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散曲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真正美学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散曲创作是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 ,并且以俗朴、直露之笔展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俗文学。散曲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以灵活自由的创作表现了元人的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散曲审美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审美特征论张晓军散曲,萌于宋,成于金,盛于元,延续不绝于明清。散曲继诗、词之后异军突起,与诗、词分庭抗礼,鼎足而三。在元代,使诗、词退避三舍,严然占据诗坛的主座;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楚辞、汉赋、六代姘话、唐诗、宋词平分秋色,赢得了"一代之文...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散曲创作繁荣的时代。元代立国时间仅有九十多年,而留存下来的散曲作品却有四千三百余首。作家有名可录者也有一百六、七十人。数量虽然不能与唐诗、宋诗相比,但也蔚然可观。尤其是元代散曲开拓了中国古代韵文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点更是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元代文学史料的缺乏,客观上给元代散曲研究造成了不少实际困难,成为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中国文论史上,诗论多而曲论少。近期重新发见并且引起人们重视的刘时中《小山乐府跋》,作为当时曲坛作家对当时散曲创作的评论,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元代曲论提供了全新的史料。本文对这篇跋文略  相似文献   

4.
元代民间生活中求变尚新的底层文化心态渗透到士人的价值体系中,引导着元代士人的散曲创作.这种底层文化心态主要表现为“反秩序”的文化心理和“主动和解”的人生态度.“反秩序”的文化心理在元散曲中就展现为“反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开放求新的文学创作意识.元代底层民众“主动和解”的人生态度对元代士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元散曲具有了娱乐性、解构性的文化特征.民间语汇、世俗化的表达方式和日常叙事手法是元散曲世俗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兴盛,给元代文学带来新异的色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但诗歌和散文在元代,特别是在地处南方腹地的湖南并没有失去其“正宗”地位,它仍然是广大知识阶层表达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审美趣味的主要文学形式。宋代的湖南诗文存在学者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与湖南发达的书院教育分不开。元代也同样如此。由于政府的提倡,湖南的书院教育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湖南产生了冯子振、欧阳玄、陈泰、李祁和胡天游等学者型的诗文作家,其盛况较之整个北、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一世之雄”冯…  相似文献   

6.
<正> 任讷《散曲概论》说:“我国一切韵文之内容,其驳杂广大,殆无逾于曲者。”元代散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歌唱隐居和爱情。这本是两大传统题材,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推陈出新,一改旧貌,从而形或了元代散曲鲜明新颖的特色。一隐居田园、放情山水是古代诗人反复描写过的题材,如果元代散曲只是简单地重复它,我们就没有必要在此赘述。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一下它和古代的隐居作品有什么不同之点。  相似文献   

7.
有元一代自始至终的文化冲突形成了元代文人极其复杂的心态,当传统文化面临危机时,他们做出的不同的抉择,影响着元代文学的创作精神。元代文人对传统诗学继承的两种极端趋向,接受者不同的“期望阈”造成的诗、曲创作精神的悖反,创作主体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形成的诗、曲迥异的审美倾向,使得元代诗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雍容典雅、尊经循道、情在理中、合法合度;而元代散曲则冲破了传统诗学的藩篱表现出惊世骇俗的浪子才情  相似文献   

8.
刘祯在《中国文化研究》(季刊 ) 2 0 0 1年第 2期撰文指出 :蒙古人“大元”的建立 ,对汉民族文明和传统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从而使元代审美风尚偏离传统 ,呈现出与前不同而为元所独有的五大特点 :(1)异变性。元代审美风尚异变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标志 ,就是“元曲”的兴盛。并且 ,这种“变”与“新”同样体现在杂剧的内容上。元杂剧的题材非常广阔 ,思想内容在中国文艺审美史上独树一帜 ,对封建政治的深刻批判 ,对封建官府的大胆揭露 ,对下层社会的无限同情 ,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勇敢追求和歌颂等等 ,可以说空前绝后。 (2 )民族性。首先是审…  相似文献   

