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考察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以表观吸收系数(Papp) 为评价指标,研究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在吸收最佳的肠段,采用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质量浓度的芍药苷对肠吸收的影响,以及防风提取物、P-糖蛋白(P-gp)抑 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丙磺舒)和抗生素(诺氟沙星)对芍药苷肠吸收的影 响。结果防风提取物对各肠段芍药苷吸收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以回肠最为显著(P<0.01);在回肠段,芍药 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20~80 μg·mL-1)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芍药苷中浓度组比较,防风提取物、盐酸维拉帕米、丙磺舒和诺氟沙星对芍药苷的Ka 和Peff 具有明显影 响(P<0.05,P<0.01)。结论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肠道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芍药苷可能是P-gp 和MRP2 的底物,其吸收机制可能是被动转运。防风提取物促进芍药苷肠道吸收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gp、MRP2 活性及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2.
枳实中黄酮成分及其提取物大鼠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枳实中3种活性黄酮成分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及枳实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肠灌流模型和肠道酶共孵育实验研究各成分及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吸收代谢特性,同时测定各成分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及枳实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值均较小,柚皮苷在0.140~0.252,橙皮苷在0.156~0.268,新橙皮苷在0.154~0.285,化合物在不同肠段中的Peff值无显著差异,不同浓度间的Peff值也无显著差异;相同浓度下,枳实提取物中各成分的Peff值高于相应单一成分。各成分与肠道酶共孵育均未检测到代谢物。测得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分别为0.36,0.40,0.48,且pH对其影响不大。结论: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在大鼠肠道的渗透性较差是其吸收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枳实提取物中各成分较相应单一成分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有提高,表明可能存在成分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其吸收。  相似文献   

3.
刺五加苷B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晓斌  贾晓斌 《中成药》2008,30(3):346-350
目的:考察刺五加苷B在大鼠肠道各区段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以期为其现代制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研究了刺五加苷B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不同肠段药物的吸收量和校正的肠壁渗透率(P*w)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刺五加苷B经含肠道酶肠灌流液降解后,其含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采用HPLC法,在血浆和胆汁中未检出刺五加苷B.结论:刺五加苷B生物利用度低是因为肠道酶代谢,引起刺五加苷B被降解,而不仅仅是吸收因素.  相似文献   

4.
枳实白芍提取物配伍主成分的肠吸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然  陈彦  王晋艳  贾晓斌  谭晓斌 《中成药》2011,33(5):791-795
目的 以枳实和白芍中主要活性成分柚皮苷和芍药苷为指标,考察枳实提取物和白芍提取物配伍后这两种成分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枳实白芍提取物配伍后柚皮苷和芍药苷在肠道吸收的变化量.结果 枳实提取物中柚皮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率分别为6.18%、5.47%、4.64%、5.12%,白芍提取物中芍药苷在上述四个肠段的吸收率分别为8.08%、7.42%、7.13%、6.66%.结论 枳实白芍配伍后柚皮苷和芍药苷与单独提取的提取物相比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娜  陈西敬  吴磊  卢杨  何焱  苏云明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08-2909
目的 研究甘草酸对芍药苷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研究芍药苷的肠吸收,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黏膜内外两侧的芍药苷浓度.结果 芍药苷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均有吸收,甘草酸几乎抑制芍药苷在各个肠段的吸收.结论 甘草酸能减少大鼠肠吸收,机理可能是促进了芍药苷的外排或者促进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芍药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别考察芍药苷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药物浓度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方法,用HPLC对循环液中的芍药苷进行分析。结果在4.0~40.0 mg·L-1内芍药苷的吸收量与质量浓度成线性关系,Ka值基本保持不变;各肠段的吸收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值分别为(0.019 19±0.004 53),(0.014 54±0.002 33),(0.014 72±0.001 89),(0.014 30±0.003 72)h-1。结论芍药苷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过程,且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芍药苷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可以将芍药苷研制成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当归提取物与不同吸收促进剂对芍药苷在大鼠十二指肠吸收过程的影响,筛选最佳吸收促进剂。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芍药苷含量,分别考察吐温80、羟丙基-β-环糊精、癸酸钠、去氧胆酸钠和当归提取物对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羟丙基-β-环糊精和当归提取物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肠道吸收速率,其次是癸酸钠和吐温80,而去氧胆酸钠则没有作用。