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41次会议(1989)期间,大气科学委员会主席F·Mesinger教授就该专业委员会的活动提出一项很有见地的报告.他特别关心天气预报研究,并注意到过去4年里,在预报热带和温带的气象条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对于甚短期预报(12小时以内),比如在巴黎Ro1and Garros体育场举行法国国际网球赛一类体育运动时什么时候出现降水,由于广泛使用气象雷达网资料已能作出  相似文献   

2.
日本气象厅全球数值预报模式(GSM)逐日发布全球降水量预报.为了了解这种预报在中国区域内的精度,我们进行了检验.使用资料:时间:1988—1989年夏半年(4.1—9.30)共366天项目:(1)GSM00Z降水预报图(亚洲部分).(2)在日本得到的中国26个测站逐日降水量数据  相似文献   

3.
李雄  陆甲  廖国莲 《气象科技》2008,36(6):701-705
将4种预报pH值的模式(欧拉酸沉降数值预报模式、神经网络预报模式、动态统计预报模式和集成预报模式),对2005年汛期(5~9月)的预报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这几种模式预报效果.结果显示:欧拉数值模式有较严重的计算数据溢出;4种预报模式均存在本地化不足问题,预报准确率受城市降水本身的pH值高低影响;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酸雨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并对各模式的预报效果产生影响;部分没有阴阳离子的模式在一些城市的预报效果可以接近有阴阳离子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若干数值模式对2003年夏季青藏高原中南部降水预报检验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王雨 《高原气象》2004,23(Z1):53-58
利用国内外几种数值预报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对2003年主汛期(6~8月)青藏高原中南部的预报能力做了详尽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模式小雨预报的TS评分较高,明显高于全国及其它地区的评分;但中雨以上各级降水检验评分较低,主要原因是各模式的预报雨区面积明显偏大,空报率较高.无论是预报员的预报,还是各种全球或区域模式的预报;无论是日本和德国的模式,还是我国目前业务运行的数值预报模式,对青藏高原的降水预报均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2008年6—8月T639、ECMWF及日本模式中期预报性能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芗宁 《气象》2008,34(11):111-116
为更好地应用T639模式中期预报产品,对2008年6-8月T639 模式进行天气学检验,并与ECMWF、日本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均对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的调整和演变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综合来看,ECMWF模式对各系统及要素的预报最接近实况;日本模式和T639模式稍差,稳定性不如ECMWF模式;特别是T639模式对0808号台风凤凰(FUNG-WONG)路径及强度的预报与实况差异较大,而ECMWF及日本模式预报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6.
Zebiak-Cane数值模式的可预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Zebiak-Cane(ZC)模式关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预报资料,从预报误差发展的角度,考察了该模式关于El Ni(n)o/La Ni(n)a事件生长期和衰减期以及正常年份SSTA的预报技巧.结果表明,ZC模式关于ENSO预报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El Ni(n)o事件生长期SSTA的预报误差存在着明显的季节依赖性,最大预报误差增长通常出现在春季和夏初(AMJ),存在显著的春季可预报性障碍(SPB);对于El Ni(n)o事件的衰减期、La Ni(n)a事件的生长期和衰减期以及正常年份,SSTA预报误差没有明显的季节依赖性.作者比较了ZC模式关于ENSO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生长期和衰减期)以及正常年份SSTA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La Ni(n)a生长期SSTA的预报最困难;在El Ni(n)o事件、La Ni(n)a事件和正常年份3种情形中,ZC模式关于La Ni(n)a事件的预报技巧最低.用上述动力学方法,进一步考察了ZC模式预报技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ZC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SPB现象相对较弱,有较高的预报技巧;而在70和90年代,ZC模式预报技巧明显低于80年代,同时伴有显著的SPB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全省各地早稻产量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各气候区早稻产量预报模式,并用综合集成预报方法建立了省级产量预报模式。经1989、1990年度业务预报检验,预报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将一个改进的 T42L10月长期数值预报谱模式,与(国家气象中心引进的)原 T42L9谱模式进行了比较.该模式改进和提高了在σ面上模式初值的精度;在辐射计算中,用模式的预报水汽场和模式诊断云代替原模式(T42L9)中的气候纬向平均水汽场和云,并考虑了由于大地形作用对云的影响;采用了七层谱模式中对低纬的改进预报方法(如对水平扩散过程),以改进T42L10在低纬的月预报结果;考虑了海温及下垫面状态在月预报中随预报时效的变化.用改进的 T42L10谱模式对1992年4月、6月、7月、9月作月长期数值预报试验.