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像一段随意堆砌的文字,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像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在版面众多图片中,编辑要善于多做“减法”。  相似文献   

2.
“胜利报”是塔里木垦区的一张企业报,过去一直比较重视经济报道。连年来,记者和垦区通讯员的经济报道屡屡在兵团和区内外获奖。今年一月以来,我们为改进经济报道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在一版开辟“企业领导谈八五”专栏,请各家企业领导干部谈谈如何实现本企业的“八五”计划。说起开辟这个专栏。“点子”还是朱朝云同志出的。他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党委常委、副政委,党委分工由他主管报纸。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结束不久,农一师各条战线从上到下,热火朝天地制订“八五”计划的时候,他提出了开辟“企业领导谈八五”专栏。这个专栏已持续四个月了,文章短小精彩,很受读者欢迎。二是健全通讯网络,壮大通讯员队伍,迅速及时地反映经济建设情况。报纸是靠群众来办的,没有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单纯依靠本报记者显然是不  相似文献   

3.
每年“两会”报道已成为新闻界特别是中央各新闻单位的“传统项目”,怎样报道,大家好像都已形成套路,就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要想创新确非易事。 创新是报纸的生命,但怎样创新呢?会前,我们把各大报纸以往的“两会”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石头”在有一年的节日报道中唱起了歌。这块石头的独唱,引得许许多多的石头都扯起嗓门。其后。报纸版面上,“石头唱歌”比比皆是。那场面,就好似全世界的石头在嘹亮地合唱。当“石头会唱歌”第一次出现在节日报道中,它是新鲜和睿智的,就像第一个形容姑娘像花儿一样。  相似文献   

5.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6.
经济建设是当前国家的工作重心、中心。经济报道则是企业报的主要和重要内容。企业报经济报道稿件要有思想深度。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这就使得一些企业的经济报道,年年都是枯燥乏味的“四季歌”,套话连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生产、流通、消费为企业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企业生产由诸多因素构成,涉及到科学技术、生产管理、员工素质等等。这样看来,企业报道的内容就很广泛了。要使企业报道有思想深度,必须对企业生产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作横向、纵向的精细的研究、比较。并从中发现问题。《大庆油田报》1996年6月20日头版头条消息《“高速路”上“车”寥寥》,反映了大庆油田计算机广域网使用率极低、广域网严重“吃不饱”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要采写有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7.
由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报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个局限又形成了一个“绝对界限”,只反映本企业内部的事情,同外部“无缘”。这样下去,企业报道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那么,企业报道如何突破本企业范围,把“绝对界限”变为“相对界限”,把“单一服务”变为“多向服务”? 一、要有宏观意识,突破本企业界限才有可能性。所谓宏观意识,就是指所要报道的主题,是否抓住了大题材,并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宏观上分析和衡量主题的新闻价值及其影响程度,不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拿到一份报纸,阅读其摄影报道时,会怎样做?无疑,要仔细琢磨图片,还得浏览文字说明,就像进商场购物,既看包装又要留意价格一般。于是,我们便意识到文字写作成为新闻摄影报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便是一个“画意达万言”的新闻图片,也不可能在版面上“孤立无援”。 一、好图片、精文字——新闻摄影报道特有属性 什么是新闻图片?我同意这样的概念:它是一种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闻形式,是新  相似文献   

9.
×××同志:你在来信中间:“好新闻都是事迹过硬吗?”这里,我只就“好新闻”与“事迹过硬”的关系发一点议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要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很难想象一件平庸无聊、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事能够”报道”成为好新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可以断言:一条新闻之所以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报道的事实过硬,即它包含有足以使它成为好新闻的内在因素,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并不是像你说的,“凡有了过硬的事迹,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来”。因为一件过硬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不少报纸都有特稿、专稿版,刊登一些长篇的人物报道,比较多的是安排在周末或周日,让人们休闲时阅读,很好。但这类长篇报道,人物一定要选准。否则,宣传效应就会降低,因为这不像一般的人物报道,一定要有新闻性才行。比如,5月24日新民晚报登了一篇特稿《“从珠峰之巅走到太湖之滨——记登山女杰潘多退役后的幸福生活”》,标题就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潘多?久  相似文献   

11.
我们把大报的言论比作“重型”武器,因为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众多的读者而企业报是企业内部的传播媒介,它的读者和取材一般局限于企业范围内,这就决定了企业报言论应该是,小而准。就像弹弓打麻雀一样。首先要找“麻雀”首先要找到“麻雀”,议论的对象要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但也不能把企业内发生的事都当作“麻雀”乱打一气,我们的做法是以小见大,微处入手,抓住能知全豹的“一班”,即从大问题的某一侧面选定论题,使论题具体集中,有  相似文献   

