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朝燕  康福新 《海南医学》2010,21(20):153-154
目的观察湿热交换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湿热交换器连接于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管道之间,每周更换一次,被痰液污染或者堵塞者应随时更换。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培养阳性发生率、日吸痰次数及痰痂形成时间。结果两组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率、日吸痰次数有明显差异,痰痂形成时间在3-14d之间有明显差异,在前3d或14d后无差别。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湿热交换器,可以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率及日吸痰次数。在中短期通气患者可以明显减少痰痂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在长途转运途中人工气道管理特点,指导长途转运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转运的114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在院内和长途转运途中气道管理特点。结果:转运途中第1小时内吸痰次数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3小时吸痰次数有增加,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小时及以上吸痰次数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院内和转运途中气管导管移位频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始转运前和转运结束时痰液粘稠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在长途转运途中有效的气道管理能保障长途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3.
李玉兰 《海南医学》2012,23(20):145-146
目的 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使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探讨减少气管套管痰痂堵管的方法.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分为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的对照组(24例患者)和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的观察组(24例患者),分析两组气管痰痂堵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痰痂堵管;对照组出现8例因痰液黏稠而堵塞套管.结论 应用一次性改良双腔单气囊导尿管吸痰、清除痰痂同步进行,可保证气管套管的清洁,是减少气管套管痰痂堵塞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实施浅层吸痰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施浅层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实施浅层吸痰,对照组实施传统吸痰.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痰鸣音的改善情况、患儿舒适度情况、日吸痰次数以及VAP的发生率.结果 与传统方法相比,浅层吸痰组的日吸痰次数少,患儿舒适,疼痛减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比例辅助通气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5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首先进行常规机械通气(SIMV模式),分别于通气1小时后改为SIMV+PAV模式通气1小时,观察人机对抗次数、每分钟通气量(MV)、动态肺顺应性(Cdyn)、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的人机对抗次数明显减少.而MV、Cdyn的数值均呈明显增加,三个指标数值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数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AV+SIMV模式,明显减少了人机对抗,提高了新生儿通气的舒适水平,减少了患儿所需的呼吸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比例辅助通气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首先进行常规机械通气(SIMV模式),分别于通气1小时后改为SIMV+PAV模式通气1小时,观察人机对抗次数、每分钟通气量(MV)、动态肺顺应性(Cdyn)、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的人机对抗次数明显减少,而MV、Cdyn的数值均呈明显增加,三个指标数值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数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AV+SIMV模式,明显减少了人机对抗,提高了新生儿通气的舒适水平,减少了患儿所需的呼吸功。  相似文献   

7.
冼燕珊  李绮慈  曾添辉 《中外医疗》2013,(35):109-109,111
目的 探讨湿热交换器在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建立人工气道非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采用湿热交换器吸氧;对照组(35例),采用氧气管直接置入人工气道口,气道口覆盖湿盐水纱布、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液;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出血和气管导管堵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湿热交换器具有良好的温、湿化和过滤作用,能有效促进痰液排除,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为临床新生儿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该研究选取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新生儿60例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针对患儿采用不同吸痰法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在实施治疗后1 min、2 min和3 min时,浅层吸痰组患儿的心率水平和血氧饱和度水平优于传统吸痰组患儿,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呛咳发生率方面,浅层吸痰组患儿也低于传统吸痰组患儿的呛咳发生率,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实践效果,是一种使新生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平稳和有效减少呛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库溴铵在新生儿胎粪吸人综合征(MAS)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存在人机对抗致呼吸机参数下调困难,血氧饱和度不稳定的新生儿胎粪吸人综合征机械通气患儿,根据是否使用维库溴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都使用机械通气及地西泮镇静,观察组加用维库溴铵注射液,剂量0.05~O.1mg/(kg·次),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12h、24h的呼吸机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维库溴铵对MAS呼吸机辅助通气下的人机对抗,治疗有效,副作用少,使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需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实施密闭式吸痰,观察患儿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同时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音的变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加强病情观察护理、密闭式吸痰系统管理及基础护理。结果密闭式吸痰前后患儿HR、MAP、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25%。结论密闭式吸痰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吸痰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CU患者人工气道内痰痂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我院经治的并发人工气道内痰痂56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人工气道内痰痂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结果无有效的气道湿化、误吸、气道出血、无定时翻身、叩背、吸痰是人工气道内痰痂形成发病的独立因素。结论人工气道内痰痂形成是ICU患者行机械通气的一种并发症,容易继发感染,通过对各种高危因素进行控制、预防,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很好地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琦  王建林  侯菊花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28-2130
