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比较光面乳房假体和毛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的包膜挛缩发生率.方法 以breast augmentation、capsular contracture、smooth implant、textured implant、隆乳、乳房假体等检索词在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生物数据库等检索,最大限度地收集毛面乳房假体和光面乳房假体隆乳的文献,提取其包膜挛缩和其他并发症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获得比值比(odds ratio,OR)合并值.各合并数据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对11项研究毛面乳房假体和光面乳房假体的临床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后得出,包膜挛缩发生率的合并OR值为0.32,95%可信区间(CI)为0.18~0.58,P=0.0002.除包膜挛缩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合并OR值为1.31,95% CI为0.96~1.77,P=0.09.结论 毛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发生包膜挛缩风险低于光面乳房假体.  相似文献   

2.
主编寄语     
本期PRS专栏是关于硅胶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并发症的专题。假体隆乳术,从硅凝胶乳房假体发展到盐水乳房假体;从光面假体发展到毛面假体;置人层次由胸大肌下层发展到乳房后间隙,再恢复到胸大肌下层,均是围绕着假体置人后包膜挛缩的发生相关的。其结论是:①假体隆乳术后的包膜挛缩是不可避免的;②其发生率是变量;  相似文献   

3.
毛面与光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并发包膜挛缩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毛面乳房假体与光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并发BakerIII级以上包膜挛缩的发生率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5月至2006年5月)、Embase(1966年5月至2006年5月)、Cochrane图书馆(2005年第2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5月至2006年5月),人工检索《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85年创刊至2006年5月)和《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期次),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及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4.2.8进行Meta分析.结果 通过对6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采用毛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1、10年并发Baker Ill级以上包膜挛缩发生率明显低于光面乳房假体(P<0.05).结论 毛面乳房假体隆乳术Baker III级以上包膜挛缩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光面乳房假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假体及置入层次对隆胸术后包囊挛缩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假体隆胸术临床病例资料;分别按照假体的类型(圆形或解剖型、光面或毛面)及置入层次(乳腺后、胸大肌后及双平面)随机分组;统计各组术后1年包膜挛缩的分级及其发生率;分析不同类型假体及置入层次对包膜挛缩形成的影响。结果:圆形假体组与解剖型假体组术后1年BakerⅢ-Ⅳ级包膜挛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毛面假体组术后1年Ⅲ-Ⅳ级包膜挛缩发生率明显低于光面假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后组包膜挛缩发生率明显高于胸大肌后及双平面组(P0.05)胸大肌后及双平面组之间包膜挛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假体的光面或毛面、置入层次是假体隆胸术术后包膜挛缩的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毛面假体和采取胸大肌后或双平面隆乳有利于降低术后包膜挛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统计不同类型的乳房假体置人人体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总结1993年至2002年间假体隆乳573例,随访到手术方法相同、假体放置位置相同、同一医生组手术的隆乳妇女427例共852只乳房,使用4种不同类型乳房假体:毛面硅凝胶、光面硅凝胶、毛面生理盐水充注式、光面生理盐水充注式乳房假体。出现的远期并发症有纤维包膜挛缩、假体破裂渗漏、疼痛移位等,对各种假体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类假体的优劣。结果 427例852只中803只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占94.24%。发生并发症者42例49只乳房,占5.76%。并发症中乳房硬化属Baker‘s分级Ⅲ~Ⅳ级的有26只,缩小变形24只,移位疼痛10只,经手术取出发现假体破裂渗漏的有30只。其中纤维包膜挛缩引起乳房硬化多发生于硅凝胶假体,假体渗漏引起乳房缩小变形多发生于生理盐水充注式假体;假体在体内放置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越高。结论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光面生理盐水假体并发症明显少于光面硅凝胶假体,毛面硅凝胶假体和毛面生理盐水假体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49只有不同并发症的乳房假体中有30只假体破裂渗漏,占61.22%,假体破裂渗漏后又容易引发其它并发症,说明假体质量的提高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长期留置体内假体的老化是目前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假体置入隆乳术后的纤维包膜挛缩的发生率,自1990年以来要用经乳房下腹外斜肌入路行隆乳术96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者72例,其中67例(93.1%)乳房外观挺拔自然,手感柔软,2例(2.8%)发生单侧乳房硬化,此术式可提供一个完整的肌腔隙将假体完全覆盖,从而可以明显降低纤维包膜挛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假体置入隆乳术后的纤维包膜挛缩的发生率,自1990年以来采用经乳房下腹外斜肌入路行隆乳术96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者72例;其中67例(93.1%)乳房外观挺拔自然,手感柔软,2例(2.8%)发生单侧乳房硬化。此术式可提供一个完整的肌腔隙将假体完全覆盖,从而可以明显降低纤维包膜挛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肿胀技术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肿胀技术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自2003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2例假体隆乳术求美者(104只乳房),均采取经腋窝入路胸大肌下置入圆形毛面硅凝胶假体的方法,假体体积200~240ml.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肿胀技术分为A、B两组,观察所有求美者术后每天引流量和引流液颜色,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包膜挛缩发生率.结果 本组52例求美者(104只乳房),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为5d,当单侧24h引流量少于30ml时拔除引流管.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A组(未应用肿胀技术组)48只乳房,出现Baker Ⅲ级以上包膜挛缩4只,包膜挛缩(≥Ⅲ级)发生率为8.33%;B组(应用肿胀技术组)56只乳房,出现Baker Ⅲ级以上包膜挛缩2只,包膜挛缩(≥Ⅲ级)发生率为3.57%;两组包膜挛缩发生率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肿胀技术行胸大肌后假体隆乳可明显降低假包膜挛缩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假体隆乳术后并发包膜挛缩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自2007-2009年在我科就诊的25例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后并发包膜挛缩的患者,在完整切除挛缩的包膜后应用双平面法置入乳房假体.结果 对25例患者随访3 ~ 12个月,其中2例乳房变硬,为BakerⅡ级,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乳房柔软,更富弹性,形态美观,无乳房下垂及假体上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双平面法隆乳术是治疗假体隆乳术后并发包膜挛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假体置入隆乳术后的纤维包膜挛缩的发生率,自1990年以来采用经乳房下腹外斜肌入路行隆乳术96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者72例;其中67例(93.1%)乳房外观挺拔自然,手感柔软,2例(2.8%)发生单侧乳房硬化。此术式可提供一个完整的肌腔隙将假体完全覆盖,从而可以明显降低纤维包膜挛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