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行国人气道径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人气管和主支气管各种解剖径线的长度与角度.方法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法测定300例成年健康体检者锁骨胸骨端水平气管内径、锁骨胸骨端水平到隆突的气管长度,左、右主支气管和右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男性气管、左、右主支气管、右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内径均大于女性,而女性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夹角均大于男性(p<0.05或0.01).成年人与老年人上述各解剖径线值差异无显著(p>0.05).左主支气管内径值与右主支气管内径值呈高度相关,且分别与气管内径值和身高呈高度相关(p<0.01).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法测定国人气管、左和右主支气管径线值,获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与患者身高和气管内径测量值的回归方程,可预测其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正常成年人右主支气管与右上叶支气管交汇区的径线进行测量,分析右主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径线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300例正常成年男性与300例正常成年女性的胸部MSCT图像,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测量右主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的内径、长度、横截面积和夹角,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男性和女性右主支气管长径(Z)与右上叶支气管长径(X)、中间支气管的长径(Y)相关性分别为Z=0.379X+0.955Y-0.691(r=0.763,P<0.05)和Z=0.386X+0.358Y+6.340(r=0.745,P<0.05)。 结论 正常成年人右主支气管内径、右上叶支气管内径、中间支气管内径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以为右主支气管与右上叶支气管交汇区域内径的准确测量和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气管及左右支气管的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40具成人尸体上,分别观察了气管的起迄高度,测量了气管与支气管的长度与管(内)径以及气管支气管的夹角等。气管的起迄高度(78例),上端以平C_6中1/3—C_7,上1/3之间者较多(69.23±5.23%),下端以平T_4下1/3—T_5中1/3之间者较多(67.95±5.28%)。141例气管的平均长度是110.77±9.94毫米,以在101—125毫米之间者较多.占83.0±3.16%。140例气管中部的左右内径的平均值为16.17±2.61毫米,前后内径的平均值为14.73±2.68毫米,故左右内径比前后内径大。120例气管支气管夹角的平均值是68.09°±11.82°,以在66°—80°之间者较多(55.9±4.53%);男性的夹角度数平均比女性的小5°左右。 114例左支气管的平均长度是51.89±4.18毫米;136例左支气管中部左右内径的平均值为11.06±2.10毫米,前后内径的平均值为9.08±1.80毫米。91例右支气管的平均长度为26.18±4.05毫米;109例右支气管中部左右内径的平均值为14.85±2.61毫米,前后内径的平均值为11.20±2.23毫米。由此可见,左支气管的长度约为右支气管的一倍,左支气管中部的内径比右支气管的为小,两者的比例约为4:5。  相似文献   

4.
儿童气管镜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管镜操作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观测儿童尸体气管的解剖长度、临床长度和气管的横径、矢状径,并与儿童身高和上部量进行相关分析,另外分析临床资料85例,其中58例在使用支气管镜前做了气管横径、矢状和长度的预测。结果:两性儿童的身高和上部量与气管的解剖长度、临床长度、气管内径之间密切相关。结论: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上部量就可根据他们之间的回归方程计算出气管的长度和内径大小,为临床准确选用气管镜型号和插管的深度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保证一次性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支气管镜操作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通过44例儿童尸体观测气管的解剖长度、临床长度和气管的横径、矢状径,并与儿童身高和上部量进行相关分析,另外分析临床资料85例,其中58例在使用支气管镜前做了气管横径、矢状和长度的预测。结果两性儿童的身高和上部量与气管的解剖长度、临床长度、气管内径之间密切相关。结论只要先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上部量就可根据他们之间的回归方程计算出气管的长度和内径大小,为临床准确选用气管镜型号和插管的深度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保证了气管插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呼吸运动对中央气道径线值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3—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招募6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5~54(34.0±9.1)岁。志愿者均行胸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于深吸气末、深呼气末分别扫描全肺,薄层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PR),使用特殊纵隔窗(窗宽500 HU,窗位-100 HU) 在吸气末、呼气末时测量中央气道横截面积,计算塌陷指数,测量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夹角(隆突角,∠C)、右上叶-中间支气管夹角(∠RI)、右中叶-右下叶支气管夹角(∠RMI)及左上叶-左下叶支气管夹角(∠LUI),并观察吸气末、呼气末时中央气道的形态改变。