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16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中存在着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以及静校正问题突出等难题,同时地下多为高陡复杂构造,资料成像也很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在目标技术设计,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激发参数的优化及静校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结合地震剖面确定空间采样间隔和勘探区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采集技术预设计及激发位置的选择;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激发和引入山地三维静校正模型高速参考面等一新的观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计,观测系统选择,激发参数选择及静校正技术等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2.
辽河外围盆地地表为丘陵和沙漠,地下断裂发育,沉积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很低,且多次波发育等。为此,针对这些地震采集难点,通过提高激发能量、增强弱信号接收、噪声压制和多种静校正方法联合处理等比较系统的方法,信噪比和分辨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胜金口西山地地表和地下条件复杂,造成激发、接收条件差,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成像困难。针对以上难点,在资料采集方面,对观测系统精心设计,采用6线18炮砖墙式观测系统;根据工区不同地表和岩性分布,将工区分为山地(山前带)、农田和戈壁砾石区,分别采用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以深井微测井为主结合小折射方法,提高表层建模精度,进而通过静校正数据库建立全区表层结构模型。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以提高信噪比和突出断层下盘信息为主要目标,做好静校正、叠前去噪、子波整形、反褶积、偏移等关键处理步骤;在进行三维偏移时通过多次偏移速度扫描,建立了比较精确的偏移速度场。采用这套山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与处理方法所获得的地震资料,能够满足该区地震解释需要。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中山区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地表条件及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大部分为碳酸盐岩直接出露,岩溶、裂缝发育,导致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地震波场复杂,构造成像困难。通过攻关试验,宽线观测方法利用相邻道的面元叠加信息,有效压制了各种干扰,剖面品质有较大改善。桂中山区特殊地震地质条件下的弯宽线采集技术,是压制干扰、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方法,实际生产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采集效果,可在类似的低信噪比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广西桂中地区地表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条件及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加上大部分为灰岩出露,地震波场复杂,构造成像困难,资料信噪比低。针对这一问题,从该区的表层结构、浅层强反射界面屏蔽作用及地质结构等方面分析造成信噪比低的原因,提出了选择最佳激发参数(井深、药量)及通过干扰波调查确定检波器组合等最佳接收因素,同时还就炸药类型、改善岩性激发条件及复杂构造观测系统设计等方面探讨其对提高资料信噪比的作用;在资料处理上,提出了采用近地表地震散射噪声正反演法来消除散射噪音,采用多种针对性去噪技术消除线性干扰、压制面波、交互动态切除初至波等。通过以上方法和措施大大提高了资料信噪比,改善了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复杂地表二维弯曲测线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芳  郭赟  鲍伟  管文华 《石油物探》2007,46(2):196-201
YM地区地表为平台、洼地、冲沟、悬崖等构成,高程变化剧烈,出露地表的岩性复杂。虽然通过采用弯曲测线方式发送了激发接收条件,但在原始地震资料上,干扰类型多,静校正问题突出、信噪比极低;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叠加剖面,画弧现象严重,信噪比不高。为此,开展了针对性的处理方法研究。针对弯曲测线剖面位置偏离地下实际反射点位置这一问题,通过利用弯曲测线几何库定义观测系统,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质量控制,确保CMP点的走向与测线走向基本吻合;针对干扰类型多这一问题,联合应用多种去噪方法,在叠前道集上和叠后剖面上进行去噪处理;针对静校正问题复杂这一问题,以野外提供的静校正量为基础,联合应用多种方法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针对地震资料对叠加速度非常敏感这一问题,采用常规速度扫描和精细速度分析方法来获取准确的叠加速度场;针对剖面的信噪比低这一问题,采用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多次迭代方法来提高。采取以上措施对资料进行重新处理后,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划弧现象较轻。  相似文献   

7.