结论羟丙基-β-环糊精和当归提取物可作为芍药苷口服制剂的吸收促进剂使用,中药当归配伍芍药使用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中2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和阿魏酸在大鼠不同肠段的肠外翻模型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计算养血清脑颗粒中芍药苷和阿魏酸的吸收参数,分析其在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养血清脑颗粒中芍药苷和阿魏酸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相关系数的平方(R2)均达到0.9以上,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其最佳吸收部位为回肠。结论:养血清脑颗粒中芍药苷和阿魏酸在肠道不同部位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肠道菌群对芍药苷在体内吸收和代谢的影响,该课题在离体培养的大鼠肠道菌群中,加入芍药苷进行厌氧孵育,分析芍药苷在48 h内的变化过程,探讨体外大鼠肠道菌群对芍药苷的代谢转化。采用UPLC监测芍药苷在不同孵育时间点的变化,色谱条件为:WelchromTMC18色谱柱(4.6 mm×100 mm,5μm),流动相0.1%甲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0.4m L·min-1,柱温30℃;同时运用UPLC-Q-TOF-MS/MS对转化产物进行分析鉴定(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结合化合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MS裂解碎片信息,并辅以保留时间及文献数据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解析,分析芍药苷肠道代谢规律。结果发现孵育24 h后,芍药苷已经完全被代谢转化,得到的代谢产物包括芍药内酯苷、芍药内酯苷元、脱酰基-芍药内酯苷、脱酰基-芍药内酯苷元和芍药内酯B等。通过代谢途径分析发现,离体的大鼠肠道菌群先将芍药苷转化成芍药内酯苷,然后通过脱葡萄糖、脱苯甲酰基和四元环裂解重排等多个途径被进一步代谢,将芍药苷逐步转化生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疏水性更强的代谢产物,从而更好被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车轴草水提物的异黄酮类肠吸收成分及其肠渗透性,探讨其相应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建立红车轴草水提物肠灌流液中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元、大豆苷、染料木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素、芒柄花苷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红车轴草水提物中6种异黄酮类成分在不同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肠渗透性,并对不同浓度的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单体成分肠渗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建立了红车轴草水提物肠灌流液中6种异黄酮类成分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红车轴草水提物灌流液各成分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大于5×10-5 cm/s,最大者为芒柄花素(Peff=3.20,十二指肠),其次为染料木苷(Peff=2.19,空肠);对于不同肠段,各成分Peff和吸收速率常数(Ka)均存在一定差异,大豆苷元、芒柄花素的十二指肠Peff最大,其余4种成分的空肠Peff最大,表明红车轴草水提物中异黄酮的最佳吸收窗口为十二指肠和空肠;不同浓度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单体灌流的Peff、K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收曲线近似线性,其吸收机制符合被动扩散的特征。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红车轴草水提物中异黄酮类成分的肠渗透性及吸收机制,可为质控成分筛选、制剂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脑心通胶囊中4个成分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在小肠中的吸收特性.方法:应用外翻肠囊法制备肠吸收液,UPLC检测不同肠段中化学成分含量,比较脑心通胶囊中化学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绘制时间-累积吸收曲线,观察累积吸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阿魏酸、丹酚酸B、芍药苷在回肠和空肠后段的累积吸收浓度高于空肠前段和中段;阿魏酸、芍药苷、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3h内吸收均未达到饱和状态.结论:阿魏酸、芍药苷、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全肠段吸收,阿魏酸、芍药苷、丹酚酸B可能存在部位特异性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异绿原酸A在大鼠肠道吸收特性。方法: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异绿原酸A 3个质量浓度组(18,58,100 mg·L-1)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情况。结果:异绿原酸A在低、中、高3个浓度下,在十二指肠段、空肠、回肠与结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在(0.69~6.64)×10-5cm·s-1内,且随浓度增加,有上升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回肠的Peff显著大于其他肠段,由此可推断回肠段是异绿原酸A的最佳吸收部位。结论:异绿原酸A在考察浓度范围内,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有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灯盏乙素乙酯(scutellarin ethyl ester,DZY-02)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DZY-02含量,考察3个剂量组DZY-02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情况,分析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抑制剂对DZY-02吸收的影响。结果:DZY-02在低、中、高质量浓度下,各小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无显著性差异,Peff均0.2×10-4cm·s-1。在相同质量浓度下,DZY-02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gp和BCRP抑制剂均对DZY-02吸收无影响。结论:DZY-02在大鼠肠道内为高渗透性药物,在小肠内均有吸收,且无特定的吸收窗。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DZY-02在大鼠肠道内吸收无高浓度饱和抑制现象,推断DZY-02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DZY-02不是P-gp和BCRP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4.