试验表明,500hPa 高度月预报平均的 R 值(倾向相关系数)在中高纬和低纬地区分别为0.76和0.64;模式预报的均方根误差月平均比对应的持续性误差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3年汛期降水实况及河南省气象台引进的3种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REM、MM5、MAPS)的降水预报资料,对模式预报性能作了检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REM模式对于大雨以上降水的预报效果较好;MAPS模式的12 h预报有明显优势;MM5模式对小雨和中雨的预报效果较好,并且预报结果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江淮汛期多模式短期集合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AREM、MM5和WRF模式为试验模式,由对短期天气预报结果影响颇大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和边界层方案构成15个集合预报成员,开展有限区域多模式短期集合预报在我国汛期时段的应用与研究.分别研究了单个模式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合预报在2003年汛期(7月)预报中的应用,预报对象主要包括降水、500 hPa位势高度和700 hPa相对湿度.试验结果表明:(1) 由AREM、MM5和WRF模式构成的多模式集合对以上要素的集合预报总体效果比其任一单个模式的集合预报效果好;(2) 对于降水的集合预报,单个模式的集合平均结果对多模式集合预报效果有影响.且对于不同的降水临界值影响不同;当降水临界值较小时,单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多模式集合效果影响较小;当降水临界值较大时,影响较大,甚至可以影响多模式集合的集合平均预报成败;(3) 对于降水、500 hPa位势高度和700 hPa相对湿度,其单个模式以及多模式的48 h集合预报对确定性预报的改善度都比24 h的显著.(4) 对于形势预报和相对湿度预报,多模式集合预报效果明显比同期T213模式的预报水平高.  相似文献   

11.
对2013—2016年汛期ECMWF、JMA及中尺度WRF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基于合理的时间尺度,制作了动态权重集成面雨量预报(DWI)、分步集成面雨量预报(SI)和等权重集成面雨量预报(EWI)产品,并对2017—2020年汛期降水期间多种集成面雨量预报产品和ECMWF、JMA、WRF的单个模式面雨量预报产品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3种集成面雨量预报效果整体上优于单一数值预报模式,尤其是预报致灾严重的暴雨等级降水优势明显;DWI和WRF对强降水的面雨量预报正确率最高,其他2种集成面雨量预报结果次之,ECMWF及JMA较差;模式集成预报弱降水过程的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空气质量多模式系统在广州应用及对PM10预报效果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广州空气质量多模式系统并评估其对2010年9月广州市的气象要素和PM10日均浓度的24 h的预报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模式系统较好地预测了气象要素的变化,但高估了风速;各空气质量模式能合理预测广州PM10浓度的时空变化,预报效果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平均分数偏差MFB小于±60%且平均分数误差MFE小于75%),部分模式可达到优秀水平(MFB小于±30%且MFE小于50%),但同时各模式在郊区均预测偏高而在市区偏低;总体上,模式在广州郊区的PM10预报效果优于市区.模式间对比表明,在本次业务预报实践中,不存在最优的单模式,同一模式对不同的统计指标、不同的站点,其预报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基于算术平均集成各模式结果未能获得最优的预报效果.优化排放源空间分布并引进更好的集成预报方法(如权重平均、神经网络、多元回归等)是未来改进广州空气质量多模式系统预报效果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气象》1985,11(1):34-34
一、新成果和科学实验 1.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技术进展; 2.新产品或新科研成果介绍及其推广应用; 3.中尺度天气系统实验基地的实验计划及其实施方案; 4.数值实验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二、天气分析和预报 1.台风、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分析探讨,短期预报方法和经验; 2.动力、天气、统计相结合的中期预报力法、模式和预报经验; 3.临近预报(0—2小时)及甚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8月T639、ECMWF及日本数值模式中期预报性能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康志明 《气象》2009,35(11):143-149
每年的6-8月是我国主汛期,这个季节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最为严重.为更好地了解业务主流模式的预报性能,以提高汛期气象服务能力,对2009年6-8月T639、 ECMWF(以下简称EC)及JAPAN(以下简称JP)数值模式的预报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 各家模式对亚洲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都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均表现出指数值预报偏高的误差;对夏季副高和850hPa气温,T639有一定的中期预报能力,但与EC和JP模式相比,误差偏大,并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T639对莫拉克台风的生成预报较好,台风移动和登陆的预报与实况相比有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5.