目的 研究改良式体位结合0.02%氯己定口腔护理对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防治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VAP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给予常规护理组患者常规口腔护理,给予结合护理组患者改良体位联合浓度为0.02%氯己定溶液进行口腔护理,比较患者护理后的肺部感染情况、ICU住院时间、口腔炎症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及GCS评分,对患者病菌发生率、痰痂形成率、VAP发生率进行统计。 结果 结合护理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肺部感染评分和ICU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结合护理组的口腔炎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合护理组的口咽定植菌和气管内定植菌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合护理组患者在护理后的痰痂形成率和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 结论 使用改良式体位和浓度为0.02%氯己定溶液能更好地降低重症患者在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对患者的康复及疾病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气管内吸痰适宜方式。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78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在每次吸痰前、后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O2)的变化,每天一次送检吸出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TcSO2与吸痰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无检出新菌株,48h检出率12.99%,3d检出率24.62%,7d检出率50.98%。而对照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与吸痰前比较明显升高,TcSO2与吸痰前比较明显降低,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检出率12.82%,48h检出率34.85%,3d检出率50.91%,7d检出率67.4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能稳定新生儿血流动力学,降低缺氧程度,缩短缺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4.
赵瑜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15-116,118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中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呼吸衰竭新生儿患者100例,按照入院先后排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吸痰效果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阻塞和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吸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阻塞和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提高吸痰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新生儿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人工鼻在临床的应用,探讨人工鼻在无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住温州医学院附属乐清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且建立有人工气道但无机械通气患者90例,随机分成人工鼻组(实验组)和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对照组),每组各4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痰痂形成情况、呼吸道刺激情况、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痰培养阳性情况.结果 ①实验组气道湿化满意比例[77.8%(35/45)]高于对照组[22.2%(10/45)],气道湿化不足及气道湿化过度所占比例[20.0% (9/45)、2.2%(1/45)]均低于对照组[48.9%(22/45)、28.9%(13/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实验组无痰痂形成所占比例[82.2%(37/45)]高于对照组[11.1%(5/45)],轻度痰痂形成及中、重度痰痂形成所占比例[11.1%(5/45)、6.7% (3/45)]均低于对照组[46.7%(21/45)、42.2%(19/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5.6%(7/45)]、呼吸道刺激症状发生率[11.1%(5/45)]、痰培养阳性率[31.1%(14/45)]均低于对照组[46.7%(21/45)、71.1%(32/45)、51.1%(23/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使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有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对比机械辅助通气患者行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监护室2010年10月~2012年5月入选的行机械通气的98例患者资料,单盲分为A(50例)、B(48例)两组,A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滴人气道湿化,B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气道灌注湿化,辅助通气3d后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并对比辅助通气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T作量。结果①A组患者通气3d后痰液较之B组稀薄,且PaO2、SpO2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次数、痰痂形成例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均低于B组,且痰痂形成率与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患者通气时间、吸痰次数均高于A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滴人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气道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具备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2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ICU气管切开患者60例,以患者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实验组(单号)30例和对照组(双号)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射器注入法,湿化液均采用0.9%氯化钠溶液50mL+5%碳酸氢钠50mL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呼吸性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方面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时不断改进,且考虑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是舒适护理在执行当前推行的优质护理中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8.
苏惠芹 《四川医学》2013,(8):1203-1205
目的比较一次性带气囊硅胶气管套管与金属套管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11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60例,使用金属气管套管,另一组52例,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痰痂堵管、出血、反流误吸3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硅胶套管组与金属套管组在痰痂堵管率、误吸的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伤口感染率等无明显差别。结论术中及术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气管套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