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大视野》2009,(5):9-9
近日,国内第一本关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技术理论总结的图书《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出版发行。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具有手术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难点,被许多医生当作“未被攻克的最后的堡垒”。尽管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者经验的增加,CTO手术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介入治疗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极富挑战性,被许多医生当做"未被攻克的最后的堡垒"。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者经验的增加,CTO 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但在该领域仍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为了深入、全景式地解析此类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 CTO 介入治疗的水平,本期本刊特别采访到中国 CTO 介入俱乐部的秘书长葛均波教授,为大家介绍中国 CTOCC 的发展历程及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讨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治疗的9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CTO将患者分为CTO组(n=36)和未合并CTO组(n=56),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介入治疗情况,随访2年的预后情况。结果 CTO组患者中有高血压、冠心病史、AMI病史、脑梗死病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史、PCI史的比例高于未合并CT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O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未合并CT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合并CTO组患者中、重度钙化病变血管比例低于CTO组,手术成功比例高于CT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O组患者全因死亡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未合并CT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CTO病变为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随访期间出现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较单纯AMI患者采用PCI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均更差,且CTO病变是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疗效。方法对血管病变符合CTO型病变的84例患者分别进行PCI或CABG治疗,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结果随访1年,CABG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CABG组的死亡率高于PCI组(P〉0.05):至随访结束,PCI组与CABG组总的心血管事件无差异。结论对于CTO病变的治疗初选PTCA的1年和5年临床结局好于CABG.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前经桡动脉心导管检查越来越普遍,但是它应用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慢性完全性冠脉闭塞(CTO)较少被报道.本研究考察经桡动脉(PCI)介入治疗CTO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我们回顾性研究了我院419例从2008年2月到2010年12月因慢性完全性冠脉闭塞而进行了PCI治疗的病人.分两组,一组经桡动脉手术400例,另一组经股动脉手术19例.结果 两组基本临床特征相似.经桡动脉组比经股动脉组有更多的新病变发生率(76%vs47.37%,P=0.012),更少的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11.75%vs36.84%,P=0.006)和使用更小的导管(P<0.001).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如猝死、急性Q波心梗、紧急冠脉搭桥手术,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桡动脉PCI治疗CTO病变更优于经股动脉.我们强力推荐在冠脉造影,尤其是治疗CTO时,优先选择经桡动脉.如果手术失败是因为导管小支撑不足时选择经股动脉PCI并用大号导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死病变(CTO)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2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57例CTO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1例,双支病变29例,三支病变17例。在70支病变血管中,无前向血流通过44支,少量血流通过26支;前降支病变32支,回旋支病变16支,右冠状动脉病变22支;闭死时间≤3个月41支,>3个月29支;闭死长度≤20 mm43支,>20 mm27支;闭死末端形态呈鼠尾状42支,呈刀切状28支;70支完全闭死血管成功植入支架57支,PCI成功率81.4%。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男性患者,早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选择适当的病例及病变,对预防CTO形成及提高PCI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估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冠脉CTO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分析影响冠脉CTO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因素,以及J-CTO、CT-RECTOR积分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负性重构、血管弯曲、闭塞形态、钙化程度与冠脉CTO患者PCI失败密切相关(P<0.05)。J-CTO、CT-RECTOR积分预测冠脉CTO患者PCI失败的AUC为0.785、0.869。结论CCTA参数负性重构、血管弯曲>45°、钝形闭塞、钙化程度>50%与冠脉CTO患者PCI失败密切相关,术前进行CCTA检查有助于预测PCI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血运重建前后的左室局部和整体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至少一支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超过1个月的CTO患者32例,其中14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均获得成功.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周均行RT3DE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取连续3次测量的平均值,并进行室壁运动评价.结果 术后6周LVEF由术前(54.1±6.4)%增加至术后(59.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室壁运动计分为(24.1±3.9)分,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为1.5±0.2,术后室壁运动计分为(21.2±3.3)分,WMSI为1.1±0.1,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CTO患者成功的血运重建治疗可以提高左室整体和局部心功能,RT3DE可准确、方便地评价CTO患者心室重构、左室整体和局部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采用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效果.方法:数据遴选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所有对象均接受PCI,经"硬币分组法"分为参照组[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行PCI,n=40]、研究组(FFR...  相似文献   