王侃  陈星  单鸣秋  丁安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855-1858
目的:研究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大鼠各肠段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对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用酚红标记法校正循环液体积。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大叶茜草素(12.33,24.66,49.32 mg.L-1)及羟基茜草素(8.455,16.91,33.82 mg.L-1)在各肠段的吸收量顺浓度梯度,渗透系数呈上升趋势且均大于0.2×10-4cm.s-1,在相同浓度下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各肠段Peff表现为相同趋势,依次为结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大鼠肠道内为高渗透性药物,各肠段均有吸收,且在结肠部位可能存在特异性吸收。  相似文献   

15.
刘跃  唐丽  曹旭  郑林  王爱民  黄勇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2121-2125
利用肠外翻模型研究荭草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采用UPLC-MS/MS检测不同肠段中原儿茶酸,异荭草素,荭草素,牡荆素,木犀草苷,槲皮苷及山柰素鼠李糖苷含量,比较荭草提取物中各化学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计算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吸收参数,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考察对吸收参数影响的显著性,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荭草提取物不同浓度时原儿茶酸等7种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其回归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5,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肠吸收速率(Ka)随着荭草提取物浓度增加呈线性增加(R2>0.95),表明各成分以被动扩散机制吸收;所考察成分在不同肠段肠囊的吸收速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成分在各肠道的吸收趋势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于结肠。肠囊对荭草中化学成分的吸收透过有选择性,外翻肠囊法可评价其多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白金妇安颗粒中白芍和柴胡的提取工艺.方法:以HPLC测定芍药苷提取量,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柴胡总皂苷提取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提取溶剂,正交试验法对白金妇安颗粒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以70%乙醇为溶剂时芍药苷苷提取量最多,乙醇体积分数>50%时,柴胡总皂昔提取量基本不变;优选提取工艺白芍、柴胡粉碎成粗粉,分别加8,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h.结论:优选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栽培和野生芍药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酸、丹皮酚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研究赤芍与白芍的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栽培和野生芍药为材料,分别采用直接干燥、水煮后干燥、去皮后水煮干燥、水煮后去皮干燥4种加工方法处理,采用HPLC同时测定各类材料7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结果:野生芍药的芍药苷和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栽培芍药,而栽培芍药的芍药内酯苷含量高于野生芍药,二者在上述3种成分含量的相对差异受加工方法影响较小。采用水煮后干燥、去皮水煮后干燥、水煮去皮后干燥处理会导致栽培和野生芍药的苯甲酸和丹皮酚含量降低为痕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处理下的栽培和野生芍药截然聚为两大组。结论:赤芍和白芍的药效成分含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本身的差异,受加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天钩降压胶囊中黄芩苷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天钩降压胶囊中黄芩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及不同肠段、pH、药物浓度、P-gp抑制剂对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试验,用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样品中黄芩苷的含量,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样品中酚红的含量.结果:在pH 5.0,6.5,7.4时不影响黄芩苷的吸收;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可增加黄芩苷的吸收;在供试液质量浓度5~ 20 mg·L-1,黄芩苷吸收量线性增加;吸收动力学方程为Y=-0.073 7X+0.118 7(r=0.994 8),Ka 0.073 7 h-1,t1/29.40 h.结论:黄芩苷主要在结肠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黄芩苷为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软化方法对白芍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浸法测定蒸法、煮法、闷润法、浸泡、减压冷浸法5种软化方法制得的白芍饮片中浸出物含量;采用HPLC测定各饮片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结果:各饮片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大小顺序为蒸法>闷润法>减压冷浸法>煮法>浸泡法;醇溶性浸出物、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的含量大小为闷润法>蒸法>煮法>减压冷浸法>浸泡法。结论:闷润法及蒸法软化白芍药材质量优于其他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红景天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征。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酚红为标示物,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肠段红景天苷的吸收情况。结果:红景天苷在pH 5.5~8.0的Krebs-Ringer(K-R)试液中稳定性较好。不同浓度的红景天苷在大鼠各肠段的Peff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内吸收无明显变化,且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主要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肠灌流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吸收速率参数(Ka)值表明,红景天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优于结肠。结论: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吸收方式以被动转运为主,且在肠道中易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