结论:四逆散冻干粉能促进果蝇的睡眠,但对雌、雄果蝇睡眠的影响程度不同。雌果蝇给药高浓度短时间效果较好,雄果蝇给药低浓度长时间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陈旅翼  李赫宇  赵玲 《中草药》2016,47(22):4039-4042
目的研究一种复合萃取物(主要由葡萄皮、葡萄籽、红酒萃取物及人参、枸杞萃取物组成)体内降尿酸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别嘌醇组及复合萃取物高、中、低剂量(400、200、100 mg/kg)组。时效关系研究中,各组分别连续给药2、4、7、10、13、16、20 d后,ip氧嗪酸钾溶液20 m L/kg造模;量效关系研究中,各组连续ig给药7 d后,ip氧嗪酸钾溶液20 m L/kg造模;按照试剂盒方法分别测定小鼠血清及尿液中尿酸水平及肝组织中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结果时效关系研究发现,复合萃取物组给药4 d即显示出明显的降尿酸活性,连续给药7 d后,其低、中、高3个剂量组均表现出显著的活性,且在连续20 d的实验过程中,小鼠生理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量效关系研究表明,复合萃取物低剂量(100mg/kg)时即显示良好的降尿酸活性,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以高剂量组最为显著,且高剂量组还显示出显著的抑制肝脏XOD的活性。结论复合萃取物在体内具有良好的降尿酸活性,呈现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其降尿酸作用与抑制X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汉方与中国中医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但又各具特色,尤其在药物用量上有较大差异。文章分别从对度量衡考证的差异、药物价格影响、药物炮制、常用剂型、服药习惯、医生用药经验、水质不同、国民体质差异等9个方面探究中日两国药物剂量差异较大的原因,总结日本汉方用药剂量较小的影响因素,为中医药用量合理化和规范化提供客观依据,以期两大医学体系能够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口咽灵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巴豆油性耳壳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大鼠白细胞游走,口咽灵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口咽灵还能明显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和提高小鼠痛阈。表明口咽灵具有抑菌、消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考察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方法:以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方剂双参通冠方不同灌胃剂量、药后不同取血时间所得的药物血清为受试药物;培养心肌细胞,进行缺氧复氧实验,复氧同时给予不同双参通冠方药物血清处理,实验结束后取培养上清检测LDH值,以LDH释放抑制率为指标,观察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结果:体内给药量大所获得的药物血清其LDH释放抑制率并不一定高,二者之间无明显量效关系;药后不同时间取血所获得的药物血清对LDH释放的抑制率亦不相同,以药后90 min所得药物血清药理效应最佳。结论:体内给药量并非越大其药物血清药理效应越好,药后最佳取血时间亦得自行摸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颜正华教授含茯苓处方的基础上,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茯苓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茯苓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胃痛、泄泻等病证,高频药物包括陈皮、赤芍、丹参、炒酸枣仁、首乌藤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陈皮,茯苓"、"丹参,茯苓"、"茯苓,炒酸枣仁"等,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龙骨→牡蛎"、"茯苓,龙骨→牡蛎"、"牡蛎,首乌藤→龙骨"、"炒白术→茯苓"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茯苓处方所用药物多具理气、安神、凉血等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中气阴两虚型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合并用药的规律。方法:以近5年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527例气阴两虚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信息、伴随症状、发病与节气的关系、出生年份的中运、病理类型、中药处方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0~65岁的患者发病率最高;多以门诊治疗的方式为主,病情多为一般;住院科室以肿瘤科为主;肺腺癌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立夏为其入院人数高峰;出生年份的中运为木运不及及水运不及的患者人数最多;该病治疗常以补肺消积饮为基础方,祛湿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的联合用药最常见,伴随症状多以咳嗽、咳痰、胸闷为主要症状。结论:气阴两虚型肺癌以50~65岁中老年人多见,与节气关系较明显,常以咳嗽、咳痰、胸闷作为主要症状表现,出生于中运为木运不及及水运不及的患者最为多见,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药治疗以补肺消积饮为基础方,搭配化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及抗癌药的合用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中药开发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源泉,基于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新药开发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直以来,中国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令我们称赞和骄傲的佳绩。一些从研究中药有效单体成分出发而成功开发为化学实体类新药的代表性工作,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对此做一概括性地介绍,希望为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安佳乐  陈雷 《河南中医》2013,(12):2050-2051
目的:探讨经方中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常用之黄连一味,比较其在《伤寒杂病论》各方中的应用,分析其量效关系。结果:黄连在其不同的剂量段和与经方中其他药物不同比例时,侧重、主治均有所区别。结论:中医处方用药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重视用量控制.采取此策略随证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