12.
7月初,酝酿两年之久的首届全国石油企业报“十佳”摄影记者评选在山东威海揭晓,中国石油报记者丁伟荣登榜首。就在评选会议召开的前三天,为角逐“十佳”摩拳擦掌备战很久的丁伟,没有在家静等“十佳”揭晓的消息,而是接受了报社“加强对塔里木地区的宣传报道”的任务,只身飞赴新疆,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采访活动。也许,他对获得这一荣誉胸有成竹,他要拿出更出色的作品,来为这份荣誉再增添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但并不等于新闻只能写得平淡、呆板、千篇一律,张口就要看见喉咙;更不是说新闻就该像个木偶,只知板着面孔,喋喋不休,读者像背着磨盘看戏,受“洋罪”。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现实生活的活记录的新闻作品应当把幽默纳入自己的“家族”,既给新闻补充了新鲜血液,又能给读者卸掉背上的“磨盘”,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4.
搞深度报道要有独创性。具体要做到三个“独”,即“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具慧眼”。 一、搞深度报道必须独出心裁,在提炼主题上力求突破。这是独创性在深度报道中的最主要的体现。一般新闻报道的主题只要求正确即可。而作为有一定思想深度、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联系的深度报道来讲,在提炼主题上就务必力求有所突破了,必须做到深刻,最好还要有新意。而要提炼出深刻、有新意的主题,就必须要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就像季节更替、候鸟南迁这类自然现象一样,新闻报道中也有些题材是一年一度定期呈现的,对这类题材的报道延续多年,渐渐形成范式,成为常规报道。对记者而言,常规报道门槛较低、采写容易、见报率高,应该算是个“美差”,但是,要想在常规报道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却是相当难的“苦差”,而这又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6.
我原在北京市城建五公司宣传部工作,经常带蓍照相机到处拍摄,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1991年5月,我被借调到北京日报社参加亚运会报道,而后成了一名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心爱的相机伴随我度过了第一个难忘的春、夏、秋、冬。从“业余”到“专业”,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新闻照片,时间要快,角度要新,画面要美,必须贴近生活,又要为版面服务,不像业余摄影那么随意,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相似文献   

17.
单纯企业开业的报道,新闻媒体大多予以“封杀”,这些企业的开业如果要想在新闻媒体上有所“表现”,对不起,请出钱打广告,那么,“企业开业”究竟能不能报道呢?笔者认为,企业开业是可以报道的,问题就看你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怎样截取其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8.
有些会议报道遭人诟病.情形有三种:一是无论大会小会都是一种“会议体”:会议指出,提出,认为,强调,要求,外加一长串出席、列席人员名单.起承转合像一条流水线上的“祖母产品”,代代传袭,生怕走样。二是从上到下都一种叶艮告腔”:要认真领会、深刻理解;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三是“干会一面”:领导照着稿子念.记者照着讲稿抄.被受众戏谑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受众看新闻取决两点,一是新。二是重要性。二者得不到满足.特别是重要性不能体现.会议报道便不会起作用或者起负作用。也难怪读者见到会议报道就跳过去,不看不听。  相似文献   

19.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新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读者,这是关系到报纸生死存亡的大事。今年以来,《邯郸日报》刊登的《知心大姐》专栏受到读者的欢迎,不少读者来信说:“知心大姐像一双万能的手,能解开心中的千千结。”“知心大姐像一个小宝库,很多问题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知心大姐是群众的主心骨,一天不见心中就会失望好大一阵子。” 透过群众对《知心大姐》专栏的赞誉,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办好报纸,编采人员必须树立浓厚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事事处处为读者着想,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真正让“读者就是上帝”的思想在头脑中扎根。下面是我编辑《知心大姐》专栏的体会。 摸着群众的脉搏搞报道 所谓“摸着群众的脉搏报道”,就是说她报道  相似文献   

20.
在基层单位,搞报道除了新闻干事,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战士报道员了。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兵记者”。他们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一些身边的“活鱼”,朴实得像掉在坑上的灰尘;不用长篇大论,却足以让人感到真实、可亲、可信。他们不能像新闻干事那样,可到处去采访;也不能像摄影记者那样,整天手中不离相机。他们白天要进行正常的训练、操课、检验,只有等到晚上或者节假日,战友们都休息了,他才开始了“爬格子”。因为,他们是“兵记者”。爬格子辛苦不说,就怕遭到不理解。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