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品质、视野与旨趣。它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确定性”的课程逻辑,“基础性”的课程旨趣、“认同性”的教学模式、“筛选性”的教学评价,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因为陈旧的思维方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夭折或最终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奇闻怪事》2007,(2):63-68
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突破的实质推广阶段,作为国家级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深圳市南山区对四年来新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调研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该区部分中小学领导对新课程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直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困惑,比较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新课程创新的精神实质、观念与行为存在距离的原因、综合课程存在的问题、新课程实践中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以及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出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拥有课程意识,教师要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设计者,要为课程的开发和改革建言献策,拥有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调查显示,乡镇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普遍对新课程如何教、如何讲比较茫然,感到“心中无数”,而教师课程意识缺乏、淡薄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对促进乡镇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庆文 《科技资讯》2005,(24):96-97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经历从“蛹静若玉”到“化蝶成虹”的质的升华。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践行新课程,成为当前第一位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着课堂教学的变革。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乃至扬弃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引以为傲的教学方式,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改革运动,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课程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每一个与课程有关的人员都秉持着自己的课程概念。然而,认识上的分歧,使新课程改革在理论探究与教学实践中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非议、抵制与排斥。基于此,文章从专家和教师视角对传统课程认识论进行批判性分析基础上,探索了当代课程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教学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而更多的是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感受、领悟、思考的“体验课程”。这意味着,教学就不仅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相似文献   

8.
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课程改革鼓励大学研究者走进学校,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困惑,渴望通过大学的力量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大学和中小学这两个不同阵地开始相互关注、相互融合,建立合作活动。这种合作活动建立在双方共同需要的基础上,合作动因是基于双方的共同需要。通过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动因分析和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和反思,促进大学和中小学合作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改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内师范院校因此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然而,目前师范院校在教法革新、学法更新、师范生感受与研究基础教育等方面与基础教育课改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力主师范院校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关注课程资源、建立师范生研究基础教育的机制、以考试改革促进学风转变、高校教师真正成为学者、大学与中小学有效合作,使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焕发出现代生命.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现代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全球化"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勇于创新的理念以及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理念,即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质量评价观和素质教育观等。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下面列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个误区,以求解决良策。  相似文献   

12.
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重学科专业课、轻教育基础课,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本文在分析部分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提高师范生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构建以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教育研究课程为主的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以期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趋势与定位,改革与重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为培养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专业素质的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地理教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力量。新形势对教师素质的构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已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越来越深入人心。新课程给学校教育和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成为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课程改革鼓励大学研究者走进学校,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困惑,渴望通过大学的力量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大学和中小学这两个不同阵地开始相互关注、相互融合,建立合作活动。这种合作活动建立在双方共同需要的基础上,合作动因是基于双方的共同需要。通过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动因分析和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和反思,促进大学和中小学合作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雷永祥 《科技信息》2009,(20):I0229-I0230
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具体地阐述了中小学生的体育现状和实施方案,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操作方面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认为造成“课改”中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深入学习新课程的内容与标;隹,正确贯彻和理解体育课程的改革精神,教师的教学习惯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课程标准操作性还有待完善等,并提出了课程改革实践的方向、更新课程标准培训方式、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修改完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研究人员做好课程改革服务等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学新课程的推广实施,是中学生物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变革,黔西南州要结合自身教育的实际及现状,正视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教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曾健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118-120
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全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加大投入力度,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要转变教师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弄清新课程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内容与措施,有助于一线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从而唱响和高扬素质教育这一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是一门帮助师范生更为全面、直观、系统、深刻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公共必修课程。然而,该课程常因"地位边缘化""理论悬置化""实施刻板化"等现实问题被学生视作"无用的‘逼’修课",教学低效甚或无效极为常见。事实上,教师可基于新课程下创生性课程领导的视点,将课程开发变成行动研究,通过自身积极地课程开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这意味着: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坚信一切课程均可转化为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在真实而有效的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并使教师自身能够在课程理解与课程创生中实现专业发展;将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领导者,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课程创生中达到自己的卓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