10.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开放冠状动脉并恢复血液流动,是治疗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方法。PCI通过腹股沟区域的股动脉用特殊针刺穿皮肤,在X射线引导下,将导管穿过股动脉向上进入主动脉,然后轻轻地进入受影响的冠状动脉,使用气球打开冠状动脉并恢复血流,放置支架以保持血流通过受损区域~[1]。急性心包填塞(ACT)是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为冠脉穿孔导致心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对比分析203例CTO患者(CTO组)和173例非CTO患者(非CT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结果 CTO组较非CT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长(P<0.01)、急性心肌梗死病程长(P<0.01)、年龄大(P<0.01);CT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反复发生的比例高于非CTO组(80.8%比59.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O临床预测因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12个月(OR=4.313,95% CI为1.020~18.142,P<0.05).结论 CTO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程及反复发作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12个月是一个独立预测CTO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介入治疗仅由对侧冠状动脉向闭塞远端形成侧支循环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时,穿刺双侧桡动脉行对侧血管造影指引定位导丝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31例仅由对侧冠状动脉向闭塞远端形成侧支循环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穿刺双侧桡动脉,一侧送入6F Guiding和相应器材行介入治疗,另一侧送入5F共用型造影导管行对侧血管造影,术中根据侧支循环所致的远端血管显影来指引定位导丝前进方向、判断定位导丝是否在真腔内.结果 29例患者成功完成了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2例失败.无冠状动脉穿孔及心包填塞发生.结论 穿刺双侧桡动脉行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闭塞远端血管显影,术中指引定位导丝走行方向、判断定位导丝是否在真腔内的方法治疗仅由对侧冠状动脉向闭塞远端形成侧支循环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成功率有所提高,同时降低了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影响手术前后抗凝、抗血小板强度,避免患者术后因强制体位导致的诸多不适、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内科学科技术发展历程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的快速进展,主要得益于以心导管为基础的介入治疗和循证医学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技术之一。我国目前已能通过介入治疗治愈绝大部分以前只能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病变。沈阳军区总医院开展的左冠脉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和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PC I的完成例数及成功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以下几方面应大力加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的预防及重度心衰的治疗,筛选冠心病易感基因及易感人群,并探讨加强其防治对策的研究;药物洗脱支架扩大样本量,增加随访观察时间;进一步深化心肌再生和血管再生研究,以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深化PC 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探讨抗血小板药和其他常用心血管药物(如调脂药)之间的关系、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产生的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对策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过去一年中应用冠脉介入方法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总结2005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200例因发生胸痛,心电图ST-T改变;心绞痛;急性、亚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心内科的住院病人,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或(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术.结果200例病人中75例CAG正常,125例CAG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其中80例行PTCA+支架术.共植入不同型号的支架110枚.植入支架后冠脉血流均达T IM I 3级.结论现有资料表明①CAG仍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最佳手段.②PTCA+支架植入术的介入疗法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③本研究B、C型病变占绝大部分,且PTCA+支架植入术顺利,说明C型病变不仅是PTCA+支架植入的适应症,而且成功率高、效果好、并发症少.④复诊50例CAG中,发现2例有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4%.⑤完全闭塞性病变的病人,并非介入禁忌症,也能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过去1年余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2月~2006年6月在我院行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362例,年龄31~83岁,平均(51.2±11.5)岁。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2例(28.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5例(9.7%),不稳定性心绞痛225例(62.2%)。观察PCI成功率,死亡率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冠脉造影提示单支血管病变119例(32.9%),多支血管病变243例(67.1%),靶血管共有642例,左主干病变11例(1.7%),前降支306例,回旋支142例(22.1%),右冠状动脉183例(28.5%)。在362例患者中,全部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内共植入支架484枚。PCI病例成功率99.0%。362例患者随访6个月,住院期间死亡4例(1.1%),院外猝死1例。[结论]随着介入器械的改进和介入技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显著疗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级血流率高,近期死亡率低,可显著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蔡丽吟  邱小面 《中国校医》2014,(12):F0003-F0003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指心脏内科医生在不开胸的情况下,通过心导管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进行机械性扩张和塑性,使原有狭窄或已经闭塞的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开通,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降低冠心病的死亡危险、改善愈后的目的。本院自2008年3月以来开展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34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7年第一例经皮冠脉内扩张成形术(PTCA)成功用于临床以来已经25年,冠脉介入治疗从初期的单一球囊扩张技术,发展到目前的多种介入方法并用,使介入治疗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即使对冠脉复杂病变也能获得与简单病变相同的成功率,术中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和再狭窄率也明显降低。 冠脉复杂病变是指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分叉处病变、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弥漫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史艳明 《工企医刊》2013,(6):525-526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一种,是将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刻制或绘制成网壮带有间隙的支架,置入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支撑血管壁,保持管腔血流通畅.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减少PTCA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后期再狭窄,以保证血流通畅.现将我科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62例患者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股动脉介入(TFI)组和经桡动脉介入(TRI)组,观察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可行性因素(介入治疗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病变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FI组和TRI组介入成功率分别为97.78%和96.67%,两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成功率相当;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