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SCTP)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时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TIA的患者24例,均接受SCTP检查以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SCTA)检查,测量局部脑血容量(r 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达峰时间(TTP),以此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本组患者经头颅CT平扫均未见与临床表现相应的病灶,CTP显示17例患者的CT脑灌注成像存在与临床表现相应异常灌注区,包括13例前循环TIA以及4例后循环TIA;CTP脑灌注成像异常的前循环TIA患者中,MTT、r CBF及TTP均显著高于健侧对照区(P0.05),而r CBV无明显差异(P0.05);SCTA检查显示13例前循环血管病变,8例后循环血管病变,4例阴性。结论:SCTP检查能够准确评价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合颈部SCTA检查对于TIA的病因诊断以及病情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的作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44例疑似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实行DR检查(A组)、低剂量胸部CT检查(B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B组结节总检出率(31.82%)高于A组(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5mm结节检出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诊断符合率(95.45%)高于A组(81.8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肺癌患者予以低剂量胸部CT检查,效果尤为显著,特别是在直径≤5mm结节方面,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路凯 《影像技术》2023,(1):43-47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灌注成像特征及其脑血流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抽选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院内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60例,均接受常规CT扫描与灌注成像,以患者健侧为对照区域,与患侧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域CBF、CBV、TTP及MTT进行对比,并探讨CBF影响因素。结果: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域CBF、CBV水平低于对照区域(P<0.05);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域MTT、TTP水平,相对对照区域偏高(P<0.05);梗死区域CBF、CBV水平,则相对低于半暗带区域(P<0.05);梗死区域MTT、TTP水平高于半暗带区域(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患侧CBF值与CBV值为正相关,与TTP值、MTT值则为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患侧CBF影响因素为MTT、TTP、缺血部位(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更好地掌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流参数,其血流灌注路径延长,同时速度缓慢;影响患者患侧CBF值的影响因素包括MTT、TTP、缺血部位,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部CT及MRI在脑血管取栓术中的评估应用。方法:选定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住院的28例脑血管取栓术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脑CT灌注(CTP)成像检查、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比较治疗前后CTP灌注参数、MR-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28例患者进行为期90d的随访,以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5例)、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23例),比较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CTP灌注参数、MR-DWIADC值。绘制ROC曲线,比较CTP、MR-DWI对脑血管取栓术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后TTP、MTT、CBV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CBF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R-DWIADC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良好组TTP、MTT、CBV均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CBF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良好组MR-DWIADC值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脑部CT及MR...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磁共振SWI和P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量化评定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自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2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62例。A组进行磁共振SWI扫描,B组进行磁共振PWI扫描。对比两组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量化评定结果。结果:A组检出率小于B组检出率,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灶检出率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整体检出率与PWI没有明显差异,说明SWI可以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半暗带筛查,且与PWI相比对人体损伤较小,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在颈部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控制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87例颈部CT检查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4例与43例。结果:A组的上颈部图像质量评分低于B组,下颈部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87例患者的图像质量均在诊断要求范围内。A组的上颈部客观噪声水平高于B组,下颈部客观噪声水平低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管电流大小并无明显变化,A组的上、下颈部管电流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CTDIvol(容积CT剂量指数)低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CM技术与固定管电流技术相比,可以明显控制患者颈部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较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癌检出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共4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四组,A组(多层螺旋CT联合胃镜)、B组(胃镜联合超声),将得到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检出率。将能够检出胃癌的检查方法在术前分别进行TNM分期,将结果与手术大体标本、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临床价值。结果:42例胃癌患者癌肿发生部位,其中胃窦区24例(57.14%),贲门区10例(23.81%),胃底贲门区4例(9.52%),胃体部小弯侧2例(4.76%),胃体大弯侧2例(4.76%)。分析不同检查方式检出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A组和B组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组、B组在TNM分期上结果一致,41例Ⅱ期4例,Ⅲ期32例,Ⅳ期5例。A组误诊4.88%,B组误诊29.27%,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胃癌检出及TNM分期中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9月-2016年9月间经本院确诊为梗阻性黄疸患者77例临床资料,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A组)、MRI联合MRCP(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诊断(B组),比较两种诊断手段的梗阻性黄疸检出率。结果:A组诊断中,良性病变检出率为95.24%、恶性病变检出率为91.43%;B组诊断中,良性病变检出率为78.57%、恶性病变检出率为57.14%。即A组诊断方法的检出率均高于B组,统计学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梗阻性黄疸病症时,检出率相对较高,故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枝峻  李欢 《影像技术》2023,(6):8-12+26