钱燕珍  张程明  孙军波  陈佩燕 《气象》2013,39(6):710-718
这是一个对GFS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的方法.将支持向量机(SVM)回归方法应用于近海和登陆热带气旋(TC)的强度预报.从其本身强度,影响范围内气象因子情况,地形因子等三个方面,设计相关因子,建立预报模式,用来预报12、24、36、48、60和72 h的TC强度.总体上模式强度预报结果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结果相近,优于气候持续法的预报;趋势预报优势明显,可高出7~12个百分点.表明可以成为台风强度预报的另一个工具,投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日本模式FSAS图热带风暴预报与实况(中央气象台编发)进行对比检验,分析预报误差,找出应用着眼点。一、检验方法和标准对1987—1989年7—9月中央气象台编号的21个热带风暴,从逐日预报图中读取风暴中心所处的经纬度、中心气压和最大风速(浬/时转换为米/秒),检验该图对风暴中心位置、移向移速以及风暴强度、风暴生消的预报效果。统计范围为15°N以北、140°E以西区域(风暴生  相似文献   

17.
兰红平  李磊  马晓光 《气象科学》2011,31(2):200-204
利用欧洲中心TL799 L91模式在深圳的单点气温预报数据和深圳本地的气温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时间滞后集合预报方法与传统确定性预报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1)TL799 L91 模式提供的确定性预报对于深圳单点气温有一定预报能力,它的预报误差总体上有随预报提前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最近时次的确定性预报并不一定是最佳的预报;(2)时间滞后集合预报总体上优于确定性预报,而且参与集合的成员数量越多则预报准确率大体上越高.所以,时间滞后集合预报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单点气温的预报质量,是充分利用更早起报时刻数值预报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华北区域气象中心、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华南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业务数值模式2015年1—3月的预报结果,从能见度和空气质量两个方面对环境气象业务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能见度降低,各数值模式的预报能力均逐渐下降,对于1 km的能见度,仅华北区域模式和国家级雾霾数值预报业务系统(CMA Unified Atmospheric Chemistry Environment,CUACE)模式表现出一定的预报技巧,其中华北区域模式和CUACE模式对北京本地24 h能见度预报的TS评分分别为0.20、0.10;CUACE模式总体能见度预报误差较各区域数值模式均偏大;CUACE模式和华北区域模式、华东区域模式、华南区域模式能见度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普遍低于0.6。随着空气质量下降,各数值模式AQI的预报能力均逐渐下降;AQI为优等级时,各数值模式AQI预报的TS评分均较高,其中空气质量较好的华南地区空气质量等级预报的TS评分最高,为0.81;总体上24 h的AQI预报,区域模式优于CUACE模式;48 h和72 h的AQI预报,CUACE模式优于各区域模式。各数值模式PM_(2.5)浓度的预报值普遍较观测值偏低,华南区域模式24 h的PM_(2.5)浓度预报误差相对较小,华北区域模式和华东区域模式24 h的PM_(2.5)浓度预报误差相对较大;CUACE模式PM_(2.5)浓度的预报误差较各区域模式均偏大,CUACE模式PM_(2.5)浓度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较各区域模式均偏低。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客观降水检验方法,对广东2012年1月1日至8月31日GRAPE中尺度模式和日本GSM全球谱模式(JMA)降水预报产品进行累加降水量级检验、分区域按季节预报效果对比以及时空分布演变评估.结果表明:随着降水量级和预报时效增加,两个模式TS评分呈现下降趋势,GRAPES模式TS评分总体高于JMA;对于小雨、中雨以上降水预报,两个模式4-6月预报效果好于7-8月,对4-6月广东北部预报稍好于南部,对7-8月广东南部预报略好于北部;两个模式不能预报出广东平均降水中心,GRAPES对广东日均降水预报值随预报时效增加而增加;两个模式能够对广东逐日降水演变做出准确的预报,但降水预报值与实况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定量分析数值模式日降水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对数值预报模式日降水预报结果与观测资料,根据联合熵处于最大、最小联合熵之间的相对位置设定不确定性指标U,以便定量分析NWM降水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初步计算结果表明:U与模式预报随机偏差有着紧密联系,但与系统偏差无关;NWM的降水预报不确定性指标超过60%,即其既具有参考性,又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强降水的预报,不确定性更大;对我国大陆范围24小时降水预报而言,日本模式比T213不确定性小,特别是日本谱模式(RSM)预报在出现40~80 mm降水时比T213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