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前在国际上,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全IP网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未来移动通信网是建立在IP技术的基础上,其中包括无线接入网和移动核心网都采用IP技术。整个移动通信网都将IP化,所以叫做全IP网络。  相似文献   

2.
《电信网技术》2012,(10):78
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推出IP移动回传网络可视化解决方案——TranSight。该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监控和管理从无线接入网,到承载网,到核心网的IP网络,是运营商在移动回传网络IP化之后网络运维的有力助手。传统的运维系统中,无线接入网和移动承载网是独立管理的,在无线接入网的网管中无法显示网元和路由器的连接关系。华为TranSight解决方案,能够呈现包括无线接入  相似文献   

3.
林勇 《电信快报》2011,(11):10-12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的承载网和核心网IP化改造正逐步完成,庞大的GSM无线接入网IP化成为了向全IP网络演进的关键。Abis接口IP化是现阶段技术的热点和建设的重点。文章通过对GSM(全球移动系统)网络BSS(基站子系统)中Abis接口IP化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对在组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厂家设备...  相似文献   

4.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立宇 《移动通信》2007,31(2):117-120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立宇 《移动通信》2007,(3):117-120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7.
固网NGN向IMS平滑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网络全IP化、融合组网已逐渐成为移动核心网发展的主要方向。IP化是核心网演进的必然趋势,核心网从封闭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向开放的、基于Ip技术的统一承载网络转变;同定和移动多接入融合的语音通信对移动核心网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8.
张云勇 《通信世界》2008,(12):I0004-5
移动网IP化包括核心网IP化和接入网IP化。 核心网CN的IP化,PS域直接定义在IP上,GPRS的Gn和Gi接口直接通过IP网络承载;对于CS域,由于原有GSM核心网是层次化结构,一般分为汇接局和端局,因此其IP化的进程包括汇接局的IP化和端局IP化。随着端局IP化的全面完成,汇接局也将退出历史舞台,核心网将实现端局到端局直接IP互通。  相似文献   

9.
《电信网技术》2008,(9):59-6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移动软交换IP化的第三次浪潮》一文详细介绍了移动核心网IP化的三次浪潮:移动核心网IP化的第一次浪潮始于中国移动,完成了汇接局层面的IP化。移动软交换端局层面的IP化,进一步实现了网络的扁平化、简单化,并通过语音压缩和IP头压缩/复用等技术大大提升了网络传输效率,从而掀起移动核心网IP化的第二次浪潮。已经完成的核心网的IP化简化了网络结构,提升了运营效率,为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但从网络结构上看.已经进行的IP化是局部的,缺乏与接入层和业务层的协同效应,同时在引入新业务和通过业务聚合产生新业务方面尚未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核心网IP化的第三次浪潮呼之欲出。华为一直深信.IP转型能为运营商带来巨大价值,其成熟的ALL-IP解决方案,专业的网络服务团队。为运营商提供端到端的高质量网络交付,帮助移动运营商实现网络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刁永平  刁玉平 《通信世界》2009,(15):I0004-I0004
移动接入网(RAN)IP化的最大的问题将是使IP地址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即时恶化,选择合理的IP网络架构,采用实用、有效的IP网络技术方案对移动接入网IP化的成败和发展进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电信网技术》2008,(6):38-3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日前宣布与孟加拉最大的移动运营商,Telenor子公司Grameenphone签订大规模网络扩容合同,以加强其下一代GSM无线接入网和全IP移动核心网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网络业务应用和网络交换技术两方面讨论了向IP化和分组化的汇聚和演进,向分组化演进的路线,基础传送网的宽带化,MPLS技术的发展,核心网向光联网的发展,业务层核心网的宽带化,面临挑战的城域网,接入网的宽带化和IP化以及网络功能结构的扁平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陶志强 《通信世界》2007,(36B):17-18
软交换技术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核心技术。在移动核心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可以实现核心网内资源的共享和集中控制。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当前软交换技术已经成熟,提供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验证,因此目前在移动运营商的2G核心网络中都大量使用移动软交换设备,目前的应用模式多为软交换设备、分离架构、TDM承载语音的软交换组网方式。随着IP骨干网的建设初具规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骨干传输网的利用率和网络投资的效益,进一步发挥软交换技术的优势,在现有条件下的GSM核心网络中实现VoIP(语言IP化)和信令IP化、宽窄带信令互通是目前2G移动核心网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主要讨论基于IP的移动软交换在2G网络中的应用方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基于MPLS-TP的PTN城域承载网业务质量指标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述 随着核心网IP化改造的完成,移动城域承载网的IP化已经提上了日程。浙江移动于2008年10月开始引入PTN技术作为下一代移动城域承载网技术。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营商关注的重点逐步从工程建设转向网络维护。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和移动用户的快速增长,电信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基于IP的全移动解决方案正成为电信网络发展和部署的热点。ALL IP架构涉及业务网、核心网、承载网、接入网等各个层面的IP化,网络正以“业务和技术”划分向“Onenetwork,Allservice”转移。秉承一贯的“可运营、可管理”的电信级IP网络理念,将电信级IP技术与网络各个层面的技术相融合,奠定了华为在ALL IP网络中的领先地位。2007年,华为将“引领移动网络走向IP”作为年度主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通信》2008,10(1):65
2007年12月17日,乌克兰CDMA运营商ITC选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其部署全国范围内的AII IP CDMA网络。根据合同,华为将提供全套基于IP软交换的语音核心网、高速数据核心网以及基于DO Rev.A的无线接入网,帮助ITC打造高效能、高可靠、高带宽移动网络,实现新业务的快速部署。  相似文献   

17.
《世界电信》2007,20(12):74-74
近日,乌克兰CDMA运营商ITC选择为技术有限公司为其部署全国范围内的All IP CDMA网络。根据合同。华为将提供全套基于IP软交换的语音核心网、高速数据核心网以及基于DO Rev,A的无线接入网.帮助ITC打造高效能、高可靠、高带宽移动网络,实现新业务的快速部署.  相似文献   

18.
李开荣  颜彪 《信息技术》2005,29(2):64-66
主要介绍了用户的移动性给IP网络带来的挑战,给出了IP核心网的不同接入网如何实现移动性的一个设想(IP移动性框架),详细讨论了它的4个抽象实体的功能。该结构框架确立了支持用户在基于IP核心网的不同类型接入网内的移动性所必需的移动性管理部分,能确保用户在自由漫游的时候接入Web。此外,它还可以使各种手持设备和笔记本电脑从一栋建筑物移动到另一栋建筑物,或从一个网络到另一个网络,同时能够跨越有线和无线网络。  相似文献   

19.
从移动性管理、轻量级IP协议适配、多接口异构网络接入等方面入手,对传统IP网络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针对造成移动通信网“信令风暴”的原因,提出了从移动终端、无线接入网、核心网等层面共同解决“信令风暴”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前CDMA核心网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适应未来IMS、全IP网络进程中,移动核心网扁平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山西电信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扁平化进程中的问题作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