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行超声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且可长期留置导管,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并对其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近两年某院收治的13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给予新生儿优质护理干预。结果:贵要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与下肢大隐静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静脉穿刺率(P<0.05);贵要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静脉穿刺(P<0.05)。结论:导管堵塞、静脉炎、药液外渗等为新生儿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通过优质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熊鑫 《中国医药指南》2014,(17):379-380
目的观察助产士在在新生儿复苏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对其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对观察组与护理组进行新生儿复苏成功率比照,分析助产士在新生儿复苏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78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89.7%;对照组64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81.25%。助产士在新生儿复苏中是最早发现新生儿窒息的第一人,也是对新生儿实施初步复苏的专业人员。结论助产士在预防新生儿复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助产士在新生儿复苏中的作用以及加强对其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提高分娩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结直肠癌患者持续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置管有无药物外渗、导管内回血、管道堵塞、部分脱出、血栓形成、生活不便感、静脉炎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药物外渗、导管回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阻塞、导管脱出、不便感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置管,对照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2组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68d短于对照组的7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导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置管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黄记裕 《江西医药》2021,56(4):543-545
目的 分析和研究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与X线定位的优劣区别.方法 以2018年7月-2020年6月为本次研究工作的起止时间,选取于我科住院并符合脐静脉置管指征的新生儿共5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6例)及对照组(n=26例).研究组采用床旁超声实时定位引导脐静脉置管末端的方法,对照组采用脐静脉置管后X线定位调整的方法,观察及对比2组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9.2%,导管留置时间10.88±1.07d显著长于对照组8.54±0.81d,并发症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30.8%(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脐静脉置管相比于传统方式的脐静脉置管可以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黄记裕 《江西医药》2021,56(4):543-545
目的 分析和研究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与X线定位的优劣区别.方法 以2018年7月-2020年6月为本次研究工作的起止时间,选取于我科住院并符合脐静脉置管指征的新生儿共5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6例)及对照组(n=26例).研究组采用床旁超声实时定位引导脐静脉置管末端的方法,对照组采用脐静脉置管后X线定位调整的方法,观察及对比2组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9.2%,导管留置时间10.88±1.07d显著长于对照组8.54±0.81d,并发症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30.8%(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脐静脉置管相比于传统方式的脐静脉置管可以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对我院新生儿科36例急危重症新生儿采用PICC置入上腔静脉行营养及治疗.结果 36例接受PICC患儿中,置管成功36例,其中1次穿刺成功31例,2~3次穿刺成功5例.研置管时间平均23.5d.出现穿刺部位渗血1例,导管堵寒2例,静脉炎1例.无1例出现导管脱落和断裂.结论 PICC留置时间长,对长期输液的危重患儿非常适用,避免了药液外渗、组织坏死现象的发生,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深静脉穿刺置管及中心静脉压监测(CVP)技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4例CV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颈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组给予股静脉穿刺置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置管使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平均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回血时间、搏动衰减时间、导管脱出率、并发症发生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压监测患者给予股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有效提高了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穿刺次数,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脐静脉置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7例新生儿进行了脐静脉置管,134例(97.8%)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另外3例为Rh血型不合溶血病换血1例、难治性低血糖1例和重度窒息复苏1例。106例(77.4%)导管位置在右心房和下腔静脉连接处,正常使用7~14d,27例(19.7%)置管不顺利,留置深度在4~5cm,短期使用3~5d,4例(2.9%)置管失败。133例送检导管末端培养,5例(3.8%)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血培养为同一细菌生长3例(2.3%)。5例阳性导管留置时间均较长,置管平均时间10.8d。结论脐静脉置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的重要技术,用途广泛,尤其在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早期(7~10d)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改良操作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ASA评估Ⅰ~Ⅱ级急性阑尾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穿刺点位T12~L1间隙。观察组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立即推注5mL 2%利多卡因,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平卧。对照组为常规操作即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平卧后再推注5mL2%利多卡因试验量。记录两组麻醉的起效时间、到达T6无痛平面时间,药物使用量及患者术中镇痛效果(VAS评分)及术毕阻滞平面范围。结果两组在起效时间、到达T6无痛平面时间及术毕阻滞平面范围存在统计学差异,在药物使用量及术中镇痛效果无明显区别。