也门71区块地震资料采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门71区块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激发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成像困难,尤其是山地资料更是如此。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给地震采集带来施工和技术上的困难。为此,通过分析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及以往资料质量等,对71区块地震资料采集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优选观测系统、激发因素,采用混合震源采集、弯直线施工,地震资料品质大幅提高,该项目的成功经验也可为类似条件区的地震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地表条件复杂,地形高差大,黄土巨厚,地震激发和接收条件很差;地层对地震激发能量吸收和衰减严重,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针对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开展了两步法静校正方法的研究,应用结果表明,两步法静校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黄土塬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伊朗内陆山地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激发、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成像困难,再加上该区老资料数量大且年代久远,缺失野外校正量以及相应的低速层信息,如何解决该区的静校正问题就成为地震资料处理中一个迫切问题。为此,充分应用FOCUS处理系统中剩余静校正模块就成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伊朗处理中心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本文重点展示目前该处理中心在使用该模块中的一些技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也门1区块地表为复杂的山地,高程变化剧烈,激发接收条件复杂多变,表层结构横向变化大。地震资料处理中静校正问题突出。通过对资料的认真分析,采取合理的多种静校正方法的组合,较好解决了长短波场的静校正问题。最终处理剖面信噪比较高,地震波组特征明显,满足了该区构造解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二维及三维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种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的方法,它是基于最大叠加能量法准则,采这代法求取炮点,检波点的相位校正算子,对地震记录进行校正,由于该方法同时考虑静校正量及近地表和炮点,检波点耦合的变化对子波相位的影响,所以,此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沙特复杂过渡带地震资料采集中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特过渡带勘探范围大,地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含有高速石灰岩夹层,对地震波有较强的屏蔽作用。针对这一特点,探讨了地震资料采集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难点的相应技术和措施。依据表层结构模型设计井深、优选炸药特性、合理设计气枪组合和确定沉放深度,增强地震波下传的能量;采用震检联合面积组合和海上双检接收的方法,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在受限水域采用浅水气枪垂直叠加技术,以减少炮点的偏移或空炮,保证地震资料有均匀的覆盖次数;采用声波二次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因海水深度、海流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海底电缆(OBC)偏移,对偏移误差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凌  崔兴福  齐莉  梁宏  张建微 《石油物探》2007,46(3):226-230
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由于地形起伏剧烈,低、降速带变化大,采用传统的垂向时移静校正方法会使地震波场发生扭曲,降低速度分析精度,影响资料的最终成像质量。近地表层析反演与波场延拓联合基准面校正的方法有利于解决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其应用思路是先采用折射波层析反演得到近地表模型,再根据修正后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分别对检波点和炮点进行波场延拓。具体实现步骤是:将水平基准面置于地形之上,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波场互易原理以及炮、检点的空间分布位置,以地表接收到的地震数据为二次震源,将检波点和炮点分别先向下、后向上延拓到水平基准面上,从而实现复杂近地表地区地震数据处理的层析反演与波场延拓联合基准面校正。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地表大多为沙漠覆盖,袁层结构纵横向速度变化快,低降速层厚度一般在10-100 m之间,甚至迭150 m,激发、接收条件较差,严重影响地震资料的品质。通过炮检点整体偏移,同时采用“避高就低”的思路,将高大沙丘上的炮点和检波点偏移到低洼平坦部位,可有效改善激发、接收条件,提高地震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东濮凹陷开展的地震野外工作方法试验,总结了一套适合该区的最佳激发、接收系统方案:1。最佳激发深度的选择要考虑表层结构中虚反射的滤波特性。试验表明,在该区表层结构条件下,随着激发井深的加大,地震波的频谱变窄,低频成分突出,高频成分相对减弱,一般选在11~20米为宜。2。最佳接收系统要考虑地层和接收系统的滤波特性。试验表明,在井深18米激发地震波,采用SJ-1型检波器为宜;在井深27米激发,采用GSE-201型检波器为宜:在采用4.5米×5的浅井组合条件下,也要使用SJ-1型检波器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镇巴复杂山地地震采集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伟 《石油物探》2006,45(4):418-422
镇巴区块二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因此,提高信噪比是该区地震勘探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镇巴区块地震地质条件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各种因素,认为:①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的双重复杂性是造成镇巴区块地震采集质量变差的根本原因;②干扰波发育、激发岩性差、激发点位置和激发参数选择困难以及检波器组合、观测系统设计的局限性是镇巴区块地震采集质量变差的直接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①现有条件下改进地震采集质量提高信噪比的办法是,加强表层结构调查和深部构造研究,重视干扰波分析,优化观测系统设计和激发、接收参数选择等;②强化对复杂构造和复杂地震波场的认识,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新理论,是改变镇巴区块地震成像质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复杂山地地震采集技术在库车坳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地震资料受到复杂地表结构和地腹地质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信噪比低、剖面品质不高的问题,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在库车坳陷DK二维地震攻关测线施工中,以宽线观测系统、大基距组合接收(巨厚黄土堆积带采用9串检波器面积组合接收,老岩层出露的复杂山体区采用3串检波器"三"字形组合接收)为核心采集技术,开展详细表层调查,利用地震工程遥感技术选择合理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同时增加目的层的覆盖次数,强化激发和接收条件,从而提高了单炮记录的信噪比,改善了地震剖面的品质,为库车坳陷构造形态的重新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地震资料。攻关试验的成功表明,该套技术方法在其他类似地区也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往往由于处理中时深转换速度难以准确获得等原因而导致构造形态畸变,圈闭难以落实。结合理论模型,从影响构造成图精度的基准面静校正和时深转换速度入手,详细剖析了复杂地表静校正方法带来的误差,分析了静校正后的地震波场并不等效于在给定基准面上激发的地震波场以及造成时距关系产生畸变而影响地震速度精度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复杂构造带来的地震速度偏差导致构造形态畸变的原因,同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