目的:评价GE Revolution256排能谱CT去金属伪影技术(MARs)在脑动脉瘤术后的图像质量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脑动脉瘤术后33例患者,行能谱头颅动脉CTA检查。测量每位患者动脉夹或弹簧圈紧邻的正常脑组织,选取3个点测量不同方向CT值,记a1,a2,a3,即A组,共99个CT值,然后在健侧分别测量其对称点,记b1,b2,b3,即B组。C组为A、B组之间CT值差值的绝对值|a1-b1|、|a2-b2|、|a3-b3|。由两位工作经验10年以上的中级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把图像质量分为五个等级。结果:A组总体CT平均值51.3±8.8HU,B组CT值平均值49.7±14.4HU,A、B组CT值平均值相差1.6±11.7HU,相差很小。A、B两组进行配对T检验,P=0.2>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患侧总体CT平均值与健侧差异不显著。C组平均值为9.7±6.7HU,具体量化了患侧与健侧CT值的差异大小,密度差异接近图像分辨率最低灰阶,与医生主观评价图像相符的合格率为93%,说明图像质量优秀,能满足诊断要求。凭借优秀的图像质量,动脉瘤手术并发症也可以被其检测。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低剂量对比剂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63例,依据对比剂量及注射流速的不同,分为3组,均应用碘海醇,A组对比剂用量为90ml,生理盐水20ml,注射流率4ml/s,B组和C组对比剂剂量和流率按照公式获得。比较各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CT值、肾动脉及其分支的评分。结果:三组患者腹主动脉内CT值、腹腔干内CT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对比剂用量为90ml,B组与C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1±8)ml、(40±8)ml,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主动脉CT血管呈现低剂量对比剂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应用个体化注射方式可在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比剂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CT扫描中肠壁增厚结合密度改变征象对单纯性小肠梗阻的鉴别诊断作出评价。方法:抽选我院于2015年内收治的80例小肠梗阻患者,其中单纯性小肠梗阻与绞窄性小肠梗阻的比例是1∶1,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都给予CT扫描检查。观察对比组间患者肠壁增厚密度变化情况。结果:1组间比较平扫时两组患者内层密度正常的情况,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平扫、增强扫描时两组患者全层密度减低的情况,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在CT检查前后诊断的确诊率情况,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鉴别单纯性小肠梗阻时,结合CT扫描中肠壁增厚和密度改变征象,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对比X光片和多排螺旋CT、MR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7年4月-2018年5月接诊的43例骨关节创伤患者,分别进行东芝64排螺旋CT扫描,并用X光片(A组)、三维重组技术处理图片(B组)和动态MR(C组),对比三组骨关节骨折的检出率。结果:60例患者经最后确诊的骨折有70处,A组应用X光片检出51处,检出率为72.9%;B组采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检出67处,检出率为95.7%;C组采用动态MR检出70处,检出率为100%。对比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MR可有效提高骨折的诊断效果,降低漏诊和误诊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低剂量CT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被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腹部内脏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检查,实验组采用低剂量CT检查。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临床影像学检查和低剂量CT检查时的检查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均为100%,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低剂量C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低剂量可以有效降低对患者的身体影响,并且不影响图像质量,可以作为腹部检查的常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T及X线在股骨头坏死分期中的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6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X线检查,行CT检查的为CT组,行X线检查的为X线组。比较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阳性检出率及0期、I期、II期、III期、IV期分期诊断检出率。结果:CT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82.6%)显著高于X线组(6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P0.05);且CT组患者在0期、I期、II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高于X线组(均P0.05),而在III期、IV期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较X线高,且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较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SAFIRE)在BMI正常腰椎疾病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BMI正常腰椎疾病患者,分为A组(100kVp)、B组(80kVp)和C组(120kVp),各30例。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扫描后C组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开展图像重建,A组和B组分别采用FBP及SAFIRE,观察检测结果。结果:采用SAFIRE的A组和B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相关指标低于FBP,采用FBP的A组以及采用FBP和SAFIRE的B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相关指标高于C组,采用FBP的A组以及B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低于C组(P0.05)。结论:低管电压联合SAFIRE在BMI正常腰椎疾病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各类型及预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本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划分为A组(脑出血)、B组(脑梗死)、C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全部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对患者全部入院后的心电图实施检查,并观察其心电图变化状况。结果:三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出血患者具有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与疾病类型以及预后不相关。心电图的应用可用于评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中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简称ICM)副反应对比效果。方法:主体为来院行CT增强扫描的506例患者。分A组和B组,均253例,行非离子型和离子型ICM扫描,对比副反应与扫描效果。结果:A组的扫描合格率略高于B组(P0.05),副反应率低于B组(P0.05)。结论:非离子碘造影剂(N-IICM)的CT增强扫描效果更佳,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的CT诊断。方法:把我院在2011年12月-2014年8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70例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诊断方法的不同,将70例患者分为超声组与CT组,每组病例数均为35例。基于结节大小差异,把CT组分为大结节组与小结节组,实施CT增强扫描对比分析CT组和超声组检查诊断情况。结果:和超声组相比较,CT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结节组和小结节组在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上,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的临床中应用CT检查诊断,灵敏度与准确度高,可为疾病诊治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对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对比CT平扫同X线平片检查后最终获得的临床诊断率。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7月-2014年07月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100例。针对所有骨折患者分别实施CT平扫以及实施X线平片检查。对比采用两种方法完成检查后,临床获得的诊断率。结果:针对本次研究的100例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对患者实施CT平扫后,98例患者临床表现出骨折现象,临床诊断率为98.00%;对患者实施X线平片检查后,共80例患者临床表现出骨折现象,临床诊断率为80.00%。在临床诊断率方面,CT平扫高于X线片明显(P0.05);对所有患者完成CT平扫后,针对发生骨折的位置以及患者骨折移位的情况可以清晰显示。在分型符合率方面,A1组高于A2组骨折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临床选择CT平扫的方法进行诊断,表现出较高的诊断率,针对患者的疾病类型可以准确进行分型,为后期患者的临床治疗可以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能够显著提高骨折患者的临床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20.
冯洁萍 《影像技术》2014,26(4):10-11
目的:探讨研究MR动态增强(DEC-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前列腺癌肿患者(Pca组)以及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BPH组)进行MR常规平扫以及DEC-MRI检查,并选择3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对比观察Pca组、BPH组患者的SI-T曲线类型及其特征。结果:Pca组与BPH组患者的SI-T曲线类型分布具有明显差异(P0.05);Pca组、BPH组患者与正常组中央带的强化程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Pca组、BPH组患者、正常组中央带以及正常组外周带的达峰时间两两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H组患者与正常组中央带的强化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两两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提高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可提高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