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AIMI病人的心电图是否有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心功能分级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并发左前降史(LAD)病变组与不并发左前降支(LAD)病变组,经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功能在Ⅱ级~Ⅳ级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明显高于无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P<0.05).结论 AI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左前降支(LAD)病变存在与否无关,与无胸前导联ST段下降AIMI时相比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前壁ST段下移的意义。方法 对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心电图及入院后3周内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酶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41例(68%),多支病变39例,单支病变2例,胸导联ST段无下移者19例,多支病变4例,单支病变15例(P<0.01),而且前者有较高的CK峰值(P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3组,ST段无变化组(47例),ST段抬高组(16例),ST段压低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CAG。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闭塞(14例,82.3%),尤其是伴圆锥支动脉闭塞,与RCA中远端闭塞(2例,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4例(73.7%)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可见于RCA、回旋支(LCX)闭塞及RCA、LCX闭塞与前降支(LAD)、对角支(D)病变的不同组合,其中LCX闭塞伴RCA病变者多表现为朐前ST V_4~V_6的压低,RCA闭塞伴LAD近端病变多有胸前ST V_1~V_6的压低,RCA伴D病变胸前ST V_1~V_3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表明为RCA近段或丌口闭塞且多伴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为多支病变,ST V_1~V_3压低多伴有对角支严重狭窄,STV_1~V_6压低多伴有前降支的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4.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例首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资料。结果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 ( 、 、a VF) ST段下移≥ 0 .0 5 m V组与 <0 .0 5 m V组的 、a VL导联 ST80 值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两组的左前降支 6段 ( LAD6 )或 LAD始部病变的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下壁导联 ST段压低≥ 0 .0 5 m V对 L AD6 或 LAD始部病变预测价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是 : 导联 5 9%、5 0 % ; 导联 83%、70 % ;a VF导联 83%、70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预示 LAD6 或 L AD始部病变是高前侧壁发生透壁性心肌缺血的“镜像”反应 ,表现为 、a VL导联 ST段抬高 ;它与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多支病变以及胸前导联 ST段抬高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下壁A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对61例下壁AMI患者(甲组37例,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乙组24例,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电图及发病3个月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70%)支数在2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心功能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壁A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的压低与心功能不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3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单支病变所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根据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将其分为压低组、抬高组、无改变组3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中71.4%为LAD非包绕型近端病变;抬高组中61.5%为LAD包绕型远端病变;无改变组中LAD包绕型近端病变和LAD非包绕型远端病变所占比例相近.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形态及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估价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的意义,对61例下壁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其中3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与58例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其中3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前者住院期左心衰竭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室壁运动异常更严重(P<0.05);血清CPK峰值更高(P<0.05);但两组患者左前降支(LAD)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下壁AMI时并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预示心肌梗塞面积较大,易发生左心衰竭。但不是LAD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136例急性心肌梗死共分五组:①组,前壁梗死(V1-6)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②组,下壁梗死(Ⅱ,Ⅲ,aVF)同时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③组,下壁梗死(Ⅱ,Ⅲ,aVF)同时伴有I,aVL导联ST段下移。④组,前壁梗死(V1-6)未伴有其它导联的ST段变化。⑤组,下壁梗死(Ⅱ,Ⅲ,aVF)未伴有其它导联的ST段变化。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前壁心肌梗死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25例中有88%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其中90.9%为左冠状动脉近端病变。前壁心肌梗死未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36例患者中有94.4%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两者统计无显著性差异。在下壁心肌梗死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组22例中有81.8%为右冠状动脉病变,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却有77.3%,其中单支病变仅18.2%。下壁心肌梗死未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34例有91.2%为右冠状动脉病变,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仅有32.4%,其中单支病变达52.9%。两组统计分别为P<0.001和P相似文献   

9.
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下壁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前瞻性研究前壁急性心肌梗死 ( AMI)病人下壁 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 :连续评价前壁 AMI病人 ,选择病人就诊头 3h心电图 ( ECG)测量其 ST段水平 ,并于住院第 10~ 2 1天行冠状动脉造影 ( CAG) ,评估左冠前降支 ( L AD)梗塞相关病变与第一对角支 ( D1)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 :入选 85例中 2例 CAG阴性。余 83例分两组 ,A组为 LAD病变在 D1开口前或 D1开口后但合并 D1病变 ( 63例 ) ,B组为 D1开口后但不合并 D1病变 ( 2 0例 )。83例中 、 、a VF导联 ST段压低≥ 1mm者分别为 2 7、38、38例。以 、a VF导联 ST段压低≥ 1mm预测 A组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 .1%和 89.5 % ( P <0 .0 5 )。结论 :前壁 AMI时下壁 ST段压低提示 LAD近端病变或 LAD远端病变合并 D1病变。  相似文献   

10.