9.
张艳 《北方论丛》2016,(4):59-63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丈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元代对屈原的文学接受活动在两个向度上展开。元赋的“祖骚”既有明确的理论倡导,更体现在创作实践中,它是对屈原文学成就的肯定;散曲的嘲屈是对屈原处世态度、立身准则的否定,这一倾向的形成既有纵横向历史文化原因,也与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密不可分,反映了元代特有的审美风尚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元代闺情散曲有一个最突出的带本质性的特点是“以情为主”、“肆意畅情”。正是由于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闺情散曲选择了迥异于闺情雅词的率直的艺术表现方法,来抒发民间“愚夫愚妇”的至真之情,从而表现出“自然真率”的审美特征。这也正是元散曲的基本美学特征。它的形成,与元代的世运民俗有关,也与文学本身的继承有关。本文将在与闺情雅词的比较中讨论这些问题,以期有助于我们对词曲同体异质的美学风貌作进一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元代文人身处逆境 ,散曲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 ,从中可管窥到元代文人的人格精神 :他们反叛现实反叛传统 ,力求寻找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坐标 ;他们崇尚自由、任情任性 ,以极端的放浪不羁实现主体人格的高扬  相似文献   

13.
论西域散曲家作品的喜剧色彩郝延霖元代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原来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兄弟民族得以进入当时的京城和中原其他地区,学习汉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在散曲文坛上,也出现了一批西域少数民族作家,如贯云石①、薛昂夫②、阿里西瑛③、兰...  相似文献   

14.
元代北方民族散曲的民族文化特色王菊艳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它包括杂剧与散曲,产生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中。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出入中原地区,其性格气质、音乐特点与欣赏习惯等深深影响了北曲的风格,同时,北方民族作家也积极参与了元...  相似文献   

15.
中庸思想凝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诸多内涵,是人们理解先秦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中庸思想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所追求的和谐精神、在艺术接受方面追求的宽容性和在艺术表现层面追求的节制性,对中国文论思想的发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根本理念乃至价值核心,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弥漫着浓郁的"中和"色彩.  相似文献   

16.
刘树胜 《晋阳学刊》2006,(3):110-113
随着传统信仰的失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元曲家对封建政治的价值普遍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又促进了“避世”思想的膨胀,成为中国避世哲学的和声,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貌似游戏文字的散曲,能更自然地流露在传统诗词里不易流露的真情,发泄内心的牢骚。基于上述原因,元曲家对屈原的忠君爱国、清廉、独醒等为历代文人所推崇的传统美德进行了重新评价,将其作为对立面予以了彻底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元散曲中涉及的三国人物,若以三国鼎立的阵营而论,当以蜀汉集团中的人物为最多;若以个人而论,则以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最受曲家注目.无论曲家们对三国人物持怎样的态度,但基本上表现出肯定蜀汉、否定曹魏的政治立场,也集中表现了元曲家们所认知的三国人物的形象特征.曲家们笔下的三国人物既非历史人物,也非艺术典型,而是一种文化形象.这种反映着元曲家特殊的文化心理的三国人物形象的出现,受到元代文人坚守民族意识和叛逆儒家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时代思潮的影响,他们不仅积淀了元代文人的审美理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小说的审美追求深受平衡哲学观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作家在构思小说时自觉地追求统一的整体思维,注重作品的社会性与思想性;安排情节时强调动静结合,淡化矛盾冲突;在结构布局上追求首尾照应及大团圆的结局,从而达到重建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 薛昂夫是元代颇负盛名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曲家;是元代倾洒心血浇灌散曲这株奇葩的200多个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据孙楷第先生在《元曲家考略续编说》的考证及罗忼烈《两小山斋论文集》的记载,薜  相似文献   

20.
从元代道教戏剧看道教济度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描述道教活动,反映道教主旨的元代道教戏剧体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济度,即"济世度人".本文在追溯道教济度传统的基础上,将元代道教戏剧按济度主题进行合理分类,概括道教戏剧中济度的主要类型和方式,从而揭示济度思想对元代道教戏剧从题材到内容上的重大影响,彰显道教济度主题与元代戏剧艺术相结合而产生出的独特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