结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先注入试验量再置管,在不增加麻药用量的情况下可明显缩短开始手术的时间及扩大阻滞平面的范围,且术中镇痛效果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注药方法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剖宫产术2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观察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针尖斜面向尾端注入1.7%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然后针尖斜面转向头端,观察3~5 min无全脊髓麻醉等异常情况再注入1.7%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之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改平卧位后继续注入1.7%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对照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按传统教学方法给药。记录两组产妇阻滞平面、术中疼痛强度及胎儿娩出时间,观察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和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麻醉阻滞平面为(14.43±1.21)、术中疼痛评分(1.61±0.92)分、胎儿娩出时间(1.8±0.6) min,均优于对照组( t=12.76、13.07、12.86,均P<0.05);两组间MAP、HR、R、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4.32、2.73、3.54、3.06,均P>0.05);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向硬膜外腔两端注药方法用于剖宫产术比传统给药方法具有更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定位腰椎间隙在肥胖产妇腰硬联合麻醉穿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妊娠产妇60例,体重指数≥30 kg/m^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定位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成功时间,记录麻醉操作过程中出现神经刺激征象、硬膜外置管出血、硬膜穿破后头痛及麻醉后腰背痛例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定位时间显著延长,一次成功率显著提高,穿刺成功所需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神经刺激征象、硬膜外置管出血及麻醉后腰背痛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腰椎间隙有利于提高肥胖产妇腰硬联合麻醉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麻醉穿刺时间及麻醉穿刺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弹丸注射的方法,提高弹丸的注射成功率。方法分别选择符合条件的病人48例,经临床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尿毒症病人,先采取用头皮针连接有0.9%NS(盐水)注射器5ml穿刺静脉,穿刺静脉成功试行弹丸注射0.9%NS(盐水),试行成功再接肾显像剂弹丸注射。结果经过两组病人弹丸注射的比较,观察组的弹丸注射成功率为100%,对照组弹丸注射成功率为94%。结论观察组的弹丸注射方法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注射方法能保证弹丸注射显像剂的成功,使当天的检查完成,具有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脐静脉插管术(Umbilical vessel catheterization,UVC)定位方法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脐静脉插管术的新生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X线检查定位;观察组49例采用超声引导UVC,并比较两组置管效果、创伤后炎症反应程度、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χ2=12.3908,P<0.05);而插管留置时间(11.38±1.41)d则长于对照组(9.52±1.23)d(t=7.835, P<0.05),观察组血清中CRP、TNF-α、IL-6及IL-8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08%而显著的低于对照组18.37%(χ2=5.0178,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脐静脉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较高,插管留置时间较长,创伤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很轻,并发症发生率非常的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麻醉改良操作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改良操作的效果。方法将55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又分为A、B2个亚组:(1)Ⅰ组:ⅠA组在开通静脉通道后,硬膜外腔穿刺前就给“静痛合剂”量的1/3,待消毒时再给余下2/3,余不变;ⅠB组在消毒时才给“静痛合剂”,静脉推注1次加入。评价术中镇静安定程度。(2)Ⅱ组:ⅡA组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硬膜外管前先入5ml为试验量,ⅡB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即置硬膜外管,待平卧位时才开始给试验量5ml。评价从平卧到可开始手术时间和平卧后15min时术区患者的疼痛情况。(3)Ⅲ组:ⅢA既分次静脉注射“静痛合剂”,又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先注入试验剂量再置硬膜外管;ⅢB组为常规操作,置好管仰卧时开始给药,消毒时开始给“静痛合剂”,评价Ⅰ组和Ⅱ组是否有相加效应。结果3组各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分次静脉注射“静痛合剂”,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先注入试验剂量再置硬膜外管,结果患者镇静安定情况较对照组好,可开始手术的时间要短(提前开始手术),一定时间内术区疼痛较常规操作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一次性输液器调节器设置高度在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在儿科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患儿调节器高度距离输液器针头接口50cm,对照组患儿的调节器距离输液器针头接口10cm。观察两组穿刺针内回血的快慢,并采用统计学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回血时间为(2.05±0.15)s,观察组回血时间为(1.59±0.37)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7%,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节器的高低对儿科头皮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回血速度有一定影响,静脉穿刺时调节器位置越高。回血速度越快,穿刺成功率越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剂量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高原剖宫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拟行剖宫产术的高原单胎孕妇,随机均分为2组。A组以0.75%罗哌卡因2 mL加入脑脊液1 mL稀释至3 mL后蛛网膜下腔注射,置入硬膜外导管,当麻醉平面过低或麻醉维持时间不够时,则经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 mL。B组以0.75%罗哌卡因1 mL加入脑脊液2 mL稀释至3 mL后蛛网膜下腔注射,置入硬膜外导管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 mL,随后的处理同A组。观察对比2组麻醉起效、恢复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2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麻醉平面过高发生率低、术中追加利多卡因的例数多、麻醉恢复时间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呼吸循环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1/20),低于A组(75%,15/20,P<0.05),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低剂量等比重罗哌卡因CSEA应用于高原剖宫产时,麻醉效果好,且安全,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双管型喉罩和气管导管在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行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麻醉诱导后对照组应用气管导管通气,观察组应用双管型喉罩通气。观察两组置管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比较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R、MAP的波动较小,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管型喉罩通气应用于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