下壁急性心肌梗塞(AMI)在其早期阶段通常伴有胸前导联的ST段压低。这种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最近成为研究的课题,因为这种对应性ST段压低表明有附加前壁缺血的可能性。此外,有人指出这种ST段压低是左前降(LAD)冠脉病变的指征。本研究评估下壁AMI病人LAD病变频率与胸前ST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预测左前降支(LAD)阻塞部位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3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306例老年前壁AMI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预测LAD阻塞部位,与LAD冠状动脉造影阻塞部位进行对比分析。以大对角支(LD)或第一对角支(D1)为界划分为LAD近、远段。结果 306例老年前壁AMI患者中心电图STⅠ、aVF导联抬高>0.1mV 96例(31.4%),STⅡ、Ⅲ、aVF导联压低≥0.1 mV 92例(30.1%)。STⅠ、aVL导联抬高>0.1 mV判断LAD阻塞部位在D1或LD开口近段的敏感性(61.2%vs 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82.7%vs 93.0%,P=0.003),阳性预测值(62.5%vs 87.5%,P=0.000);STⅡ、Ⅲ、aVF导联下移≥0.1mV判断LAD阻塞部位在D1或LD近段的敏感性(65.3%vs 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86.5%vs96.5%,P=0.001)、阳性预测值(69.6%vs 93.5%,P=0.000)。结论老年前壁AMI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LAD阻塞部位在LD近段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者的心电图(ECG)改变与冠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137例临床初诊为ACS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7例ACS者中,冠脉存在有意义狭窄者125例,未明显狭窄病变12例,多支血管病变多于单支病变,以中、重度血管病变为主;前壁急性心肌梗IL(AMI)以前降支(LAD)病变或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AMI以右冠状动脉(RCA)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时提示合并LAD病变。结论 ECG对冠脉多支病变诊断符合率低,但与相应冠脉有关联,能为ACS治疗干预和进一步CAG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ST段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单支血管病变16例(38.1%),双支以上病变26例(61.9%),其中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23例(88.5%).11例急性下壁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者胸导联ST段压低者8例(72.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提示多支病变,伴胸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单支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ECG)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LAD急性闭塞所致AMI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V_2导联ST段抬高<0.2 mV预测LAD远段闭塞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88.2%,在胸导联ST段抬高的情况下,特异度增高(96.2%)。V_6导联ST段压低预测LAD近段闭塞敏感度为26.5%,特异度100%,在胸导联ST段抬高的情况下,V_1导联ST段抬高≥0.2 mV预测LAD近段闭塞敏感度53.8%,特异度88.9%。下壁导联Ⅱ、Ⅲ、aVF ST段压低预测LAD近段闭塞特异度较高,Ⅲ、aVF导联组合较Ⅱ、Ⅲ、aVF导联组合判断LAD近段闭塞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高。结论 V_1导联ST段抬高、V_6导联ST段压低、下壁导联ST段压低有助于判断LAD近段闭塞,V_2导联ST段抬高<0.2 mV有助于判断LAD远段闭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探讨心电图作为判断左前降支病变位置的作用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对75例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行CAG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彤术(PVI),并对其发病后胸导联变化最明显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CAG发现,左前降支近段病变者.其心电图具有相似的特征,即胸前导联sT段明显抬高。而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而左前降支远段病变者其下壁导联ST段无明显下移。同时近段病变者进行急诊PCI术的成功率高于远段病变者。结论 前壁AMI者,下壁寻联的变化可以预测左前降支闭塞的位置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6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否合并胸前导联ST段下移的情况,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下穆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ST段下移者(分别为85.3%和27.3%,P<0.O1),死亡率也明显较无ST段下侈者为高(分别为10.2%和4.5%,P<0.01),提示胸前导联ST段下移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ST段改变与左前降支(LAD)长度和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7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初期是否伴有下壁ST段改变而将患者分成3组,即伴有下壁ST段压低者为I组,伴有下壁ST段抬高者为Ⅱ组,下壁ST段无改变者为Ⅲ组,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I组中72%患者为LAD非优势近端病变。Ⅱ组中60%患者为LAD优势远端病变;Ⅲ组中LAD优势近端病变与LAD非优势远端病变所占比例相似。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ST段改变可能与LAD长度和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与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关系。方法对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V1-V4sT抬高伴Ⅱ、Ⅲ、aVFST段下移的罪犯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LAD),少数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sT段抬高;Ⅱ、Ⅲ、aVFST抬高伴V1-V4 ST段下移的主要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少部分为左回旋支(LCX),极少部分为LAD;胸前导联T高尖与ST抬高导联不一致可排除LAD;高侧壁Ⅰ、AVLST段抬高多数罪犯血管为LCX。结论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对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能进行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9.
王小兵 《心脏杂志》2012,24(1):50-53
目的: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和比较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的对应性关系。探讨体表心电图改变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组和左冠状动脉(LCA)病变组。对比分析其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Ⅰ、Ⅱ、Ⅲ、aVR导联ST段及aVL导联波形改变对诊断梗死相关血管具有重要价值;V3与Ⅲ导联ST段改变比值预测梗死相关血管部位具有重要价值;伴aVR导联ST段压低患者病情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病情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心电图对诊断下壁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及其临床特点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闭塞引起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MI)很少伴有下壁导联ST段抬高,而且也没有做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本研究目的是验证下述假设,即前壁AMI伴有下壁导联ST段抬高,提示一种特殊的冠状动脉形态。方法本组由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医院接受心导管检查的前壁AMI病人组成,男33例,女9例,年龄57±12岁。在发病后平均4.1(0~14)天作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注意以下三个特征:(1)LAD远端闭塞;(2)LAD包绕至左心室下壁;(3)LAD发出侧支血管供应左心室下壁。后2个特征被认为对下壁透壁性缺血起了重要作用。结果 42例中有7例(16%)出现急性下壁导联ST段抬高(Ⅱ、Ⅳ、aVF导联ST段抬高幅度之和≥3mm)。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LAD闭塞段近端侧支血管越多,则下壁导联ST段压低越少,有显著的相关性(r=0.59,P<0.01)。33例LAD包绕到下壁,9例则否。前者ST段压低幅度比后者小(0.2±4.0对3.0±2.8mm,P<0.0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