结果 深呼气末,中央气道横截面积均少于吸气末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气管塌陷指数为19.7%±8.6%;右主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和右下叶支气管塌陷指数分别为21.4%±9.6%、14.7%±6.2%、15.5%±5.7%、10.1%±3.6%、24.5%±9.1%;左主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塌陷指数分别为24.0%±9.4%、15.1%±5.0%、27.6%±10.7%。左侧中央气道中,各级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96, P<0.05);其中左主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的塌陷指数较大,与左上叶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右侧中央气道中,各级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54, P<0.05);其中右主支气管、右下叶支气管的塌陷指数较大,分别与右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呼气末与吸气末时比较,∠C增大,∠RI、∠RMI、∠LUI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LUI吸气-呼气差值最大。深吸气末时,中央气道的轴位横断面多为类圆形或卵圆形。深呼气末时,气管85%(51/60)、左主支气管70%(42/60)、右主支气管82%(49/60)呈后膜变平或轻度前弓形态。叶支气管断面形态改变不明显。结论 MSCT为观察和测量中央气道径线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呼吸时相的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的横截面积和夹角变化程度不同,有利于指导临床选择合适型号的气道支架,也有助于探讨和研发更具有生理适应性的气道支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相关解剖参数,以指导PICC头端影像学定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34例患者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患者右主支气管起点、右锁骨内侧头最上缘、气管隆突与心包返折及房腔交界之间的间距(解剖参数绝对值)。测量T6椎体上缘平面至T7椎体上缘平面之间距(T6单元高度),将各解剖参数绝对值除以T6单元高度,计算出解剖参数相对值。记录房腔交界和心包返折所对应椎体位置。结果 82%(274/334)的患者房腔交界位于T6~7水平、79.3%(265/334)的患者心包返折位于T5~6水平。气管隆突—房腔交界间距、气管隆突—心包返折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房腔交界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心包返折间距、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房腔交界间距及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心包返折间距的绝对值分别为(38.4±8.8)、(21.9±9.2)、(50.7±9.1)、(34.2±9.4)、(110.2±15.9)、(93.7±16.3)mm,相对值分别为(1.85±0.43)、(1.05±0.44)、(2.44±0.45)、(1.64±0.45)、(5.30±0.75)、(4.50±0.7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解剖参数绝对值与患者身高有相关关系(P值均<0.01);而相对值与身高相关性明显减弱,并且部分解剖参数相对值与身高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起点用于PICC头端定位的可靠性相对较好;而心包返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利用影像学标志推断心包返折的位置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过程中见其右侧斜方肌止点异常伴锁骨上神经穿锁骨骨孔.报道如下. 男尸身长159.0 cm,其右侧斜方肌一部分异常肌束止于锁骨中部.抵止部长6.47 cm,内侧端距锁骨胸骨端内侧缘5.75 cm,外侧端距肩峰端外侧缘5.32 cm.在距锁骨胸骨端内侧缘9.02 cm处,该肌束与锁骨上缘形成一卵圆形空隙,其长轴1.09 cm,短轴0.47 cm,颈外静脉及锁骨上中间神经从中穿出.该肌束后缘与斜方肌中部前缘及锁骨上缘形成1个三角形间隙,内有锁骨上外侧神经穿出.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气管与支气管体层摄影的需要,以几何法对323例正常成人胸部X线平片进行了测量。在正位片测量胸横径、气管杈平面气管中轴至胸左侧壁与右侧壁的水平距离、气管横径、气管中轴至通过左右肺门的垂线的水平距离和左右主支气管与气管中轴延长线的夹角;在侧位片测量胸矢径、气管杈平面至胸前壁与胸后壁的水平距离、气管矢径。结果发现气管中轴至胸左侧壁距大于至胸右侧壁距,两者的比值男性为1.17±0.0066;女性为1.16±0.0089;气管中轴至胸后壁距大于至胸前壁距,两者的比值男性为1.24±0.0102,女性…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主动脉弓末端发出右锁骨下动脉(称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变异,国内外有不少文献报导。作者最近在解剖72个尸体中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 男性,15岁,发育良好,身高140厘米,心脏大小和位置正常。主动脉弓近矢状位,从升主动脉起始后转向左后至第4胸椎体移行于胸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分支从右至左依次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前三者相靠近从主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